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二)

  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二)

  主講人:空海(惟傳)法師

  地點:中國湖北省章華寺

  時間:2005年9月17日

  方丈和尚!各位法師、大德,各位新戒戒子們!各位在家居士、護法、菩薩們,大家好!有個邀請,我們大家一起來配合。當我跟大家問候「大家好!」的時候,你們回答「師父好!」或是「法師好!」都可以,然後接下來補充二句:「我們會更好!世界會更好!」不錯!不錯!我覺得大家配合的相當好,很快就能夠回響出這樣的磁場。我們再來正式一次,各位把你們的熱情喊出來,這是一種信心,也是我們能夠自利利他的一種象征,我們的修行不只是爲我們自己,我們會更好,也希望我們的社會、我們的國家、我們的世界,能夠越來越好,對不對?

  

  好!我們再一次,各位法師、各位大德們,大家好!「法師好!我們會更好!世界會更好!」很好!聽到大家把你們的信心流露出來,我們的佛教有希望!我們的社會、我們的世界,充滿著蓬勃朝氣、充滿著希望!我相信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好!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好!今天我們大家共襄盛舉,正式要進一步實踐解脫道跟菩薩道,「解脫道」就像你要當一位醫生來懸壼濟世,我們發出這一種願力,但是這個願不是空願,是要實際、具體去做。

  

  所以,實踐「解脫道」的過程,就好像說我們發願要當醫生、來懸壼濟世,我現在努力讀書,當我考上醫學院,然後好好把醫學院的基礎理論學好,具足醫學方面的學術基礎,再來進一步去見習、進一步去實習,把整個課程完成之後,理論跟學術都結合了,再來下一步就成爲具格的醫生,就可以真正的落實、實踐,行醫、懸壼濟世,這時候就是真正大行「菩薩道」。

  

  因此,佛法的完整架構是這樣,就像醫學院的學生到醫學院讀書,認真腳踏實地實踐「解脫道」,好好深入聞、思、修、證。等到有一天,我們的學識各方面,包括我們的佛學基礎、實修實證都具備了,證量有了,就不會誤導衆生了。這時候,不管你到哪裏,很自然都在流露「菩薩道」大慈大悲的精神。所以,真正的「菩薩道」、最上等的「菩薩道」,它是跟「解脫道」完整結合,「解脫道」絕對不是自私自利的。

  

  如果你是自私自利的「自了漢」心態,就沒辦法真正修行有成,因爲你是自私自利,我們的心胸、心量就沒有打開。如果沒有打開心胸、心量,沒辦法真正來到「明心見性」,沒辦法真正的見法,沒辦法有成。所以,在我們要大行「菩薩道」之前,就像佛陀一樣,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對我們自己期許、勉勵,發願只要我們修行有成,隨時都願意回饋這世間,隨時都願意實踐「菩薩道」,相信各位都具備這一種實踐「菩薩道」的願力,而空海回饋給大家的就是能夠更落實、更紮實把「解脫道」的基礎打好,將來你們就是佛門的龍象啊!大家真的就是「爲法作見證」、「荷擔如來家業」!那不是用口號,而是實際做出來、實際的做到。

  

  我們繼續跟大家分享「解脫道的實踐」。昨天有講到我們每個人都身懷無限量、無價的寶藏,那是無窮盡的寶藏,每個人都一樣,我們跟諸佛菩薩都完全平等,只是諸佛菩薩他們發現到了藏在哪裏,找回來了!找回到我們那本自具足的潛能,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寶藏。當他們找到之後,很自然就會把這些跟衆生分享,回饋普渡衆生。

  

  在苦海中的衆生,就是因爲你遺失掉了,卻又不知道放在哪裏?不知道藏在哪裏?我們一直在尋尋覓覓,到處去找尋。今天空海就向大家講述很重要的核心,爲什幺一般衆生生生世世在尋尋覓覓,卻還沒有找到?很重要的關鍵有二點,第一、因爲衆生習慣眼睛向哪裏看?眼睛向外看。我們的心常常是向外一直尋尋覓覓,一直去找尋。嘴巴講要修行,但是一看到別人臉上的一點黑,就在談論、評論別人的臉黑,我們的眼睛常常向外在看,看別人的是是非非,看別人對不對,看別人對錯、是非、好壞…,像這樣我們的眼睛向外在看,或是向外去找,你是找不到的,因爲那個寶不是藏在外面,這個寶藏在哪裏?是藏在我們的心靈深層裏面。所以,如果你向外尋覓,不管再經過叁大阿僧只劫,還是找不到啊!經過一百億年的尋尋覓覓,還是找不到啊!因爲那個寶不是藏在外面。

  

  所以,首先是我們習性的反應問題,爲什幺沒有找到?因爲我們的習性總是向外找尋,這是一個習慣、慣性運作的問題。「出世間法」的解脫道跟「世間法」是180度相反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。「出世間法」的解脫道跟「世間法」的思惟角度是180度相反。如果你帶著世間的思惟角度向外尋覓,因爲那個慣性問題就是向外,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,在苦海裏面尋尋覓覓,你沒回到內心世界來找尋,不管再經過幾百世的尋覓,你還是找不到!

