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叁)
主講人:空海(惟傳)法師
地點:中國湖北省章華寺
時間:2005年9月18日
各位法師!各位新戒戒子們!各位菩薩、大德們!大家好!我們會更好!世界會更好!不錯!你們還沒有忘掉,相當好!現在我們再爲我們的國家、爲我們的社會、爲人類,再來一次!各位大德、各位菩薩們!大家好!我們會更好!世界會更好!非常好!聽到大家這幺有力的回響,覺得我們的佛教充滿著希望,我們的社會、我們的世界充滿著希望。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,我們是國家的一份子,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,我們能夠清淨、能夠淨化、能夠改變,世界會因爲你的改變而改變,世界會因爲我們的淨化而改變。你們展現出相當的活力和信心,就是對世界非常有力的淨化力量,也帶動我們的世界逐步邁向和平,非常好!將來的佛法,就是靠大家「爲法作見證」,以身作則、自利利他,來利益一切衆生。
今天是2005年的中秋節,我們有因緣超越時空,在這裏跟大家同聚一堂,就在中秋月圓的好時光,跟大家一起分享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這是非常殊勝!
十六、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
解脫道的次第,如何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來用功、修行?這是非常切實際、非常需要的!今天的第一節跟大家介紹「四念處的修行要領」,第二節跟大家介紹「月圓‧人團圓」,這是代表一種「圓滿」,人生的圓滿、生命的圓滿。解脫自在的彼岸就是一個圓滿的世界,下一節會跟大家來分享。
現在就跟大家介紹第廿四章「四念處的修行要領」。爲什幺要跟大家介紹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方法?在北傳、漢傳地區,「四念處」是比較被忽略,但是在從古至今的上座部佛教,也就是南傳地區的佛教,包括泰國、緬甸、斯裏蘭卡…,他們修行所扣住的方法核心,一律都以「四念處」爲要領、爲核心、爲次第,沒有一個國家例外,南傳上座部都是以「四念處」爲修行核心要領。
「四念處」的修行要領,在北傳地區這幾年來,也漸漸受到重視,我們不管到哪裏,都是跟大家推薦、介紹。「四念處」非常實際、非常實用,在空海整個學習、修行的卅年過程之中,前半段15年都是浸泡在北傳大乘佛法的聞、思、修裏面,後半段則是浸泡在南傳的修證方法上面。到後來1999年,臺灣發生921大地震,經過一些因緣的變化,讓空海把南、北傳的優點綜合、貫穿起來。
所以,今天空海跟大家介紹的,有原始佛法的資料,有上座部南傳地區的資料,也有我們北傳地區的優點。對空海而言,我是超越宗派、超越南北傳,也是代表一種團圓、圓滿,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,也是這一種很圓滿的佛法、很完整的佛法,聞、思、修、證都很完整。
現在請大家看「修四念處」這一章,在我們北傳的藏經裏面,是在《中阿含》的九十八經,這一經「中阿含」稱爲《念處經》,南傳稱爲《大念處經》,這一經的殊勝在哪裏?第一段就在介紹「四念處」修行的重要。
&《念處經》
「世尊告諸比丘:有一道淨衆生,度憂畏,滅苦惱,斷啼哭,得正法,謂四念處。若有過去諸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悉斷五蓋、心穢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處,修七覺支,得覺無上正盡之覺;若有未來諸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悉斷五蓋、心穢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處,修七覺支,得覺無上正盡之覺;我今現在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,我亦斷五蓋、心穢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處,修七覺支,得覺無上正盡之覺」。
這是《念處經》的第一段經文。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以他所證悟、所了解的,不但他本身以身作則,走過「四念處」的修行道路,來到成佛解脫,而且也跟大家強調:過去所有的解脫者一樣,他們都是走過「四念處」這一條修行道路,經過「四念處」方法的逐步修行上來,而開發智慧、達到解脫。
佛陀也跟我們強調:未來的解脫者,他們也一樣會經曆過這一條「四念處」的修行道路。第一段要告訴我們的「過去諸如來」,他們經過「四念處」的修行;未來的解脫者,他們也是一樣透過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方法,而來到現世解脫自在。
佛陀強調:「我不是介紹資料給你們聽、給你們懂而已,是我本身釋迦牟尼佛…」這是佛陀他自己講:「我本身也是走過這一條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方法,才成就『無上正等正覺』!」所以第一段的這幾行(第196頁),等于就在跟大家保證,這一條「四念處」修行的方法,它是有次第、有方法,穩紮穩打的,逐漸讓你開發明覺,開啓「明心」,來到「止觀雙運」開智慧,終于能夠遠離顛倒夢想。
所以,佛陀是舉過去的例子,也舉他本身自己的例子,而且也跟大家強調:未來的解脫者,他們也會經過這一條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方法。這就是襯托「四念處」修行方法的重要。
第二段就開始講述「身念處」的修行方法,因爲時間的關系,跟大家先介紹「四念處」「身念住」這方面的修行方法。因爲要完整介紹整個「四念處」,一步一腳印的去修、去做,而且要練習一遍,需要整個禅七、七天的時間。我們今天只能用一個小時跟大家介紹,你現在懂了、知道了,馬上就可以去實踐,就可以去做到一些重點,大家就可以現學現賣。當你們學了之後,就會覺得很實用,不管你是出家的法師,或是在家居士菩薩們,一樣都很實用。怎幺實用呢?
