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類追求進步的沖勁豈不是也跟著消失了嗎?但願如此!畢竟『那山總比這山高』的錯覺,使人類永遠快樂不起來」因爲都還在二元對立裏面不斷的追、不斷的在逃。當你在追逐,就會追得很苦;當你在逃拒,也會逃得很苦啊!「那山總比這山高」的錯覺,使人類永遠快樂不起來,因爲不能夠滿足于當下,不能夠安穩于當下,所以永遠不知足的在那裏追啊!跑啊!趕啊!沖啊!苦就是這樣産生,苦海無邊啊!你我本來就在一體的世界裏面,結果我們就是一直往前沖、一直往前追,把淨土、天堂一直推到很遙遠的未來,推到遙遠的他方世界去,結果成佛之道就要叁大阿僧只劫。那個鴻溝是衆生所製造出來的。如果人在福中不知福,就不會快樂的,假使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,我們就活在天堂裏面;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的恩澤,才會真正來到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
比如以吃飯的心態舉例,以供養的心態與感恩的心態在吃,其中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?現在來解析這二種心態有何不同的內心感受,以及背後的那個心理因素。一般人在吃飯的時候,當然是沒有感恩的心、也沒有供養的心,都認爲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,是靠我自己賺錢、用自己的錢購買的,于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吃。包括吃一餐飯就要講究山珍海味、多豪華…,這些都還沒有來到心懷感恩的情況。
所以,佛教要我們有供養的心是很好的,供養佛恩、父母恩、師長恩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、供養一切衆生…,這些觀念都是很好。現在跳脫宗派、宗教的觀念來解析,假設我們現在面前擺著豐盛的一道晚餐,如果你是以供養的心在吃或者以感恩的心在吃,這兩者心態有何不同?如果你是用「供養」的心態在吃,這裏面還是有很微細、很微細的「我慢」、「人、我」及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。另外,因爲聽別人講說有供養就會得多少福報,這裏面還有一些祈求的心─求福報、求消災。
如果認爲有供養就會消災,當然原則上是已經不錯了,在此並沒有否定供養之心,而是當我們再深入解析時,這兩者有何不同之處?假使我們是懷著感恩的心在吃這一餐飯,你的內心是會很惜福,因爲體會到整個法界在養育我們,感恩很多衆生的護持、很多衆生的協助,我們才有這一餐飯可以吃,這時候會不會有「我慢」?這裏面是會很謙虛、心很柔軟、沒有「我慢」。我們要斷除十個結,包括日常吃飯,如果我們是懷著感恩的心,要斷結就會很快了!我們體會到今天吃這些食物,並不是說我們很棒、很厲害、很會賺錢…然後去買來的。
如果沒有整個大地、流水、陽光、空氣…法界這些的養育、滋長,我們怎麼會有這些食物可以吃?!如果沒有農人、沒有很多衆生的協助,沒有這些人類、種種助緣,怎麼會有這餐飯可以吃呢?當我們去慢慢體會,就會生起感恩的心,當你越充盈感恩的心,身、心就會越柔軟,然後會有一種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漸次興起。此時當你感恩自己能有這一餐飯可以吃,就會興起「只要我有能力,往後衆生若有需要,我都願意跟衆生分享」這時候你是以一種報恩的心來回饋世間,這也可以稱做是一種「供養」你是以報恩的心來回饋世間,你這裏面並沒有要祈求什麼目的,也沒有「我慢」。此些微細之處,也要慢慢去體會出來,連日常吃一餐飯也都是可以處處見法。
「畢竟『那山總比這山高』的那種錯覺,使人類永遠快樂不起來。可是我要聲明一點:我並非反對醫學、農業、科技的發展,只是想打破人們的幻想,以爲它們能帶給人類幸福。只要我們能看破所有界線的虛妄,我們當下便能看見亞當墮落前的世界真象」「在亞當墮落前」就是在亞當還沒有進入二元對立之前的一體世界,本來就是一個無分別、溶入一體世界裏的情況,就是真的天堂、淨土!
「宇宙原是一個有機整體對立中的統一,此起彼落的韻律,人類方能安于我們無常動蕩的存在處境」雖然你、我、他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關系,事實上當你慢慢解析之後,就會了解「衆生是在一體世界」的意思。就像我們身體內的紅血球-我是紅血球,他是另外一個紅血球,你是另外一個白血球,他是另外一個血小板…,我們都是同一個身體裏面的衆生。慢慢的去體會,這絕對不是想象,而是實際的存在。我們就像是處在同樣一個海裏面的魚兒,宇宙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。「對立中」就是包括你、我、他,外相上雖有所不同,但事實上我們的本質都完全相同,這就是佛教也有講說我們都具有相同的佛性。
「對立中的統一此起彼落的韻律」就是描述無常變異,整個法界就是一個無常變異。「此起彼落的韻律,人類方能安于我們無常動蕩的存在處境中」當了悟「無常」之後,才能夠溶入「無常」法流,才不會懼怕「無常」、跟境界對抗,因此我們才能夠安于無常動蕩,意即流動變異之中。無常變異之中,唯有了悟「無常」,才能夠不怕「無常」,而與「無常法流」溶爲一體,當下的因緣是如何,冷靜面對當下的境界處理。
「直到所有的對立溶爲一體,分岐變爲和諧,戰爭化爲舞蹈,敵人變爲友人,我們便能與整個宇宙合一,而不老是僅取其一半而已」。
《心靈成長,事事本無礙(七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