  

  所以,今天回饋給大家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就是把我們過去那一種慣性向外看、向外尋覓,看別人是是非非,向外去找尋的那一種慣性,把它做180度的大反轉,回來向我們的內心開始淨化、開始尋覓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大扭轉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,這是「世間法」跟「出世間法」最大的分水嶺,這是苦海浮沈與邁向解脫、成佛之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。如果這個慣性思惟、這個習性,大家沒有扭轉過來,真的會浪費掉我們很多的生命,當你掌握這個原則之後,很快!你很快就可以找到這個寶。

  

  如果我們的觀念方向錯誤了,你要找到那些寶,一百億年都不一定能夠找得到。如果我們的觀念方向正確了,知見也正確了,佛陀就告訴我們:要邁向究竟解脫,要找到這無上無價之寶,要多久?不待時節因緣!只要你有心來找,就很快的、很快的。中國的禅宗最勇猛,它的核心就在這裏,如果觀念方向知見正確,你很快的切入,很快就可以找到那無價之寶。我今天不是專門在弘揚禅宗,但是今天中國的禅宗衰沒了,很可惜!因爲中國的禅宗保留了佛法的精髓核心,把佛法那一種活生生,沒辦法用語言、用文字敘述的核心,禅宗把它保留下來,禅宗把它繼承下來。

  

  因爲真正那個心靈,那個活生生的靈魂,是沒辦法用語言、文字來記錄的。舉例來講,我們前面有擺放玫瑰花、百合花…,大家比較熟悉的,像玫瑰花或是玉蘭花,但是以玉蘭花的香味,你能夠用語言文字做精准的诠釋出來嗎?你可以描繪玉蘭花的形狀,現在比較精准的,可以把它拍攝影片下來,讓大家看到玉蘭花的實際情況,但是你這影片所拍攝下來裏面,玉蘭花的香味能不能拍得下來?還是拍不下來的!這個錄相帶、錄影帶,已經比文字更精准的接近實相了,雖然你很精准的可以接近這個實相,但還不是實相本身,因爲你從錄相帶裏面,還是聞不到玉蘭花本身的香味。如果那個香味你不曾聞過,總使我再怎幺跟你講,你還是模糊的、抽象的。

  

  以玉蘭花的香味而言,縱使我拿再多的相片讓你看,跟你講說這就是玉蘭花,但是沒有實際東西讓你鼻聞,還是聞不到實際的香味,縱使我講得口沫橫飛,拿再多的經典跟你诠釋玉蘭花的香味,你還是模模糊糊的。禅宗的精髓就在告訴你,縱使講再多的語言文字,引用再多的經典,都不如我拈一朵花、拿一朵花,讓大家流傳去親自聞聞看。當你一聞,當下心靈就進一步心領神會;這一聞,聞到實際的香味,聞到花的靈魂,這是「言語道斷」,還需要用再多的語言,文字、名相來形容嗎?那是不可言傳的,你展現流露出來的,就是一種會心的微笑啊!這就是「拈花微笑」的深義,講再多的語言、講再多的文字,不如讓你親證到那個實相,那個不可言說的心靈,那個靈魂、精髓,讓你親證去品嘗到、體證到,你就知道「喔!原來就是這樣!」。

  

  現在講的這些都是重點,如果你真的能夠去體會到,就能夠學到禅宗的精髓。空海真的是不忍心看到禅宗今天這幺樣一個衰沒情況,相信以後禅宗會在我們這一代大家的「爲法作見證」之下,它又會大放光芒,因爲禅宗有把佛法的真精髓核心,實踐出來、展現出來。

  

  爲什幺我們不容易找到寶呢?除了剛才講出我們的慣性、習性問題之外,再來就是我們一般衆生的心,充滿著汙垢,充滿著凹凹凸凸。禅宗強調要來到「明心」,就能夠看到真理實相,看到你遺失掉的那些法寶藏在哪裏。所以,爲什幺要「明心」呢?我們佛教有一句總則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這是諸佛的教誨-「是諸佛教」。很多人把佛跟教變成一個名詞-佛教,宗教的這個「佛教」,事實上這樣是錯誤的,不是說這個叫做「佛教」,而是說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這是諸佛他們教導我們的很重要核心。

  爲什幺要「自淨其意」呢?現在用一面鏡子作比喻,如果我們大家在照鏡子,這一面鏡子是很平整、很清,是不是照見什幺東西,就能夠如實的映現這東西的實相?如果這一面鏡子,它是充滿著灰塵汙垢,這一面鏡子能不能如實照出來?沒辦法!如果這一面鏡子,它是凹凹凸凸的,大家有沒有照過那一種凹凸鏡、哈哈鏡?一般的天文館都會有,我在臺灣一樣曾經到天文館去照“哈哈鏡”,有的百貨公司裏面喜歡搞笑的,它一樣會設置一些“哈哈鏡”,當你走過鏡頭前面,整個的人身、身像都會變形失真,它是故意要搞笑的,有的讓你變成像竹竿一樣很瘦長,有的讓你變成“矮肥短”,非常的短胖。

  

  如果一面鏡子不是又平、又明的,它所照出來的東西,有沒有辦法如實照?沒辦法!它會扭曲實相,到這裏可以理解到?我們現在要解析到比較深的層面,讓大家好好去體會。如果能夠有所體會到,就能夠扣住修行的核心要領,雖然我們的心是無形無相,但是我們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,如果是凹凹凸凸的,就是透過這一面凹凸的心鏡在看這個世間。

  

  另外,再從有形的眼鏡來比喻。如果我是戴墨色的太陽眼鏡,看出去的是什幺樣的世界?是墨色、黑色的!…

《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