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三)
主讲人:空海(惟传)法师
地点:中国湖北省章华寺
时间:2005年9月18日
各位法师!各位新戒戒子们!各位菩萨、大德们!大家好!我们会更好!世界会更好!不错!你们还没有忘掉,相当好!现在我们再为我们的国家、为我们的社会、为人类,再来一次!各位大德、各位菩萨们!大家好!我们会更好!世界会更好!非常好!听到大家这幺有力的回响,觉得我们的佛教充满着希望,我们的社会、我们的世界充满着希望。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,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,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,我们能够清净、能够净化、能够改变,世界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,世界会因为我们的净化而改变。你们展现出相当的活力和信心,就是对世界非常有力的净化力量,也带动我们的世界逐步迈向和平,非常好!将来的佛法,就是靠大家「为法作见证」,以身作则、自利利他,来利益一切众生。
今天是2005年的中秋节,我们有因缘超越时空,在这里跟大家同聚一堂,就在中秋月圆的好时光,跟大家一起分享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这是非常殊胜!
十六、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
解脱道的次第,如何具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来用功、修行?这是非常切实际、非常需要的!今天的第一节跟大家介绍「四念处的修行要领」,第二节跟大家介绍「月圆‧人团圆」,这是代表一种「圆满」,人生的圆满、生命的圆满。解脱自在的彼岸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,下一节会跟大家来分享。
现在就跟大家介绍第廿四章「四念处的修行要领」。为什幺要跟大家介绍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方法?在北传、汉传地区,「四念处」是比较被忽略,但是在从古至今的上座部佛教,也就是南传地区的佛教,包括泰国、缅甸、斯里兰卡…,他们修行所扣住的方法核心,一律都以「四念处」为要领、为核心、为次第,没有一个国家例外,南传上座部都是以「四念处」为修行核心要领。
「四念处」的修行要领,在北传地区这几年来,也渐渐受到重视,我们不管到哪里,都是跟大家推荐、介绍。「四念处」非常实际、非常实用,在空海整个学习、修行的卅年过程之中,前半段15年都是浸泡在北传大乘佛法的闻、思、修里面,后半段则是浸泡在南传的修证方法上面。到后来1999年,台湾发生921大地震,经过一些因缘的变化,让空海把南、北传的优点综合、贯穿起来。
所以,今天空海跟大家介绍的,有原始佛法的资料,有上座部南传地区的资料,也有我们北传地区的优点。对空海而言,我是超越宗派、超越南北传,也是代表一种团圆、圆满,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,也是这一种很圆满的佛法、很完整的佛法,闻、思、修、证都很完整。
现在请大家看「修四念处」这一章,在我们北传的藏经里面,是在《中阿含》的九十八经,这一经「中阿含」称为《念处经》,南传称为《大念处经》,这一经的殊胜在哪里?第一段就在介绍「四念处」修行的重要。
&《念处经》
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一道净众生,度忧畏,灭苦恼,断啼哭,得正法,谓四念处。若有过去诸如来、无所着、等正觉悉断五盖、心秽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处,修七觉支,得觉无上正尽之觉;若有未来诸如来、无所着、等正觉悉断五盖、心秽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处,修七觉支,得觉无上正尽之觉;我今现在如来、无所着、等正觉,我亦断五盖、心秽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处,修七觉支,得觉无上正尽之觉」。
这是《念处经》的第一段经文。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以他所证悟、所了解的,不但他本身以身作则,走过「四念处」的修行道路,来到成佛解脱,而且也跟大家强调:过去所有的解脱者一样,他们都是走过「四念处」这一条修行道路,经过「四念处」方法的逐步修行上来,而开发智慧、达到解脱。
佛陀也跟我们强调:未来的解脱者,他们也一样会经历过这一条「四念处」的修行道路。第一段要告诉我们的「过去诸如来」,他们经过「四念处」的修行;未来的解脱者,他们也是一样透过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方法,而来到现世解脱自在。
佛陀强调:「我不是介绍资料给你们听、给你们懂而已,是我本身释迦牟尼佛…」这是佛陀他自己讲:「我本身也是走过这一条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方法,才成就『无上正等正觉』!」所以第一段的这几行(第196页),等于就在跟大家保证,这一条「四念处」修行的方法,它是有次第、有方法,稳扎稳打的,逐渐让你开发明觉,开启「明心」,来到「止观双运」开智慧,终于能够远离颠倒梦想。
所以,佛陀是举过去的例子,也举他本身自己的例子,而且也跟大家强调:未来的解脱者,他们也会经过这一条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方法。这就是衬托「四念处」修行方法的重要。
第二段就开始讲述「身念处」的修行方法,因为时间的关系,跟大家先介绍「四念处」「身念住」这方面的修行方法。因为要完整介绍整个「四念处」,一步一脚印的去修、去做,而且要练习一遍,需要整个禅七、七天的时间。我们今天只能用一个小时跟大家介绍,你现在懂了、知道了,马上就可以去实践,就可以去做到一些重点,大家就可以现学现卖。当你们学了之后,就会觉得很实用,不管你是出家的法师,或是在家居士菩萨们,一样都很实用。怎幺实用呢?
