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一個大師他們處世泰然,不論好壞,總是一笑置之!

  浮山法遠禅師到一個寺院裏去挂單。古代,凡是挂單,必須從苦行單做起,例如行堂、典座等。法遠禅師一進寺院,就請了典座(煮飯燒菜)的執事,平時寺裏飲食很差,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天,住持和尚不在寺中,法遠禅師就煮了一些面食給大家吃,這一吃就吃出麻煩來了。

  住持和尚一回來,開口就問:“是誰將我常住上的油面給大家吃啊?”法遠禅師認了,住持和尚說:“你怎麼可以隨便擅作主張,你要負責賠償!”結算一下,法遠禅師的叁衣一缽變賣了錢都不夠還,住持和尚趕他走,法遠不走,住持又提水潑他,也不走,法遠禅師對著住持和尚說:“我千裏迢迢,不辭辛勞,爲的就是參學訪道,怎麼一桶冷水就要將我潑走呢?”

  但住持和尚又不肯給他房間,他只好盤坐在大門口的走廊上過夜,半個月後,住持和尚看見了又說:“走廊也是我的地方,付我的房租錢!”這一下可不得了,舊賬未還,新債又來。

  雖然是不盡人情的一再折磨一位參學者,但是後來接掌這個寺院住持和尚的,就是這一位法遠禅師。現在的人,都經不起人情冷暖的考驗,也經不起折磨考驗,所以從古代大德的行誼看來,我們知道,他們對世間好壞都能處之泰然,也因此才能成爲一代大師。

  四.從忠孝勇敢看古德的行誼  

 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師,他的德行節操也是難能可貴,有一次,皇帝要賞賜紫袈裟給他,並封號爲定照禅師,道楷因視功名富貴如浮雲,所以不肯接受。皇上再派開封府尹李孝壽說明皇上獎賞的意思,他仍然不肯接受。皇帝生氣了,派人去捉拿,嚴重處罰,使者知道道楷是很忠誠的人,借故問說:“禅師身體有病吧?”道楷說:“沒有。”使者又說:“只要說有病,就可以不受處罰了!”道楷說:“我怎麼可以說身體不好來欺騙皇上,而希望獲免受罰呢?不可以的。”

  對一般人來說,有皇帝要頒發獎賞給他,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,而道楷禅師卻保持著修道高操的風範,蓮池大師曾贊歎道楷禅師說:“榮及而辭,人所難也;辭而致罰,受罰而不欺,不曰難中之難乎!”他的清高,以及無欺的勇敢精神,真是令人敬佩不已!

  晉朝法遇法師,事奉道安大師爲師,是位大根器的人,有四百多人跟隨他學習佛法,其中一位遊方僧喝酒,法遇知道以後,只加以處罰而沒有遷單開除,道安大師聽到這件事,認爲犯了佛門嚴重的戒規,不嚴格執行戒法,如何領衆豎立法幢?所以立刻准備竹筒,內中裝一竹杖,派人送給法遇,法遇打開竹筒看見竹杖,知道是爲了喝酒這件事,遠勞師父憂慮,心中慚愧萬分,馬上敲鍾集衆,供起香案,自己伏在地上,請維那師用竹杖鞭打,代替道安大師處罰自己訓衆不嚴的過錯。

  這種事情,若是換了現代的年輕和尚,一定先打碎竹筒,折斷竹杖,然後就是:“哼!這個老家夥,太愛管閑事了。”回想古代大德,他們那種尊師重道,孝敬師長,勇于認錯的態度,爲我們所應學習的地方。

  唐朝貞觀初年,朝廷下令,凡是不經政府許可而私下度人出家者,判死刑。有許多私自剃度的和尚,就逃到法沖法師處避難,引起糧食缺乏,法沖就親自到縣府去,告訴縣官,如果要判死刑,我可以頂替衆人的罪,但若是能布施道糧,一定會得到很大的福報。官府受到他的勇敢與大義所感動,冒犯法網周濟糧食給他。

  爲了個人的利益,容易生起勇氣;爲大衆的利益,犧牲自己的生命,這種勇氣就會有所計較了,古代大德常常爲了大衆的利益,爲了佛法的延續,表現勇敢的精神,甚至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。

  看了古德們的行誼,接著就要談談我們應有的修持態度。在座諸位至少有數千人之多,當然你們有很多是信佛很久的老信徒,也有才入佛門不久的學者,現在把我個人一些想法貢獻給各位參考:

  一.在觀念上應有的修持態度 

  在我個人修行或教學的體驗中,我認爲觀念的正確與否,對一切修行或事業,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正確的觀念,好比八正道中的正見,如果觀念不正,則無論信仰也好,求法也好,甚至做人處事,都會因爲觀念不正確,而失之毫厘,差以千裏。

  我認爲學佛修持,有四種觀念必須先要具備:

  (一)佛教重于寺廟

  當今不少佛教信徒只知道護持師父,不知道護持教團,就是知道護持寺院教團,也不知道護持佛教。

  出家僧衆知道爲寺院辛勞,但不知道爲佛教奉獻。只要他們住的寺院信徒多,一切順利就算了,此外佛教與他們好像沒有什麼關系,所以,到處的寺院都有辦法,就是佛教會沒有辦法。

  目前佛教中的寺院,有的非但對佛教提不出貢獻,反而成爲複興佛教的累贅者也不在少數。現在是寺院靠佛教而存在,佛教並不能因寺院而有所興隆。所以我認爲我們應該先認識佛教比寺院重要。

  (二)大衆重于自己

  佛法是一個重視大衆的宗教,佛陀也常說大衆所在才是佛陀慧命所在之處。沒有大衆,就沒有佛國。經中告訴我們:“要學佛道,先結人緣。”這說明了佛教重視大衆的福利,不重視大衆,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。

  大陸上的叢林選任住持時,第一個條件就是看他有沒有供養心,有供養心的人,他才會注意大衆的利益。遺憾的是今日佛教信徒,只知道供養自己的皈依師父,不知道護持僧團大衆;佛教僧衆只知道自己的擁有,不知道全佛教的前途。所以吾人今日學佛修持,應先具有的觀念是:大衆第一,自己第二!佛教第一,寺院第二!

