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

  阿含解脱道次第(中鼎版)

  空海法师  讲述

  壹、序言

  贰、佛教流变史简介

  参、引言

  肆、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目录简介

  壹、序言

  各位同修,大家好!今天是第二次到中鼎工程公司菩提社跟大家互动,因为谢经理真的表现出一位修行者,很诚心诚意在追求佛法、追求解脱,就向他承诺如果中鼎的同修确有学法、求法之心,我会设法克服过来。于是谢社长就很积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,尽量的配合我们的需要,很快就正式的开设课程。因为我有考虑到这边大家都是以知识分子居多,有很多的工程师……,都是属于「师」级的,大家在求真求证的精神方面会比一般人还要高,正好是探究原始佛法所需要的精神。

  因此让我慢慢重视这里的社团,为什幺呢?因为这个社团没有其他宗派、宗教的背景,不是属于某一座大山头的一个分支。如果是属于某一座大山头的分支,就必须顾虑背后那个偶像所框设架构的一个框框,致使我在讲课的的时候,很多方面必须要有一些包装及婉转修饰。然而现在因为没有此项顾虑,这里大家都是知识分子,背后又没有一些预设「架构」,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期许,期勉我们能够放下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架构,大家就只是为法、为真理,如实的探讨、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,让我能够直接深入、契入佛法核心,对大家的帮助会更多,可以节省大家很多不必要的摸索。

  今天是第一次课程的开始,稍微简短跟大家讲一下,像刚才谢经理有提到,希望大家在一年后能够有证果的成绩出来,就像电视上新闻报导有出现的一句话「你给我一小时,我给你全世界」。我们现在有一个期许,如果大家有心在实修实证下工夫,你给我一年,我给你至少「证初果」的反馈。但是必须要双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,要有心闻思修证,只要大家真的实实在在、很有心。当然,上班的工作一定还是要尽本份做,修行不是说工作方面,我们就应付马虎,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,做什幺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。所以,上班该做的工作方面,绝对不会亏待,也一样会认真负责,因为尽心负责才会对得起自己。这样当你专心下来看书的时候,也才能够更安心的、专心的深入经典。

  大家一样把平常的工作做好,其他有余的时间,现在目前开设的课程以半年为一期,大家把闻思基础好好奠定下来,因为要进入实修,必须要具足这些闻思基础。当闻思基础建立之后,再进入实修,就很快、很快!真正具有正知正见之后,然后进入实修,不用几个月就可以实际体证「三法印」、「四圣谛」。我们今天所讲述的是一门解脱法,不管你在世间方面多幺有钱、地位多幺崇高,或是任何行业有多高的成就,甚至是在学术领域方面有多辉煌的成就,每个人都几乎共通要探讨、要追寻的,就是「解脱法」,不管任何行业、任何学术、任何的科学家,到最后他一定要去探讨追寻的。

  今天有因缘大家一起探讨,我想尽快协助大家进入闻思,再来进入实修实证,建立起正知正见。在进入主题之前,因为很多人对《阿含经》方面,并没有深入研究,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课,会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,让大家有一个概念知道说,为什幺我们要回归到《阿含经》上面来?如果这方面的观念没有厘清,我们修行会在很多的迷魂阵、很多的迷宫里面绕不出来。我今天还跟一位朋友讲,如果能够好好下工夫来闻思修,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,可以节省修行十年的时间。在此向大家保证,这半年好好下工夫闻思,可以节省你十年的时间,因为这一本书至今出版才三个月,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,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几年了。

  我们今天有这样的因缘,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来。我为什幺会契入原始佛法?因为我本身并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,我是出生在一个纯朴的乡下,没有任何宗教背景。在高中时期,开始启发了对人生哲学的兴趣,那时候会开始去探讨「生从何来?死往何处去?生命的意义在哪里?」像我昨天到板桥跟一个社团互动,他们很多人也在探讨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?生命的目的在哪里?」有的人能够回答出来,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不知道。

  我在高中的时候,就认真在探讨「生从何来?死往何处去?生命的意义在哪里?怎幺样把这一生的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?」就这样一路一直在探讨、追寻,结果慢慢接近哲学、心理学以及宗教方面。在这样一个求真求证的过程,慢慢跟释迦牟尼、耶稣基督以及老子,这些世界级的伟人作心灵上的沟通。因为我想要去了解:为什幺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、帝王都只是昙花一现?而且也是功过各半?为什幺历史上这些宗教家能够在二千年之后,对人类还有很深远的影响?到底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、跟一般很有钱的人,他们有什幺样不同的内心世界呢?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专时期,不断在探讨思惟,然后又从动静理论、实务方面,去下工夫、去探讨、去体悟。

