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成長,事事本無礙(七)
這就是爲什麼老子希望我們返璞歸真,希望我們能夠來到沒有世間的世智辯聰,包括《心經》也有講到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如果你越自認爲聰明,越自認爲會解析,反而是聰明反被聰明誤。「我們先將一切事物對立起來,然後拚命追逐我們認爲好的一面。這般避苦求樂、避死求生、避惡求善,實在是癡人說夢話,這和幻想一個只有高峰,沒有低潮,只有買者,沒有賣者,有左無右,有內無外的世界一般荒誕」。
不要以爲自己好像沒有這樣,其實我們天天都是在這樣的世界裏面,只要你還有苦、有煩惱,就是在這樣的世界裏面。所以,現在又是提供另外一面鏡子讓大家照見,當你遇到苦、遇到挫折,心灰意冷或是越痛苦的時候,就把這面「鏡子」趕快拿出來看,自己是不是又在二元對立裏面構築一個夢幻世界?如界願意去照,很快就可以跳脫出來。「跳脫出來」不是逃避,如果你逃避,就還是在逃啊!假如你真的有智慧,是會衡量當下的因緣,然後做出有智慧的中道精神、方法、原則去處理,當下該怎麼做,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去處理。
「我們大多數人至今還很難相信,物質與能量、主體與客體、生命與死亡,乃是相互依存、不可分割的整體,就是因爲我們對分界線過于認真。分界線原是對立世界的始作俑者」「『終極境界乃是對立的統一時』,實際上就是指:『終極境界乃是無界線的界線』」「終極界線乃是無界線的境界」這一句話的涵義很深,要慢慢讓我們照見內心裏面很深層的種種界線,然後逐一的去除而來到無界線。
「可是,這種界線觀念如此根深蒂固,很難擺脫亞當原罪的陰影」我們人類常常很習性的就去做那些是非、好壞、對錯的分別,其實這也實在很難避免,因爲我們從小一出生之後沒多久,在成長過程中,父母的教育、社會的教育、學校的教育,都是教我們這些價值觀。包括現在的考試就是用分數來訂出好學生、壞學生,真的是很容易抹殺掉人類的良知良能。
「在真實世界裏,它根本不存在」在第41頁中間的凹線跟凸線圖,所畫出來的是一個實相世界的存在,如果你喜歡凹線這邊的,你就不喜歡凸的那一邊;如果你喜歡凸的那邊,你就不喜歡凹的那一邊。但是你有沒有看到事實上它們是一體兩面?像這裏所畫出的一個凹凸方面,人類就變成只是要一邊,而排斥另外一邊。但是你有沒有去看到?包括如果我們要的是生命,則就會在逃避、恐懼什麼?死亡。人類就是這樣,本來是一體的兩面,但是我們都一直只要「所要的」這方面,于是就設法一直要鞏固這個生命,慢慢一直鞏固,結果就把生命封閉起來、框限起來。然後對這整個的未來,包括對整個法界,都常常活在死亡的陰影、恐怖之中。
要慢慢去看到生命的存在跟整個死亡,只是一個變化、變化,一直在變化…,而且我們每天生命的存在,也是透過死亡的支撐。整個法界存在也是一樣,事實上包括生命跟死亡,
也是我們用人類的語言去界定的。對法界而言,這些都只是變化、變化、變化。我們曾經舉例過冰、水、雲現象的變化,都是很容易理解的。當體悟越深之後,你才不會懼怕死亡。有的人還會跟你灌輸死的時候是多恐怖,死的時候像鳥龜脫殼…,灌輸很多的觀念,于是就讓你對死亡很懼怕。就是因爲你一直很害怕,于是就極力對抗死亡,所以你的生命都過得很緊,當下沒有全然的開發,而且又活得很苦。
如果你在排斥另一方面的時候,是活在矛盾對立的世界裏面,你的生命沒有真正活起來,知道嗎?如果你只要一半,生命就沒有活起來。更露骨的講就是:如果你還活在追趕跑跳蹦的世界,常常是一具行屍走肉,因爲你不能夠清醒明覺,安心自在的活在每一個當下,內心還有很多的「要」、很多的「不要」,還有很多你一直想要去追逐的境界,你的當下就有苦。當下有苦,你的生命怎麼開花呢?
