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乐而来的。我们千万不要误会,以为信佛学佛以后,佛教就要我们不要吃好的,不要穿好的,五欲不可贪,六尘不可染,进一步的还要行布施,学忍辱,有人说如此一来不信佛不学佛还好,一信佛一学佛,反而太吃亏了。其实佛法不是叫我们不要快乐,佛法是重法乐不重世乐的,世间欲乐不去一分,佛法法乐就不能增加一分。世乐是短暂的,是染污的,信佛学佛的人不知道体证法乐,不知道从慈悲布施、忍辱行道,以及各种修持法门中去体证快乐,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。
在僧团里,多少出家学道的人,远离故乡,抛弃亲人,过着简单的云水或茅蓬的生活,主要的原因正如经里说:“吾有法乐,不乐世俗之乐。”不能获得法乐而仍然喜欢世乐的人,他在佛法里就不能生根,所谓成长那就更谈不到了。
三.在世法上应有的修持态度
人生于世间,是不能离开世法的,就是佛法,也不能离开世法的,所谓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求菩提,犹如觅兔角”。既然吾人修学佛法,又不能离开世法,那么在世法里我们应抱持何种的修持态度呢?兹提出四点略作说明:
(一)法情重于人情
世法是依人情的,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,常听人说:“佛教是不合人性的!”人情、人性佛法是当然不合的,因为超脱人情人性后,才能有道情佛性的。
佛教中甚至有人廉价出卖佛法而迁就人情。一位有钱有势的“护师”信徒,想要扶乩跳童,问他的皈依师父:“师父!我能扶乩吗?”师父却迎合说:“能扶!能扶!”另一个说:“师父!我生性欢喜吃牛肉、羊肉,可以吗?”师父会立刻说:“可以!可以!可以方便!”
“宁教老僧堕地狱,不拿佛法作人情”,宁可穷死、饿死,宁可不建寺院,没有信徒,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,做出违背佛法的事。
唐朝的从谏大师,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,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,非常思念父亲,希望能见父亲一面,经过多方打听,知道父亲驻锡处,不畏千里跋涉,终于找到那个寺院,但因从小离开父亲,不知父亲的样子,刚巧,一个大和尚开门出来,他问道:“请问大德!从谏师父何在?”“你找他做什么?”“因为他是我的父亲!”从谏大师用手一指东边说:“在那边!”孩子走后,从谏大师把门一关再也不开了。
学佛的人,如果每事都在人情里周旋,当然就会离道很远,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还重,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!
(二)清淡重于攀缘
人情是很浓的,修道是很淡的,学佛修行的人,入门之时,先要学习过清淡的生活。
物质生活缺乏,不要太放在心上,要在心上找寻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;人情生活缺乏,不要太放在心上,要在心上找寻比人情更重要的法情。
不能安于清淡,就不能与佛法相应。不错,大乘佛法里有多采多姿丰富的内容,例如菩萨戴的是宝冠,挂的是璎珞,甚至佛界如琉璃世界、极乐世界那么富有,那么堂皇,但是那一切仍是从清淡中去庄严的。
现在的人欢喜学道,但又喜欢过世间攀缘的生活,可以说是极其矛盾的事!
(三)化他重于被化
出家弟子要化他,在家弟子也要化他。一般佛教徒以为只要我信佛皈依就好了,度众的热忱,总不如其它的外教。有一些佛弟子热心化他,但由于自己所信所修不够力量,不但不能化他,反而被他化去了。
有几位青年佛弟子,最初看他们对佛法也极其虔诚,但当他们有了异性朋友,男女婚嫁以后,往往随对方改信其它的异教去了。最初,也有一些道友提醒他,对方的信仰不同,或对方不够宗教情操,他总辩白说:“我是在度他啊!”但到最后,反而被他度走了。所以,化他非常重要,但化他也要有化他的力量,化他的力量不够,例如信心不够,定力不够,辩才不够,慧解不够,最好不要化他,免得被人化去了。
(四)有道重于有财
在世法上讲,人生最要紧的是有钱,但在佛法上讲,人生最重要的是有道。究竟是财重要呢?道重要呢?当然,在人间立场来讲,财也重要,道也重要。佛教大众如果没有净财,怎样去养众和度众呢?怎样去兴教立业呢?佛教大众如果没有道行,怎样去安身立命呢?怎样去超然解脱呢?虽然财和道都重要,但比较起来,吾人学佛修持,仍然是有道重于有财。
目前,赚钱的人多,办道的人少,因为现实的生活,钱比较重要。但是水、火、盗贼、贪官污吏、不肖子孙等五家共有的钱财,就算拥有它,也是烦恼重重,危险不已。财有用完的时候,道是受用不尽的。我个人很欢喜大家有钱,但我更希望大家有道。
四.在义理上应有的修持态度
吾人修持,应依法而修,圣言量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,所以学佛修行,必先通达佛法的基本义理,凡所修所行,如有佛法义理作为依据,则必定不会有什么差错。在无边的佛法义理里,我们应采取什么修持态度呢?兹分四点作为说明:
(一)融通重于宗派
佛教里有主张专宗修行一门深入的,专宗修行不错,但不能有宗派的争执。不管你是禅宗,他是净土宗,我是天台宗,但大家所修所学的都是佛法,应互相尊敬,不要互相非难,我个人觉得佛法义理融通比佛法宗派对立要好。
有一段笑话说,有一个师父两腿患了风湿病,就由两个徒弟轮流按摩,大徒弟按摩左腿,小徒弟按摩右腿,每次轮到师兄按摩时,师父就赞美师弟的按摩技术,轮到师弟按摩时,师父又说师兄按摩得怎么好,师兄弟二人每次听了满肚子不高兴。有一天机会来了,师兄知道师弟外出不在寺中,就把他按摩的右腿打断,让他回来按摩不到,师父也不会称赞他了;可是小师弟回来一看自己按摩的师父的右腿没有了,心想一定是师兄搞的鬼,好,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断,看你以后怎样按摩?
