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

  《星雲大師講演集》-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

  時間:公元一九七六年十一月

  地點:臺北國立藝術館

  對象:法師.居士.大德(弟子心定記)

  第一.先說古德的行誼

  一.從清高樸素看古德的行誼

  二.從忍讓謙虛看古德的行誼

  叁.從處世泰然看古德的行誼

  四.從忠孝勇敢看古德的行誼

  第二.次論修持的態度

  一.在觀念上應有的修持態度

  二.在生活上應有的修持態度

  叁.在世法上應有的修持態度

  四.在義理上應有的修持態度

  各位法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護法居士們:

  今天是我們在這裏講演佛學的第叁天,也就是這次佛學演講會的最後一天。第一天所講的是:“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理想的世界”,第二天講的是:“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”。我們現在理想的世界已經有了,出世的生活也有了,所缺少的就是修持和實踐,所以今天爲各位講的是:“從古德的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”。

  古德的行誼是怎麼樣的情況呢?我現在先舉幾個大德的行誼,來做我們的榜樣。

  一.從清高樸素看古德的行誼 

  提起了有修行的高僧大德,我們首先想起他們清高的人格,他們樸素的行誼。南北朝的僧稠大師,有一天,齊國的文宣帝特地來拜訪他,他卻坐著不肯到門外迎接,弟子們就對他說:“今天來的是皇帝,請師父屈駕到門外去迎接一下吧!”僧稠大師仍然坐著,連動都不動一下,齊文宣帝並不因此而責怪僧稠大師。

  皇帝走了以後,僧稠大師說:“告訴你們,並不是我喜歡在皇帝面前擺架子,不去迎接他,因爲過去在佛陀時代,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,就因爲到門外七步去迎接優填王,致使優填王失國七年,才又恢複王位。我身爲人天師範,我不願出去迎接齊文宣帝而使他損了福德,我坐在這裏,祈求他國基鞏固,對他已經是太尊敬了!”

  現在的泰國,不管你身份如何,只要出家披上袈裟,雖是國王將相,也要對你頂禮致敬;同樣的,假如地位尊貴如僧皇的出家人,只要脫去袈裟,也就跟平民一樣了。

  從僧稠大師不迎接帝王的事迹,及佛教國家信徒恭敬叁寶的行爲看來,我們在家學佛的居士,也就不必要求出家人對我們的禮敬了!

  住在趙州的從谂禅師,有一天趙王來拜訪他,走到他的床前,他仍不起床,就睡在床上說:“我因爲出家吃素,營養不好,而且年紀又老了,沒有氣力起來迎接你,非常抱歉。”趙王一聽,不但沒有生氣,反而對他更生起恭敬的心,回去以後,命令手下將軍備辦非常厚重的禮物,送去供養從谂禅師。

  將軍到時,禅師立即走到門外去迎接他。將軍去了以後,門下弟子們覺得很奇怪,就請問師父說:“先前帝王拜訪時,師父不下床,現在一位將軍來了,師父卻反而到門口迎接他,跟他講話,這不是輕重顛倒嗎?”禅師回答說:“對上等的人來見我,我就睡在床上來迎接他,我要以本來面目對他;對中等人我就坐在客堂和他見面;對下等人我就走到門外去迎接他,因爲我要用世俗人的禮貌去對他。”

  隋朝的道悅禅師,因爲朱粲造反,他洗劫寺廟以後,不知前面路途如何走法,要求道悅禅師帶路,道悅禅師坐著不動,朱粲怒斥說:“怎麼不走?”回答說:“我是比丘,不是帶路的人。”朱粲說:“你是比丘,好!”說著就把手上大刀按在禅師的脖子上,繼續說:“你要頭嗎?”道悅禅師說:“頭可以不要,但是腳跟是我的根本,我不能改變我的根本。”

  像從谂禅師不迎帝王,道悅禅師不爲叛賊引路,這不是說明僧寶僧格的高尚嗎?

  明朝的憨山大師,十二歲出家,十九歲受戒,受戒以後,背上生了嚴重的瘡,醫生束手無策,只好求助于叁寶,心中對著佛陀發願,要虔誦《華嚴經》十部,希望忏悔業障,願發了以後,不可思議,背上的瘡不藥而癒了。背痛好了以後,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,覺得很奇怪,每天的生活,好像夢遊一樣,對世間的種種榮辱毀譽,都不放在心上,甚至在街上,眼睛瞪得大大的,也看不到人,也看不到房子,這個時候,他的心,已經棲息于另外一個世界了。

  憨山大師本是住在江南,氣候溫和,他感到在這樣的環境修行,不容易刻苦自勵,因此,他想到北方寒冷的氣候去磨鏈自己。到了北方,天氣嚴寒,單薄的衣服難以支持,北方的人見到他心生不忍,就說:“這個和尚好可憐啊!只有這件單薄的衣服,窮得這樣子。”憨山大師聽了就說:“不可以把我看成那麼貧窮,我有叁衣一缽,就足以抵過萬锺的富貴。”

  古德們視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,因此,我們能對物質減少一分,我們的人格就能升高一分;我們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,我們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。

  二.從忍讓謙虛看古德的行誼  

  有一位白隱禅師,非常有德行,門徒也很多,距離他的寺院不遠,有一個開布店的人家,生一女兒,他們全家都是白隱禅師的信徒。可是這位女兒卻和一位行爲不很正當的年輕人,發生了男女暧昧的關系,還沒有出嫁就要做媽媽,實在很沒有面子,做父親的就一再逼問女兒,到底是和誰造的孽?女兒深怕一講出來,他的男朋友會被父親打死,所以一直不講,但在經不起父親的逼問之下,她忽然念頭一動,爸爸是最相信白隱禅師的,因此就說:“爸爸!我肚子裏的小孩是跟白隱禅師有的。”爸爸一聽到女兒的話,整個人就像天崩地裂一般,萬料不到竟有這樣的事,雖然是最敬重的白隱禅師,也是怒氣沖沖的拿著木棒,找到白隱禅師,不由分說的痛打一頓,被打得莫名其妙的白隱禅師說:“什麼事啊?什麼事啊?”