如果你能夠了悟這整個過程,當下一直就是在變化、變化、變化,後來當這一條界線消失了,你的生命是來到一個完整的太極,佛陀跟我們講人的生命是在一吸一呼之間而已,所以你這時候會珍惜每一個因緣活在當下,對生命沒有執取,對死亡沒有恐懼,這樣才能夠很放松、很自在的活在每一個當下,生命的智慧才會真的展現出來,這樣才會産生佛教所講的般若智慧。這樣當你要處理任何事情,真正的智慧就會展現出來。
如果你沒有來到統一和諧的世界,你的生命是在互相厮殺的,你的生命很多是在對抗、在逃避,你是生命裏面是一直在互相厮殺的。假設你的生命有十分,但是因爲一直在對抗死亡、懼怕死亡,用生命的一半來對抗死亡,你的生命就只剩下五分在活而已。你用了多少能量在對抗你所不要的?包括我們的內心世界常常是不能接受自己。當我們不能接受自己的時候,常常是在那裏拉扯、痛苦、厮殺、責備、自責、懊悔、挫折啦!生命都被自己這樣一直消耗掉。
心靈智慧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慢慢一直的醞釀提升,當你慢慢越認清事實之後,也透徹了悟最深層的死亡方面,真的就是來到很和諧的生命體,不會貪生也不會怕死,就是真正了悟生死大事。
但是衆生常常把「沒有分別」跟愚癡、沒有智慧混爲一談,「錯誤的沒分別」是沒有智慧去分辨,變成是白癡一樣,是不一樣的。「正確的沒分別」就好像假設以政治上來講,你認爲臺灣跟大陸是敵對的,然後就認爲我是臺灣人,而大陸人就認爲自己是大陸人,彼此之間就在互相的不信任、互相的沖突。你自認爲很會分辨是非、好壞,說自己是臺灣人、愛臺灣;大陸人也說自己是大陸人、愛大陸。一個是中華民國萬歲,一個是中華人民國萬歲,彼此相互間就在不斷的厮殺。
事實上以整個法界來講,它是沒分別的。怎麼樣來到沒分別呢?不管你出生在哪裏?現在假設你出生在臺灣,當然我知道你的籍貫在哪裏,知道你住在臺灣,但是我一樣以平等心來愛護臺灣人,也平等心尊重大陸人,我知道你住在大陸哪一省,我知道、不是沒有分別,省籍的分別我知道,但是這種分別對我內心裏面是沒有阻礙的。「沒有分別」是事相上、名相上雖然有一些分別,這是屬于權說方面的一些溝通,我是知道,但這不會形成我心裏面的一種障礙阻隔。
人類的痛苦就在于內心的障礙阻隔,這一道障礙阻隔比臺灣海峽大好幾千萬倍。因此要知道「沒有分別」不是沒有智慧,而是當你了悟這些之後,是跳脫、超越出來,用平等心愛護一切衆生,不只是愛護臺灣人,也不只是愛護中國人,你會愛護全世界的人,也不會認爲黑人就是次等人民,不會的。
「懷特曾經這樣說過:『于是,幼稚的心靈,再也逃脫不了它自己的偏見…注定得在二元對立論的泥沼之中掙紮一輩子』(第43頁)這就是無邊的苦海,就是在描述亞當被趕出天堂的意思。只要內心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,你就活在苦海的世界裏面,這種掙紮就在于把主體與客體對立出來,我這個「心」、這個「身」,然後外面的是「境」。如果你的身、心沒有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,因爲主體、客體,今天一樣要講到那個境界的泯除,我們這整個白板,現在就把它稱爲這整個法界大海,你用「自我」把整個法界大海封閉起來,但是「自我」上面卻是有六個洞,就是我們的「六根」,這裏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。
本來收攝六根的作用是讓我們的身心澄淨下來活在當下,目的是要去看清我們身、心內外整個的真理實相,如果你的修行是在五蘊身心上面下功夫,錯誤的導向會讓你一直在收攝六根,一直在五蘊、六根的框框裏面,加上錯誤的認知之後,認爲你才是主體,外面的是客體;認爲你是「心」,外面是「境」。于是就主、客分離,然後我們是六根,外面是六塵,根、塵都是分離、對立的,于是你在這個過程會很害怕。
因爲你把整個外面這些認爲都是你的敵對境界,所以會很怕去溶入、很怕漏掉,所以你一直在圍堵這六個洞,收攝六根就變成一直在圍堵那些洞,如此越圍堵,你的內心世界是越封閉、越封閉,結果裏面形成一灘死水。這就是這樣爲什麼很多修行人會越修越苦、越修越封閉,告訴他修行是要看到整個法界、溶入整個法界,但是他卻不相信、不以爲然,因爲他覺得經典裏面沒有這樣講,于是就抱著一部經典,然後就在那裏見诤不斷。
事實上,如果你封閉起來就是苦海無邊。爲什麼會苦海無邊?你自己所封閉起來的自我世界,就是到處跟境界對立,到處都會不得自在。你認爲這個世間是娑婆世界、五濁惡世,身處這個世界「人在福中不知福」,卻是一直的在否定這個世間,一直的在對抗它、逃避它,你怎麼快樂?你怎麼自在?你的主、客怎麼雙泯?心、境怎麼消溶?這裏所講的都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,如果我們能夠體會、消化、去轉念,你的修行就會很快。
現代的物理學從現代的科學角度都漸漸證明,我們跟整個環境法界是一體、息息相關的,當慢慢了解到這些之後,雖然你有這個身,但是「我」、「身見」、「我見」都破除了。不是說修行到後來沒有「我見」、沒有「身見」,或變成對這個身體都不認識、無所知,而是我們的心態跟衆生之間沒有隔閡、沒有對立的分別心,那種境界是體會到我們跟衆生是息息相關,大家都是一體世界裏面獨一無二的存在,然後又是相輔相成。
這時候你跟衆生對立的界線就會消失了,內心裏面對立界線的消失,就是「身見」的破除。怎麼「破身見」?就是內心對立界線的泯除,這時候你一樣有這個身,但是卻跟整個境界是溶爲一體,這時候你才會見到這整個境界就是我們的「法身」。
法身遍一切,就是四念住裏面所講的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,涵義真的都很深。「內身」就是我們的五蘊身心、六根的這個身心;「外身」就是整個法界。…
《心靈成長,事事本無礙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