两个徒弟为了互相嫉妒,逞一时之气,师父的两条腿没有了,被害的不是徒弟而是师父。现在修学禅宗的就批评念佛的人靠他力没有出息,修学净土宗的人又讥嘲参禅的会走火入魔,各宗派为了自己的教派而歧视别人,但损失究竟是谁呢?还是释迦牟尼佛,还是佛教啊!
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宗派?我出家的师承是属于临济宗的,但目前佛光山不属某一宗派,假如有人一定要问什么宗派,我们就说他是“释迦宗”吧!我不忍心把佛法分割,我们应融通佛法作整体的发扬!
(二)实证重于慧解
修学佛法,是需要慧解的,不重慧解,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。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,在修持实证上没有功夫,所谓慧解也只是知识,和研究哲学差不多,不能获得宗教里的真正利益。
我所讲的实证,并不是到死后才能得到的,我认为今天学佛修行,今天就能够实证佛法。比方说,你今天知道学佛修行的人应有慈悲心,从现在开始就对人间展开无限的慈悲,不是立刻就能实证佛法了吗?现在懂得忍辱的力量,对一切怨仇陷害都能以平等忍去对待,这不是即刻就能实证佛法了吗?
我们既然信佛,又再发心修持,就要在生活里每日受用佛法。例如嘴边常挂着赞美别人的言词,就是奉行佛法言语布施;常体会出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,就会悟出众生原是一体不可分的;勤劳服务,看起来是为别人,其实是为自己的;感恩恭敬,看起来是对人的,其实是自己受益的。
学佛的人,能够行解并重最好,否则,做个老实修行的人,千万不可只有世智辩聪,与己无益,与人也无益。
(三)信仰重于怀疑
佛法有时候从信仰入门,有时候也从怀疑入门。禅宗教育初学者,常常教他们要提起疑情来,佛法是不怕怀疑的,但是真正佛法仍然是信仰的人容易得到。经中也说:“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”又说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”虽然佛法里许多许多问题,并不阻扰你怀疑,但是在信仰上培养绝对的肯定,是契入佛门的重要问题。
佛陀的智能深广无边,佛陀的说法也是深广无边,以一个浅知浅学的凡夫俗子,要对深广无边的佛法都能信受奉行,自然不是容易的事,但信仰而不怀疑,肯定一切而不否定一切,这是对佛法义理所应有的态度。
(四)普遍重于神圣
佛法义理,多少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把它神秘化,例如说孕妇不能诵《金刚经》,家中死人或女人生产,佛像经书都不能给人看到,甚至有些寺庙,就是请购了《大藏经》,也说那是供养的不是给人阅读的,佛经太神化了,这是佛法不能普及的原因。
我们尊重佛法经书,我们更要把佛法普遍化起来。文言体的佛经一般人不容易看懂,有心人想用白话重新译经,维护传统的固然要反对,即使看不懂文言体佛经的人也认为白话经文不够庄严,不够神圣!
佛法是破除文字障的,想不到文字倒反而障碍了佛法的普遍化。修学佛法,在义理上,我们固然要知道佛法是非常神圣的,但佛法普遍化更是我们的希望!
这三天来,我从世界说到生活,从生活说到修行,不知能不能对各位提供些许的贡献。三天来,非常感谢各位,你们数千人不但冒着风雨来听讲,甚至有许多人站着没有座位,有的就坐在过道上,实在说比我站在这里还辛苦。风雨中的冷,冷在你们的身上,却冷在我的心上;站在墙壁边,酸在你们的腿上,却酸在我的心上。总之,非常非常感谢各位,我祈求三宝加被你们大家,人人家庭美满,福慧双增!
《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