(第二段)「云何为四?」也就是「四念处」的内容,到底包括哪些呢?「观身如身念处,观觉如觉念处」「觉」在北传地区大部份都翻译为「受」,亦即受、想、行、识的「受」,因此北传的「四念处」是身、受、心、法。
有时候翻译为「觉」,事实上就是「受」。「观觉如觉念处」,也就是「观受如受念处,观心如心念处,观法如法念处」。介绍「四念处」的内容-身、受、心、法这四个步骤。
「云何为观身如身念处?比丘者,行则知行,住则知住,坐则知坐,卧则知卧,眠者知眠,寤则知寤,眠寤则知眠寤。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,观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,是谓比丘观身如身。复次,比丘观身如身。比丘者,正知出入,善观分别,屈伸低仰,仪容庠序,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,行住坐卧、眠寤语默皆正知之」。
注意「行住坐卧、眠寤语默皆正知之」这几个字,是修行方面很重要的要领、切入点。
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,观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…」这是《念处经》的第二段,开始讲如何用功、如何切入?着力点、着手点、着手处在哪里呢?佛陀就跟我们解析:「身念处」最主要掌握一个要点,你每天的身体是不是都要动作?是不是都要做各种工作?所以,每天你的身体一定都在动作、动作、动作…。一般众生的动作跟解脱者的动作,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?我们要仔细区分出来。
一般众生跟解脱者同样都在动作,最大的不同地方在于一般众生是冲动,处在「无明行」的情况之下,「行」就是动作、就是冲动,一般众生就是处在不知不觉,「无明行」一直冲动、冲动的情况之下。解脱者呢?他们是处在「明行」的情况之下,一个是「明行」,一个是「无明行」,就是非常大的区别。一个是「无明」的冲动,一个是「明行」。
不要以为「明行」很简单,佛陀的十大名号,其中一个叫做「明行」。「行」有三行-身行、口行、意行。各种冲动可以归纳成为三种,身体的冲动、嘴巴讲话的冲动,还有起心动念、意根的冲动叫做「意行」。一般众生的这三种行,都是在冲动、冲动…,做事急急忙忙、也冲动,敷衍了事或是很草率的过了。讲话就像机关枪这样叽哩呱啦…,一直讲出来,讲了之后还问别人懂不懂,但是自己却没有清楚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,别人又怎幺听得清楚呢?!
「意根」的起心动念比身体的动作,还要更快好几百倍。如果比较粗糙的「身行」没有觉察到,有可能觉察到起心动念吗?觉察不到的!慢的慢动作、比较慢的身体行动,你都觉察不到了,怎幺有办法觉察到你的起心动念呢?!
所以,修行是由粗糙,然后慢慢越来越微细。粗的方面没看到,微细的就更没办法看到。所以,修行方法是有次第的,必须先要把比较粗糙,身体的各种动作都清清楚楚觉察到,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的「受念处」,就可以感受得到,再进入到更深层的起心动念。
第三阶段能够觉察得到、开发出来,就是来到「明心」。你要「明心」,前面的行为举止动作,如果没有「明行」,你没有办法「明心」,都是环环相扣的。我们说佛陀是觉悟者、觉醒者,觉醒过来的初步阶段,就是「身念处」-现在当下的各种动作,要开始保持觉知、觉醒、觉察。
举例来讲,如果一般人现在流汗了、要擦汗了,结果拿起来、放了,然后又继续再讲话,这一个动作,包括他拿起来、包括擦脸、包括放下,动作本身对他来讲,都没有清楚去觉察。如果你要开发觉性,当然一开始必须要刻意去开发,经过这一个阶段的训练,否则觉性没办法开发出来,也没办法稳定。包括说你要念佛也是一样,念佛的功德、功效是相当好,但是如果你的身体动作粗糙,你的起心动念没有清楚觉察,念佛也很容易只是停留在嘴巴念而已,只是在嘴皮上念,却没有真正念到心里面,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。
怎幺样开发我们明觉的动作呢?如果我累了、要擦汗了,伸手过去要拿毛巾的过程,我都有觉察到;手举起来要拿毛巾,在拿起来的过程,我有清楚觉察;在擦汗的过程,我一样保持清楚觉察;要放下去,我也清楚知道动作的过程。不要以为这没什幺!你越认为没什幺的,就是越重要的要领,在第一天就跟大家讲过,我们很多的习性、习惯、冲动、方向、判断、作为,今天就是要把它校正过来。
真正要开悟、要见法…
《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