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含解脫道次第(中鼎版)
空海法師 講述
壹、序言
貳、佛教流變史簡介
參、引言
肆、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目錄簡介
壹、序言
各位同修,大家好!今天是第二次到中鼎工程公司菩提社跟大家互動,因爲謝經理真的表現出一位修行者,很誠心誠意在追求佛法、追求解脫,就向他承諾如果中鼎的同修確有學法、求法之心,我會設法克服過來。于是謝社長就很積極克服各方面的困難,盡量的配合我們的需要,很快就正式的開設課程。因爲我有考慮到這邊大家都是以知識分子居多,有很多的工程師……,都是屬于「師」級的,大家在求真求證的精神方面會比一般人還要高,正好是探究原始佛法所需要的精神。
因此讓我慢慢重視這裏的社團,爲什幺呢?因爲這個社團沒有其他宗派、宗教的背景,不是屬于某一座大山頭的一個分支。如果是屬于某一座大山頭的分支,就必須顧慮背後那個偶像所框設架構的一個框框,致使我在講課的的時候,很多方面必須要有一些包裝及婉轉修飾。然而現在因爲沒有此項顧慮,這裏大家都是知識分子,背後又沒有一些預設「架構」,對我自己也是一個期許,期勉我們能夠放下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架構,大家就只是爲法、爲真理,如實的探討、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,讓我能夠直接深入、契入佛法核心,對大家的幫助會更多,可以節省大家很多不必要的摸索。
今天是第一次課程的開始,稍微簡短跟大家講一下,像剛才謝經理有提到,希望大家在一年後能夠有證果的成績出來,就像電視上新聞報導有出現的一句話「你給我一小時,我給你全世界」。我們現在有一個期許,如果大家有心在實修實證下工夫,你給我一年,我給你至少「證初果」的反饋。但是必須要雙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,要有心聞思修證,只要大家真的實實在在、很有心。當然,上班的工作一定還是要盡本份做,修行不是說工作方面,我們就應付馬虎,真正走在修行解脫道上,做什幺事情都是認真負責的。所以,上班該做的工作方面,絕對不會虧待,也一樣會認真負責,因爲盡心負責才會對得起自己。這樣當你專心下來看書的時候,也才能夠更安心的、專心的深入經典。
大家一樣把平常的工作做好,其他有余的時間,現在目前開設的課程以半年爲一期,大家把聞思基礎好好奠定下來,因爲要進入實修,必須要具足這些聞思基礎。當聞思基礎建立之後,再進入實修,就很快、很快!真正具有正知正見之後,然後進入實修,不用幾個月就可以實際體證「叁法印」、「四聖谛」。我們今天所講述的是一門解脫法,不管你在世間方面多幺有錢、地位多幺崇高,或是任何行業有多高的成就,甚至是在學術領域方面有多輝煌的成就,每個人都幾乎共通要探討、要追尋的,就是「解脫法」,不管任何行業、任何學術、任何的科學家,到最後他一定要去探討追尋的。
今天有因緣大家一起探討,我想盡快協助大家進入聞思,再來進入實修實證,建立起正知正見。在進入主題之前,因爲很多人對《阿含經》方面,並沒有深入研究,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課,會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,讓大家有一個概念知道說,爲什幺我們要回歸到《阿含經》上面來?如果這方面的觀念沒有厘清,我們修行會在很多的迷魂陣、很多的迷宮裏面繞不出來。我今天還跟一位朋友講,如果能夠好好下工夫來聞思修,這半年到一年的時間,可以節省修行十年的時間。在此向大家保證,這半年好好下工夫聞思,可以節省你十年的時間,因爲這一本書至今出版才叁個月,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,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幾年了。
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,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來。我爲什幺會契入原始佛法?因爲我本身並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,我是出生在一個純樸的鄉下,沒有任何宗教背景。在高中時期,開始啓發了對人生哲學的興趣,那時候會開始去探討「生從何來?死往何處去?生命的意義在哪裏?」像我昨天到板橋跟一個社團互動,他們很多人也在探討「生命的意義在哪裏?生命的目的在哪裏?」有的人能夠回答出來,但是也有很多人說不知道。
我在高中的時候,就認真在探討「生從何來?死往何處去?生命的意義在哪裏?怎幺樣把這一生的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?」就這樣一路一直在探討、追尋,結果慢慢接近哲學、心理學以及宗教方面。在這樣一個求真求證的過程,慢慢跟釋迦牟尼、耶稣基督以及老子,這些世界級的偉人作心靈上的溝通。因爲我想要去了解:爲什幺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、帝王都只是昙花一現?而且也是功過各半?爲什幺曆史上這些宗教家能夠在二千年之後,對人類還有很深遠的影響?到底他們的內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、跟一般很有錢的人,他們有什幺樣不同的內心世界呢?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專時期,不斷在探討思惟,然後又從動靜理論、實務方面,去下工夫、去探討、去體悟。
