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樂而來的。我們千萬不要誤會,以爲信佛學佛以後,佛教就要我們不要吃好的,不要穿好的,五欲不可貪,六塵不可染,進一步的還要行布施,學忍辱,有人說如此一來不信佛不學佛還好,一信佛一學佛,反而太吃虧了。其實佛法不是叫我們不要快樂,佛法是重法樂不重世樂的,世間欲樂不去一分,佛法法樂就不能增加一分。世樂是短暫的,是染汙的,信佛學佛的人不知道體證法樂,不知道從慈悲布施、忍辱行道,以及各種修持法門中去體證快樂,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。

  在僧團裏,多少出家學道的人,遠離故鄉,抛棄親人,過著簡單的雲水或茅蓬的生活,主要的原因正如經裏說:“吾有法樂,不樂世俗之樂。”不能獲得法樂而仍然喜歡世樂的人,他在佛法裏就不能生根,所謂成長那就更談不到了。

  叁.在世法上應有的修持態度  

  人生于世間,是不能離開世法的,就是佛法,也不能離開世法的,所謂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”。既然吾人修學佛法,又不能離開世法,那麼在世法裏我們應抱持何種的修持態度呢?茲提出四點略作說明:

  (一)法情重于人情

  世法是依人情的,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,常聽人說:“佛教是不合人性的!”人情、人性佛法是當然不合的,因爲超脫人情人性後,才能有道情佛性的。

  佛教中甚至有人廉價出賣佛法而遷就人情。一位有錢有勢的“護師”信徒,想要扶乩跳童,問他的皈依師父:“師父!我能扶乩嗎?”師父卻迎合說:“能扶!能扶!”另一個說:“師父!我生性歡喜吃牛肉、羊肉,可以嗎?”師父會立刻說:“可以!可以!可以方便!”

  “甯教老僧墮地獄,不拿佛法作人情”,甯可窮死、餓死,甯可不建寺院,沒有信徒,也不可說出違背佛法的話,做出違背佛法的事。

  唐朝的從谏大師,中年出家後就從未回家,過去俗家的孩子長大了,非常思念父親,希望能見父親一面,經過多方打聽,知道父親駐錫處,不畏千裏跋涉,終于找到那個寺院,但因從小離開父親,不知父親的樣子,剛巧,一個大和尚開門出來,他問道:“請問大德!從谏師父何在?”“你找他做什麼?”“因爲他是我的父親!”從谏大師用手一指東邊說:“在那邊!”孩子走後,從谏大師把門一關再也不開了。

  學佛的人,如果每事都在人情裏周旋,當然就會離道很遠,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還重,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!

  (二)清淡重于攀緣

  人情是很濃的,修道是很淡的,學佛修行的人,入門之時,先要學習過清淡的生活。

  物質生活缺乏,不要太放在心上,要在心上找尋比物質更寶貴的東西;人情生活缺乏,不要太放在心上,要在心上找尋比人情更重要的法情。

  不能安于清淡,就不能與佛法相應。不錯,大乘佛法裏有多采多姿豐富的內容,例如菩薩戴的是寶冠,挂的是璎珞,甚至佛界如琉璃世界、極樂世界那麼富有,那麼堂皇,但是那一切仍是從清淡中去莊嚴的。

  現在的人歡喜學道,但又喜歡過世間攀緣的生活,可以說是極其矛盾的事!

  (叁)化他重于被化

  出家弟子要化他,在家弟子也要化他。一般佛教徒以爲只要我信佛皈依就好了,度衆的熱忱,總不如其它的外教。有一些佛弟子熱心化他,但由于自己所信所修不夠力量,不但不能化他,反而被他化去了。

  有幾位青年佛弟子,最初看他們對佛法也極其虔誠,但當他們有了異性朋友,男女婚嫁以後,往往隨對方改信其它的異教去了。最初,也有一些道友提醒他,對方的信仰不同,或對方不夠宗教情操,他總辯白說:“我是在度他啊!”但到最後,反而被他度走了。所以,化他非常重要,但化他也要有化他的力量,化他的力量不夠,例如信心不夠,定力不夠,辯才不夠,慧解不夠,最好不要化他,免得被人化去了。

  (四)有道重于有財

  在世法上講,人生最要緊的是有錢,但在佛法上講,人生最重要的是有道。究竟是財重要呢?道重要呢?當然,在人間立場來講,財也重要,道也重要。佛教大衆如果沒有淨財,怎樣去養衆和度衆呢?怎樣去興教立業呢?佛教大衆如果沒有道行,怎樣去安身立命呢?怎樣去超然解脫呢?雖然財和道都重要,但比較起來,吾人學佛修持,仍然是有道重于有財。

  目前,賺錢的人多,辦道的人少,因爲現實的生活,錢比較重要。但是水、火、盜賊、貪官汙吏、不肖子孫等五家共有的錢財,就算擁有它,也是煩惱重重,危險不已。財有用完的時候,道是受用不盡的。我個人很歡喜大家有錢,但我更希望大家有道。

