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”一个大师他们处世泰然,不论好坏,总是一笑置之!
浮山法远禅师到一个寺院里去挂单。古代,凡是挂单,必须从苦行单做起,例如行堂、典座等。法远禅师一进寺院,就请了典座(煮饭烧菜)的执事,平时寺里饮食很差,好不容易有这么一天,住持和尚不在寺中,法远禅师就煮了一些面食给大家吃,这一吃就吃出麻烦来了。
住持和尚一回来,开口就问:“是谁将我常住上的油面给大家吃啊?”法远禅师认了,住持和尚说:“你怎么可以随便擅作主张,你要负责赔偿!”结算一下,法远禅师的三衣一钵变卖了钱都不够还,住持和尚赶他走,法远不走,住持又提水泼他,也不走,法远禅师对着住持和尚说:“我千里迢迢,不辞辛劳,为的就是参学访道,怎么一桶冷水就要将我泼走呢?”
但住持和尚又不肯给他房间,他只好盘坐在大门口的走廊上过夜,半个月后,住持和尚看见了又说:“走廊也是我的地方,付我的房租钱!”这一下可不得了,旧账未还,新债又来。
虽然是不尽人情的一再折磨一位参学者,但是后来接掌这个寺院住持和尚的,就是这一位法远禅师。现在的人,都经不起人情冷暖的考验,也经不起折磨考验,所以从古代大德的行谊看来,我们知道,他们对世间好坏都能处之泰然,也因此才能成为一代大师。
四.从忠孝勇敢看古德的行谊
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,他的德行节操也是难能可贵,有一次,皇帝要赏赐紫袈裟给他,并封号为定照禅师,道楷因视功名富贵如浮云,所以不肯接受。皇上再派开封府尹李孝寿说明皇上奖赏的意思,他仍然不肯接受。皇帝生气了,派人去捉拿,严重处罚,使者知道道楷是很忠诚的人,借故问说:“禅师身体有病吧?”道楷说:“没有。”使者又说:“只要说有病,就可以不受处罚了!”道楷说:“我怎么可以说身体不好来欺骗皇上,而希望获免受罚呢?不可以的。”
对一般人来说,有皇帝要颁发奖赏给他,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,而道楷禅师却保持着修道高操的风范,莲池大师曾赞歎道楷禅师说:“荣及而辞,人所难也;辞而致罚,受罚而不欺,不曰难中之难乎!”他的清高,以及无欺的勇敢精神,真是令人敬佩不已!
晋朝法遇法师,事奉道安大师为师,是位大根器的人,有四百多人跟随他学习佛法,其中一位游方僧喝酒,法遇知道以后,只加以处罚而没有迁单开除,道安大师听到这件事,认为犯了佛门严重的戒规,不严格执行戒法,如何领众竖立法幢?所以立刻准备竹筒,内中装一竹杖,派人送给法遇,法遇打开竹筒看见竹杖,知道是为了喝酒这件事,远劳师父忧虑,心中惭愧万分,马上敲钟集众,供起香案,自己伏在地上,请维那师用竹杖鞭打,代替道安大师处罚自己训众不严的过错。
这种事情,若是换了现代的年轻和尚,一定先打碎竹筒,折断竹杖,然后就是:“哼!这个老家伙,太爱管闲事了。”回想古代大德,他们那种尊师重道,孝敬师长,勇于认错的态度,为我们所应学习的地方。
唐朝贞观初年,朝廷下令,凡是不经政府许可而私下度人出家者,判死刑。有许多私自剃度的和尚,就逃到法冲法师处避难,引起粮食缺乏,法冲就亲自到县府去,告诉县官,如果要判死刑,我可以顶替众人的罪,但若是能布施道粮,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福报。官府受到他的勇敢与大义所感动,冒犯法网周济粮食给他。
为了个人的利益,容易生起勇气;为大众的利益,牺牲自己的生命,这种勇气就会有所计较了,古代大德常常为了大众的利益,为了佛法的延续,表现勇敢的精神,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。
看了古德们的行谊,接着就要谈谈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。在座诸位至少有数千人之多,当然你们有很多是信佛很久的老信徒,也有才入佛门不久的学者,现在把我个人一些想法贡献给各位参考:
一.在观念上应有的修持态度
在我个人修行或教学的体验中,我认为观念的正确与否,对一切修行或事业,是非常重要的。
正确的观念,好比八正道中的正见,如果观念不正,则无论信仰也好,求法也好,甚至做人处事,都会因为观念不正确,而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。
我认为学佛修持,有四种观念必须先要具备:
(一)佛教重于寺庙
当今不少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师父,不知道护持教团,就是知道护持寺院教团,也不知道护持佛教。
出家僧众知道为寺院辛劳,但不知道为佛教奉献。只要他们住的寺院信徒多,一切顺利就算了,此外佛教与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,所以,到处的寺院都有办法,就是佛教会没有办法。
目前佛教中的寺院,有的非但对佛教提不出贡献,反而成为复兴佛教的累赘者也不在少数。现在是寺院靠佛教而存在,佛教并不能因寺院而有所兴隆。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。
(二)大众重于自己
佛法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,佛陀也常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所在之处。没有大众,就没有佛国。经中告诉我们:“要学佛道,先结人缘。”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,不重视大众,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。
大陆上的丛林选任住持时,第一个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心,有供养心的人,他才会注意大众的利益。遗憾的是今日佛教信徒,只知道供养自己的皈依师父,不知道护持僧团大众;佛教僧众只知道自己的拥有,不知道全佛教的前途。所以吾人今日学佛修持,应先具有的观念是:大众第一,自己第二!佛教第一,寺院第二!