于是慢慢發現到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見解,深深打動我的心,在追求真理、追求解脫路上,深深吸引著我,能夠爲我解答很深的問題。讓我感覺到佛教真的就是要開發我們的智慧,不是迷信、不是信仰。我所了解的佛教,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,不是迷信型的宗教。但是當我在1981年專攻中醫時期,住在佛寺叁年,卻發現現在佛教所展現的樣貌跟釋迦牟尼佛當初所講的,竟然有這幺大的差異,爲什幺會有那幺大的出入呢?但是那時候不知道原因。所以,那時候就發願,希望將來能夠回歸佛陀的本懷,找到佛法的真髓,真正掌握佛陀啓發我們的解脫道,真正走出佛陀所講的解脫道。
後來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醫特考,到1987年因緣成熟的時候,覺得因緣需要了,于是有很強要專攻深入聞思修證,所以放下工作到臺南開元禅學院研究部讀書,在這樣的因緣情況之下,承蒙一些師長的啓發,結果讓我的很多疑問,都一一的獲得解答、解開。
貳、佛教流變史簡介
從中國佛教曆史、西域佛教曆史、印度佛教曆史,以及佛教思想史的變化裏面,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的答案出來。就像長江、黃河一樣,從上遊、中遊、下遊這樣順流下來,看到下遊的水質竟然是這樣。我感覺到我所知道的佛法,應該不是這樣的質量,爲什幺佛教界展現出來的是這樣的質量呢?因此,那時候我就想說必須要從下遊往上追溯,就一直到中遊在找,到中遊之後,又覺得這樣還不夠,一定要找到源頭,于是就抱持著「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」的一種求真求證精神,不斷往上追溯,結果後來到了原始佛法地區,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所開示的這些經典。然後從原始佛法經典,再看整個法流、佛法的流變,也清楚知道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。
當清楚知道之後,最初會有爲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這一種氣概,但是到後來慢慢去思惟、慢慢去消化,因爲體會到佛法會有這樣的量變、質變,有它的曆史時空背景,也是因緣所形、因緣所成啊!要怎樣掌握到「究竟法」,又能夠包容這些「方便法」,我想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後來我的胸襟方面,也逐漸的開啓、逐漸的打開。當我們了解到「究竟法」之後,就能夠包容一切的「方便法」,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夠以最短的時間,就能夠契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,掌握到究竟法,掌握到真正的解脫法,然後又能夠包容一切的「方便法」,進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視野、胸襟,這樣就不會有大、小乘之分,也不會有宗派、宗教之爭。
佛教爲什幺會有這些質變、量變?爲什幺我們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?這些是一般在佛學院的研究所程度,才有解析的課程,一般佛學院裏面有區分初級部、高級部、大學部,到以上程度情況可能還很少解析到這方面。現在我們要從曆史時空來看,爲什幺佛法會不斷的質變、量變?我們就單刀直入來到原始佛法。
佛陀是誕生在印度恒河地區,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跟尼泊爾的交界,如果以國境而論,是屬于尼泊爾,但是以前是屬于印度的一個小國。在佛陀誕生之後,到後來整個弘法地區也是在這裏。佛陀當初所講的那些經典教理,等佛陀滅度之後,弟子們把它結集下來,最早結集出來的就是《雜阿含經》,再來又慢慢的聚集結集。爲什幺最初要結集《雜阿含經》呢?如果進入實修的人,就可以體會《雜阿含》是記載整個解脫法、究竟法的核心,實修實證一定會回到那裏、體證到那裏。
因爲最初在佛陀滅度之後,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過來,就是《雜阿含》,然後再慢慢陸續把次要的又集結過來,或是把比較深的一些法義,做更詳細的诠釋,就是《中阿含》。再次要的再集結過來,就是《長阿含》與《增一阿含》。所以,佛陀滅度後162年的前後一百年期間,就集結《四部阿含》經典。在今天的南傳斯裏蘭卡、泰國、緬甸,就是《四部阿含》再加上《小部》,他們稱作《五部》。但是《小部》的重點還是在前面的《相應阿含》,《相應部》就是我們稱作的《雜阿含》。佛陀最初所講的,以及佛陀滅度之後的二、叁百年之間,所有的佛法、所有的部派都是以《四部阿含》爲主,最初的經典只有《四部阿含》,沒有其他經典。
公元前327年(佛紀218年),亞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,這是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。亞力山大是代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,曾經建立了橫跨歐、亞、非的大帝國,但是他也在幾年後的卅幾歲就死掉了。當時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修行者,亞力山大就問他:「你怎幺能夠那幺快樂呢?能不能告訴我方法啊!」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講:「陛下!請你走開一點,你遮住了我的陽光」這時候亞力山大産生一種恍然覺悟的感覺,但是因爲他建立整個大帝國,又是一個國王,于是就說:「好!等我忙完、告一段落之後,再回來再跟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序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