  于是慢慢发现到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见解,深深打动我的心,在追求真理、追求解脱路上,深深吸引着我,能够为我解答很深的问题。让我感觉到佛教真的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智慧,不是迷信、不是信仰。我所了解的佛教,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,不是迷信型的宗教。但是当我在1981年专攻中医时期,住在佛寺三年,却发现现在佛教所展现的样貌跟释迦牟尼佛当初所讲的,竟然有这幺大的差异,为什幺会有那幺大的出入呢?但是那时候不知道原因。所以,那时候就发愿,希望将来能够回归佛陀的本怀,找到佛法的真髓,真正掌握佛陀启发我们的解脱道,真正走出佛陀所讲的解脱道。

  后来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医特考,到1987年因缘成熟的时候,觉得因缘需要了,于是有很强要专攻深入闻思修证,所以放下工作到台南开元禅学院研究部读书,在这样的因缘情况之下,承蒙一些师长的启发,结果让我的很多疑问,都一一的获得解答、解开。

  贰、佛教流变史简介

  从中国佛教历史、西域佛教历史、印度佛教历史,以及佛教思想史的变化里面,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的答案出来。就像长江、黄河一样,从上游、中游、下游这样顺流下来,看到下游的水质竟然是这样。我感觉到我所知道的佛法,应该不是这样的质量,为什幺佛教界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质量呢?因此,那时候我就想说必须要从下游往上追溯,就一直到中游在找,到中游之后,又觉得这样还不够,一定要找到源头,于是就抱持着「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」的一种求真求证精神,不断往上追溯,结果后来到了原始佛法地区,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所开示的这些经典。然后从原始佛法经典,再看整个法流、佛法的流变,也清楚知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

  当清楚知道之后,最初会有为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这一种气概,但是到后来慢慢去思惟、慢慢去消化,因为体会到佛法会有这样的量变、质变,有它的历史时空背景,也是因缘所形、因缘所成啊!要怎样掌握到「究竟法」,又能够包容这些「方便法」,我想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后来我的胸襟方面,也逐渐的开启、逐渐的打开。当我们了解到「究竟法」之后,就能够包容一切的「方便法」,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,就能够契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,掌握到究竟法,掌握到真正的解脱法,然后又能够包容一切的「方便法」,进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视野、胸襟,这样就不会有大、小乘之分,也不会有宗派、宗教之争。

  佛教为什幺会有这些质变、量变?为什幺我们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?这些是一般在佛学院的研究所程度,才有解析的课程,一般佛学院里面有区分初级部、高级部、大学部,到以上程度情况可能还很少解析到这方面。现在我们要从历史时空来看,为什幺佛法会不断的质变、量变?我们就单刀直入来到原始佛法。

  佛陀是诞生在印度恒河地区,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跟尼泊尔的交界,如果以国境而论,是属于尼泊尔,但是以前是属于印度的一个小国。在佛陀诞生之后,到后来整个弘法地区也是在这里。佛陀当初所讲的那些经典教理,等佛陀灭度之后,弟子们把它结集下来,最早结集出来的就是《杂阿含经》,再来又慢慢的聚集结集。为什幺最初要结集《杂阿含经》呢?如果进入实修的人,就可以体会《杂阿含》是记载整个解脱法、究竟法的核心,实修实证一定会回到那里、体证到那里。

  因为最初在佛陀灭度之后,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过来,就是《杂阿含》,然后再慢慢陆续把次要的又集结过来,或是把比较深的一些法义,做更详细的诠释,就是《中阿含》。再次要的再集结过来,就是《长阿含》与《增一阿含》。所以,佛陀灭度后162年的前后一百年期间,就集结《四部阿含》经典。在今天的南传斯里兰卡、泰国、缅甸,就是《四部阿含》再加上《小部》,他们称作《五部》。但是《小部》的重点还是在前面的《相应阿含》,《相应部》就是我们称作的《杂阿含》。佛陀最初所讲的,以及佛陀灭度之后的二、三百年之间,所有的佛法、所有的部派都是以《四部阿含》为主,最初的经典只有《四部阿含》,没有其他经典。

  公元前327年(佛纪218年),亚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,这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。亚力山大是代表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,曾经建立了横跨欧、亚、非的大帝国,但是他也在几年后的卅几岁就死掉了。当时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修行者,亚力山大就问他:「你怎幺能够那幺快乐呢?能不能告诉我方法啊!」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讲:「陛下!请你走开一点,你遮住了我的阳光」这时候亚力山大产生一种恍然觉悟的感觉,但是因为他建立整个大帝国,又是一个国王,于是就说:「好!等我忙完、告一段落之后,再回来再跟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