(三)护法重于护人
今日佛教,护法的人少,护师的人多;护佛的人少,护神的人多;护教的人少,护人的人多;护道的人少,护情的人多。现在佛教到处都以人为中心,不以法为中心。佛法需要的,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;师父需要的,信徒们争先恐后的护持。遗憾的是少数师父们不推动佛教的教育、佛教的文化、佛教的慈善事业等,师父需要的只是一个寺院的利益,甚至只要个人的利益。佛教的四依: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,依义不依语,依法不依人,尤以依法不依人,为当前佛教徒在观念上首应建立的修持态度。
(四)退让重于争取
佛法告诉我们凡事要忍辱,名利之前要退让三分,不幸的是我们今天没有学到佛法的退让,仍然一如世法的争取,甚至为了争权夺利,不惜公堂相见。
我过去担任一个县的佛教支会理事长,那个县里,二十所佛教寺院,一半以上有产权纠纷,究其原因固然由于僧众不注重法制权益登记,本省地方人士好管寺庙财产也是最大原因。退让不够,争取获得的东西,容易发生纠纷。有一首偈语说: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;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低了头,就能看见水中天;退了步,就能把秧插满田,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话。
二.在生活上应有的修持态度
我们不以物质生活为满足,要进一步探究精神的生活;我们不想以世乐为乐,一心希望以佛法为乐。所以在生活上我提出四点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:
(一)精神重于物质
不用说,佛教对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,多少是有一些排斥的。这也并不是说全部离开物质,完全不重视衣食住行。物质生活是离开不了的,但是完全生活在物质里,就会被物质所囚,所以我们要扩大精神领域,我们才能超越物质的生活。
已经学佛的人,仍然天天计较衣食的好坏,行住的讲究,以物质为重的生活,怎能体会精神的世界呢?后唐的全付禅师,力辞朝廷颁赐的袈裟,使臣奉命再往,他仍推辞说:“吾非饰让也,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。”佛教中的大德,精神世界富有了,就不再介意外境物质的有无了。像希迁禅师以石头为家,像大梅禅师以松子为食,像高峰禅师冬夏一衲,像大随禅师八十行脚,这些大德,不管肉体上怎么困苦,物质上怎么贫乏,他们仍然坚持精神胜过一切,这就是学佛修持的受用。
学佛修持,不是不要物质,主要的是做到精神重于物质,因为这样才能在生活里做自己的主人!
(二)修行重于言说
中国自明清以来,佛教徒们都非常理解佛法,谈玄说妙,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。遗憾的是大都没有实证的功夫。一个对于宗教没有实际体验的人,其言行难免不会走样。比方说,念佛,你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;参禅,你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际;礼拜,你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;诵经,你对佛法有大信心,生大尊敬。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外,你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耐,不生退心;你对芸芸众生,慈悲喜舍,毫不悭吝;在五欲之前,能去除贪念;在气恨之时,能去除瞋心。可惜多少会讲佛法的人,就是不能实践佛法。说到一丈,不如行到一尺,佛法不是像哲学一般的供我们谈论,主要的是在生活上表现出佛法的行持,这个行持是在行住坐卧之中,不在言说之间。
(三)不变重于随缘
在佛教里常听到两句话:“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”,不变宗旨而能随缘行道,随缘生活而能不变所宗,这实在是很好的修行。但是,不变的人养成墨守成规,增加我执法执,反而成为佛法复兴的障碍;随缘的人有了这美好的随缘借口,甚至坏事做尽,他说这是随缘。像随缘俗化,随缘堕落,不如还是坚持佛法的戒律,不变为好。
千余年来,佛法太随顺世间,太肯随缘了,到今日已成为社会化的佛法,可是我们所希望的是用佛法化导社会,不可为社会所化。佛法做人的基本五戒是不变的,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缘是不变的,菩萨道的六度是不变的,慈悲心、菩提心是不变的。变,是把坏的变为好的,不是把好的变为坏的。我们佛教徒现在主要的课题,是把佛教的本来精神,本来面目,实现在人间社会,但我们不可忘记自己的立场,一味的随缘,在随缘中要不变所宗才是最重要的。
(四)法乐重于世乐
信佛学佛,不是为了受苦而来的,信佛学佛是为了追寻快…
《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