  “你這個壞家夥,你和我女兒的事,你都還不知道嗎?”

  “我和你的女兒什麼事啊?”

  “哼!你還耍賴!”說著,對著白隱禅師又是一頓毒打。

  白隱禅師也覺得不太對勁,但仔細一想對方的話,也就明白一些端倪了,他想,這個時候辯論也沒有用,而且又是關系著一個女孩子的名節,唉!算了,算了!

  到了小孩呱呱落地以後,女兒的父親,就把小孩抱到寺院一掼,丟給白隱禅師說:“這就是你的孽種,交還給你!”白隱禅師趕快把小孩抱起來。

  從此白隱禅師就做了這小孩的褓姆,天天帶著小孩化緣奶汁,到處遭受辱罵與恥笑:“這個壞和尚啊!”“這個不正經的和尚啊!”甚至被打,但是白隱禅師不論受到如何蹧蹋,仍然希望把這小孩帶大。

  在這以前,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嚇得逃跑到他鄉外地去了,過了好幾年,回來找到了小姐,就問起過去的事兒現在怎麼樣了?小姐說:“你這個沒心肝的人,你走了,丟下了我,我沒有辦法,只好說這個小孩是跟白隱禅師有的。”

  年輕人一聽馬上說:“你怎麼可以誣蔑禅師呢?他也是我的師父。唉!我們真是罪過罪過!現在怎麼辦呢?”

  小姐說:“我們只好趕快去向白隱禅師忏悔吧!”

  經過女兒表明事實真相,小姐的父母親心裏感到無限的懊悔,立刻帶著全家大小,向白隱禅師陪罪忏悔,說明了小孩不是他的,而是女兒和另外那位青年的。

  白隱禅師聽了以後,一點也沒有覺得委屈與生氣,只簡單的說:“噢!這小孩是你們的,那你們就抱回去吧!”

  受侮辱、受委屈,一點也不辯論,這種忍辱,實在不容易,我們被人冤枉,受到委屈,沒有關系,時間會爲我們洗清一切,任何人冤枉我、欺侮我,因果、佛菩薩不會冤枉我、欺侮我。

  汐止彌勒內院,有一位肉身不壞的慈航菩薩。他在世時,有一次,親自爲我說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,雖然事隔二十年,但我到現在一直記得很清楚。我們兩個人,吃過晚飯以後,在一棵樹下,他對我說:“你看,我這麼胖,肚子這麼大,人家都笑我像彌勒菩薩,但是我過去並不是這樣,身材很瘦,怎麼會胖起來的呢?

  “有一年,我在福州參加傳戒的戒期,我當了執事,有一次上廁所去解手,匆忙之間,忘了帶衛生紙,但大陸叢林的廁所很大,一個接著一個,我就對邊上的一個人說:“喂!你有沒有紙?”邊上那個人揚手遞過紙來,我順手一接,發覺竟是這個家夥用過了的,害我捉了一手的大便,這也沒有話講,誰叫我不帶紙呢?

  “後來戒期完了,我分了八十塊銀洋,放在包袱裏,准備搬家,剛好拿衛生紙給我的那個家夥在那裏,他也要幫我搬,等搬好了行李以後,發覺銀洋少了很多,無可懷疑的,一定是這個家夥動了手腳。在那個時候,銀洋的價值是很大的,但是我心裏想,錢用完了,還可以再得到,一個人的名節一旦毀了,就等于一生都完了,爲了這一點,算了!算了!也就不再追究了,並且反過來再拿剩下來的幾個銀洋給他。後來這個人有了很多錢,買這個,買那個,別人就懷疑他的錢到底是從哪裏裏來的?但我一直都沒有道出這個底細,從此以後,我就一直胖起來了。”

  忍耐,是一種陰德,可以增加福報。所以,假如有人欺侮你、冤枉你,你不但不必傷心,而且要感到歡喜,因爲他爲你送來了福德。

  翻譯經典的鸠摩羅什大師,他最初跟隨蒲達多出家,也就是他學習小乘佛法的師父,後來鸠摩羅什又學習大乘佛法,蒲達多知道了以後,反拜他爲師,成爲大乘小乘互爲師父的美談。

  從古代大德他們的行誼,以真理爲師,從不計較名位,這種忍讓,這種謙虛,多麼值得我們仿效!

  叁.從處世泰然看古德的行誼  

  民國,有一位圓瑛法師講經非常有名。過去講經不像現在有講臺、麥克風、寫黑板,是一種開大座的講法,講經開始,要有信徒代表迎請法師,講完經以後,維那師要說:“打引磬,送法師回寮!”等于國賓要離開時,放禮炮來送他一樣。有一次講經圓滿了,維那師有些緊張,原來是“打引磬,送法師回寮”,竟然呼成:“打法師,送引磬回寮!”圓瑛法師很了不起,他聽到了維那師這麼一喊,馬上回答說:“不用打,我自己回去!…

《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