  (叁)護法重于護人

  今日佛教,護法的人少,護師的人多;護佛的人少,護神的人多;護教的人少,護人的人多;護道的人少,護情的人多。現在佛教到處都以人爲中心,不以法爲中心。佛法需要的,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;師父需要的,信徒們爭先恐後的護持。遺憾的是少數師父們不推動佛教的教育、佛教的文化、佛教的慈善事業等,師父需要的只是一個寺院的利益,甚至只要個人的利益。佛教的四依: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,依義不依語,依法不依人,尤以依法不依人,爲當前佛教徒在觀念上首應建立的修持態度。

  (四)退讓重于爭取

  佛法告訴我們凡事要忍辱,名利之前要退讓叁分,不幸的是我們今天沒有學到佛法的退讓,仍然一如世法的爭取,甚至爲了爭權奪利,不惜公堂相見。

  我過去擔任一個縣的佛教支會理事長,那個縣裏,二十所佛教寺院,一半以上有産權糾紛,究其原因固然由于僧衆不注重法製權益登記,本省地方人士好管寺廟財産也是最大原因。退讓不夠,爭取獲得的東西,容易發生糾紛。有一首偈語說:“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”低了頭,就能看見水中天;退了步,就能把秧插滿田,這實在是耐人尋味的話。

  二.在生活上應有的修持態度  

  我們不以物質生活爲滿足,要進一步探究精神的生活;我們不想以世樂爲樂,一心希望以佛法爲樂。所以在生活上我提出四點我們應有的修持態度:

  (一)精神重于物質

  不用說,佛教對現實生活中的物質享受,多少是有一些排斥的。這也並不是說全部離開物質,完全不重視衣食住行。物質生活是離開不了的,但是完全生活在物質裏,就會被物質所囚,所以我們要擴大精神領域,我們才能超越物質的生活。

  已經學佛的人,仍然天天計較衣食的好壞,行住的講究,以物質爲重的生活,怎能體會精神的世界呢?後唐的全付禅師,力辭朝廷頒賜的袈裟,使臣奉命再往,他仍推辭說:“吾非飾讓也,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。”佛教中的大德,精神世界富有了,就不再介意外境物質的有無了。像希遷禅師以石頭爲家,像大梅禅師以松子爲食,像高峰禅師冬夏一衲,像大隨禅師八十行腳,這些大德,不管肉體上怎麼困苦,物質上怎麼貧乏,他們仍然堅持精神勝過一切,這就是學佛修持的受用。

  學佛修持,不是不要物質,主要的是做到精神重于物質,因爲這樣才能在生活裏做自己的主人!

  (二)修行重于言說

  中國自明清以來,佛教徒們都非常理解佛法,談玄說妙,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。遺憾的是大都沒有實證的功夫。一個對于宗教沒有實際體驗的人,其言行難免不會走樣。比方說,念佛,你曾有過一心不亂的境界;參禅,你曾有過心境合一的時際;禮拜,你感到莊嚴的人格升華;誦經,你對佛法有大信心,生大尊敬。除了這些形式的修持外,你對橫逆境界有大忍耐,不生退心;你對芸芸衆生,慈悲喜舍,毫不悭吝;在五欲之前,能去除貪念;在氣恨之時,能去除瞋心。可惜多少會講佛法的人,就是不能實踐佛法。說到一丈,不如行到一尺,佛法不是像哲學一般的供我們談論,主要的是在生活上表現出佛法的行持,這個行持是在行住坐臥之中,不在言說之間。

  (叁)不變重于隨緣

  在佛教裏常聽到兩句話:“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”,不變宗旨而能隨緣行道,隨緣生活而能不變所宗,這實在是很好的修行。但是,不變的人養成墨守成規,增加我執法執,反而成爲佛法複興的障礙;隨緣的人有了這美好的隨緣借口,甚至壞事做盡,他說這是隨緣。像隨緣俗化,隨緣墮落,不如還是堅持佛法的戒律,不變爲好。

  千余年來,佛法太隨順世間,太肯隨緣了,到今日已成爲社會化的佛法,可是我們所希望的是用佛法化導社會,不可爲社會所化。佛法做人的基本五戒是不變的,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緣是不變的,菩薩道的六度是不變的,慈悲心、菩提心是不變的。變,是把壞的變爲好的,不是把好的變爲壞的。我們佛教徒現在主要的課題,是把佛教的本來精神,本來面目,實現在人間社會,但我們不可忘記自己的立場,一味的隨緣,在隨緣中要不變所宗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(四)法樂重于世樂

  信佛學佛,不是爲了受苦而來的,信佛學佛是爲了追尋快…

《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