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类追求进步的冲劲岂不是也跟着消失了吗?但愿如此!毕竟『那山总比这山高』的错觉,使人类永远快乐不起来」因为都还在二元对立里面不断的追、不断的在逃。当你在追逐,就会追得很苦;当你在逃拒,也会逃得很苦啊!「那山总比这山高」的错觉,使人类永远快乐不起来,因为不能够满足于当下,不能够安稳于当下,所以永远不知足的在那里追啊!跑啊!赶啊!冲啊!苦就是这样产生,苦海无边啊!你我本来就在一体的世界里面,结果我们就是一直往前冲、一直往前追,把净土、天堂一直推到很遥远的未来,推到遥远的他方世界去,结果成佛之道就要三大阿僧只劫。那个鸿沟是众生所制造出来的。如果人在福中不知福,就不会快乐的,假使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,我们就活在天堂里面;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整个法界对我们的恩泽,才会真正来到知恩、感恩、报恩。
比如以吃饭的心态举例,以供养的心态与感恩的心态在吃,其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?现在来解析这二种心态有何不同的内心感受,以及背后的那个心理因素。一般人在吃饭的时候,当然是没有感恩的心、也没有供养的心,都认为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,是靠我自己赚钱、用自己的钱购买的,于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吃。包括吃一餐饭就要讲究山珍海味、多豪华…,这些都还没有来到心怀感恩的情况。
所以,佛教要我们有供养的心是很好的,供养佛恩、父母恩、师长恩、供养法、供养僧、供养一切众生…,这些观念都是很好。现在跳脱宗派、宗教的观念来解析,假设我们现在面前摆着丰盛的一道晚餐,如果你是以供养的心在吃或者以感恩的心在吃,这两者心态有何不同?如果你是用「供养」的心态在吃,这里面还是有很微细、很微细的「我慢」、「人、我」及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。另外,因为听别人讲说有供养就会得多少福报,这里面还有一些祈求的心─求福报、求消灾。
如果认为有供养就会消灾,当然原则上是已经不错了,在此并没有否定供养之心,而是当我们再深入解析时,这两者有何不同之处?假使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在吃这一餐饭,你的内心是会很惜福,因为体会到整个法界在养育我们,感恩很多众生的护持、很多众生的协助,我们才有这一餐饭可以吃,这时候会不会有「我慢」?这里面是会很谦虚、心很柔软、没有「我慢」。我们要断除十个结,包括日常吃饭,如果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,要断结就会很快了!我们体会到今天吃这些食物,并不是说我们很棒、很厉害、很会赚钱…然后去买来的。
如果没有整个大地、流水、阳光、空气…法界这些的养育、滋长,我们怎么会有这些食物可以吃?!如果没有农人、没有很多众生的协助,没有这些人类、种种助缘,怎么会有这餐饭可以吃呢?当我们去慢慢体会,就会生起感恩的心,当你越充盈感恩的心,身、心就会越柔软,然后会有一种知恩、感恩、报恩的渐次兴起。此时当你感恩自己能有这一餐饭可以吃,就会兴起「只要我有能力,往后众生若有需要,我都愿意跟众生分享」这时候你是以一种报恩的心来回馈世间,这也可以称做是一种「供养」你是以报恩的心来回馈世间,你这里面并没有要祈求什么目的,也没有「我慢」。此些微细之处,也要慢慢去体会出来,连日常吃一餐饭也都是可以处处见法。
「毕竟『那山总比这山高』的那种错觉,使人类永远快乐不起来。可是我要声明一点:我并非反对医学、农业、科技的发展,只是想打破人们的幻想,以为它们能带给人类幸福。只要我们能看破所有界线的虚妄,我们当下便能看见亚当堕落前的世界真象」「在亚当堕落前」就是在亚当还没有进入二元对立之前的一体世界,本来就是一个无分别、溶入一体世界里的情况,就是真的天堂、净土!
「宇宙原是一个有机整体对立中的统一,此起彼落的韵律,人类方能安于我们无常动荡的存在处境」虽然你、我、他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关系,事实上当你慢慢解析之后,就会了解「众生是在一体世界」的意思。就像我们身体内的红血球-我是红血球,他是另外一个红血球,你是另外一个白血球,他是另外一个血小板…,我们都是同一个身体里面的众生。慢慢的去体会,这绝对不是想象,而是实际的存在。我们就像是处在同样一个海里面的鱼儿,宇宙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「对立中」就是包括你、我、他,外相上虽有所不同,但事实上我们的本质都完全相同,这就是佛教也有讲说我们都具有相同的佛性。
「对立中的统一此起彼落的韵律」就是描述无常变异,整个法界就是一个无常变异。「此起彼落的韵律,人类方能安于我们无常动荡的存在处境中」当了悟「无常」之后,才能够溶入「无常」法流,才不会惧怕「无常」、跟境界对抗,因此我们才能够安于无常动荡,意即流动变异之中。无常变异之中,唯有了悟「无常」,才能够不怕「无常」,而与「无常法流」溶为一体,当下的因缘是如何,冷静面对当下的境界处理。
「直到所有的对立溶为一体,分岐变为和谐,战争化为舞蹈,敌人变为友人,我们便能与整个宇宙合一,而不老是仅取其一半而已」。
《心灵成长,事事本无碍(七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