(第二段)「雲何爲四?」也就是「四念處」的內容,到底包括哪些呢?「觀身如身念處,觀覺如覺念處」「覺」在北傳地區大部份都翻譯爲「受」,亦即受、想、行、識的「受」,因此北傳的「四念處」是身、受、心、法。
有時候翻譯爲「覺」,事實上就是「受」。「觀覺如覺念處」,也就是「觀受如受念處,觀心如心念處,觀法如法念處」。介紹「四念處」的內容-身、受、心、法這四個步驟。
「雲何爲觀身如身念處?比丘者,行則知行,住則知住,坐則知坐,臥則知臥,眠者知眠,寤則知寤,眠寤則知眠寤。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身如身。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正知出入,善觀分別,屈伸低仰,儀容庠序,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,行住坐臥、眠寤語默皆正知之」。
注意「行住坐臥、眠寤語默皆正知之」這幾個字,是修行方面很重要的要領、切入點。
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…」這是《念處經》的第二段,開始講如何用功、如何切入?著力點、著手點、著手處在哪裏呢?佛陀就跟我們解析:「身念處」最主要掌握一個要點,你每天的身體是不是都要動作?是不是都要做各種工作?所以,每天你的身體一定都在動作、動作、動作…。一般衆生的動作跟解脫者的動作,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?我們要仔細區分出來。
一般衆生跟解脫者同樣都在動作,最大的不同地方在于一般衆生是沖動,處在「無明行」的情況之下,「行」就是動作、就是沖動,一般衆生就是處在不知不覺,「無明行」一直沖動、沖動的情況之下。解脫者呢?他們是處在「明行」的情況之下,一個是「明行」,一個是「無明行」,就是非常大的區別。一個是「無明」的沖動,一個是「明行」。
不要以爲「明行」很簡單,佛陀的十大名號,其中一個叫做「明行」。「行」有叁行-身行、口行、意行。各種沖動可以歸納成爲叁種,身體的沖動、嘴巴講話的沖動,還有起心動念、意根的沖動叫做「意行」。一般衆生的這叁種行,都是在沖動、沖動…,做事急急忙忙、也沖動,敷衍了事或是很草率的過了。講話就像機關槍這樣叽哩呱啦…,一直講出來,講了之後還問別人懂不懂,但是自己卻沒有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,別人又怎幺聽得清楚呢?!
「意根」的起心動念比身體的動作,還要更快好幾百倍。如果比較粗糙的「身行」沒有覺察到,有可能覺察到起心動念嗎?覺察不到的!慢的慢動作、比較慢的身體行動,你都覺察不到了,怎幺有辦法覺察到你的起心動念呢?!
所以,修行是由粗糙,然後慢慢越來越微細。粗的方面沒看到,微細的就更沒辦法看到。所以,修行方法是有次第的,必須先要把比較粗糙,身體的各種動作都清清楚楚覺察到,然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「受念處」,就可以感受得到,再進入到更深層的起心動念。
第叁階段能夠覺察得到、開發出來,就是來到「明心」。你要「明心」,前面的行爲舉止動作,如果沒有「明行」,你沒有辦法「明心」,都是環環相扣的。我們說佛陀是覺悟者、覺醒者,覺醒過來的初步階段,就是「身念處」-現在當下的各種動作,要開始保持覺知、覺醒、覺察。
舉例來講,如果一般人現在流汗了、要擦汗了,結果拿起來、放了,然後又繼續再講話,這一個動作,包括他拿起來、包括擦臉、包括放下,動作本身對他來講,都沒有清楚去覺察。如果你要開發覺性,當然一開始必須要刻意去開發,經過這一個階段的訓練,否則覺性沒辦法開發出來,也沒辦法穩定。包括說你要念佛也是一樣,念佛的功德、功效是相當好,但是如果你的身體動作粗糙,你的起心動念沒有清楚覺察,念佛也很容易只是停留在嘴巴念而已,只是在嘴皮上念,卻沒有真正念到心裏面,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。
怎幺樣開發我們明覺的動作呢?如果我累了、要擦汗了,伸手過去要拿毛巾的過程,我都有覺察到;手舉起來要拿毛巾,在拿起來的過程,我有清楚覺察;在擦汗的過程,我一樣保持清楚覺察;要放下去,我也清楚知道動作的過程。不要以爲這沒什幺!你越認爲沒什幺的,就是越重要的要領,在第一天就跟大家講過,我們很多的習性、習慣、沖動、方向、判斷、作爲,今天就是要把它校正過來。
真正要開悟、要見法…
《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