  四.在義理上應有的修持態度  

  吾人修持,應依法而修,聖言量就是我們修行的准則,所以學佛修行,必先通達佛法的基本義理,凡所修所行,如有佛法義理作爲依據,則必定不會有什麼差錯。在無邊的佛法義理裏,我們應采取什麼修持態度呢?茲分四點作爲說明:

  (一)融通重于宗派

  佛教裏有主張專宗修行一門深入的,專宗修行不錯,但不能有宗派的爭執。不管你是禅宗,他是淨土宗,我是天臺宗,但大家所修所學的都是佛法,應互相尊敬,不要互相非難,我個人覺得佛法義理融通比佛法宗派對立要好。

  有一段笑話說,有一個師父兩腿患了風濕病,就由兩個徒弟輪流按摩,大徒弟按摩左腿,小徒弟按摩右腿,每次輪到師兄按摩時,師父就贊美師弟的按摩技術,輪到師弟按摩時,師父又說師兄按摩得怎麼好,師兄弟二人每次聽了滿肚子不高興。有一天機會來了,師兄知道師弟外出不在寺中,就把他按摩的右腿打斷,讓他回來按摩不到,師父也不會稱贊他了;可是小師弟回來一看自己按摩的師父的右腿沒有了,心想一定是師兄搞的鬼,好,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斷,看你以後怎樣按摩?

  兩個徒弟爲了互相嫉妒,逞一時之氣,師父的兩條腿沒有了,被害的不是徒弟而是師父。現在修學禅宗的就批評念佛的人靠他力沒有出息,修學淨土宗的人又譏嘲參禅的會走火入魔,各宗派爲了自己的教派而歧視別人,但損失究竟是誰呢?還是釋迦牟尼佛,還是佛教啊!

  經常有人問我是什麼宗派?我出家的師承是屬于臨濟宗的,但目前佛光山不屬某一宗派,假如有人一定要問什麼宗派,我們就說他是“釋迦宗”吧!我不忍心把佛法分割,我們應融通佛法作整體的發揚!

  (二)實證重于慧解

  修學佛法,是需要慧解的,不重慧解,盲修瞎練是非常危險的。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,在修持實證上沒有功夫,所謂慧解也只是知識,和研究哲學差不多,不能獲得宗教裏的真正利益。

  我所講的實證,並不是到死後才能得到的,我認爲今天學佛修行,今天就能夠實證佛法。比方說,你今天知道學佛修行的人應有慈悲心,從現在開始就對人間展開無限的慈悲,不是立刻就能實證佛法了嗎?現在懂得忍辱的力量,對一切怨仇陷害都能以平等忍去對待,這不是即刻就能實證佛法了嗎?

  我們既然信佛,又再發心修持,就要在生活裏每日受用佛法。例如嘴邊常挂著贊美別人的言詞,就是奉行佛法言語布施;常體會出人我之間的因緣關系,就會悟出衆生原是一體不可分的;勤勞服務,看起來是爲別人,其實是爲自己的;感恩恭敬,看起來是對人的,其實是自己受益的。

  學佛的人,能夠行解並重最好,否則,做個老實修行的人,千萬不可只有世智辯聰,與己無益,與人也無益。

  (叁)信仰重于懷疑

  佛法有時候從信仰入門,有時候也從懷疑入門。禅宗教育初學者,常常教他們要提起疑情來,佛法是不怕懷疑的,但是真正佛法仍然是信仰的人容易得到。經中也說:“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”又說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”雖然佛法裏許多許多問題,並不阻擾你懷疑,但是在信仰上培養絕對的肯定,是契入佛門的重要問題。

  佛陀的智能深廣無邊,佛陀的說法也是深廣無邊,以一個淺知淺學的凡夫俗子,要對深廣無邊的佛法都能信受奉行,自然不是容易的事,但信仰而不懷疑,肯定一切而不否定一切,這是對佛法義理所應有的態度。

  (四)普遍重于神聖

  佛法義理,多少人都在有意無意間把它神秘化,例如說孕婦不能誦《金剛經》,家中死人或女人生産,佛像經書都不能給人看到,甚至有些寺廟,就是請購了《大藏經》,也說那是供養的不是給人閱讀的,佛經太神化了,這是佛法不能普及的原因。

  我們尊重佛法經書,我們更要把佛法普遍化起來。文言體的佛經一般人不容易看懂,有心人想用白話重新譯經,維護傳統的固然要反對,即使看不懂文言體佛經的人也認爲白話經文不夠莊嚴,不夠神聖!

  佛法是破除文字障的,想不到文字倒反而障礙了佛法的普遍化。修學佛法,在義理上,我們固然要知道佛法是非常神聖的,但佛法普遍化更是我們的希望!

  這叁天來,我從世界說到生活,從生活說到修行,不知能不能對各位提供些許的貢獻。叁天來,非常感謝各位,你們數千人不但冒著風雨來聽講,甚至有許多人站著沒有座位,有的就坐在過道上,實在說比我站在這裏還辛苦。風雨中的冷,冷在你們的身上,卻冷在我的心上;站在牆壁邊,酸在你們的腿上,卻酸在我的心上。總之,非常非常感謝各位,我祈求叁寶加被你們大家,人人家庭美滿,福慧雙增!

  

  

《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