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我的眼鏡鏡片是紅色的,看出去的世界是什幺顔色?紅色!如果眼鏡的鏡片是黃色,看出去的世界就變成是黃色;我的眼鏡鏡片是藍色,看出去的世界就變成藍色。實際我們這些花,難道都是藍色嗎?不是!是因爲我們戴著染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間,也就是戴著有“汙染”的鏡片在看這個世間。所以,我們以爲「喔!這個世間就是這樣!」有的人就認爲「天下烏鴉一般黑」,其實不是這樣!是你的心沒有如實觀啦!
所以,我們戴著什幺樣顔色的眼鏡,你看出去的世間,所看到的跟實相是有很大的落差。你把這個有形的眼鏡,變成我們無形的這個心鏡,這一面心的鏡子,如果你的人生往悲觀的方面去取角,就是帶著一個悲觀的心鏡在看這個世間,于是你看什幺事情,都會覺得不順意、不合我意,看這個人這也不對、那也不對。如果你戴著一個狹窄的鏡片在看,看出來的人都變成扁扁的、瘦瘦的、高高的、窄窄的,看別人的臉都變成凹凸形的,所以你看別人都不順眼。
但是衆生不容易看到,這是我們本身“心鏡”出問題,我們這一面心的鏡子出問題,衆生不能看到,這就是「世間思惟」。如果戴著一個凹凹凸凸的鏡片在看這個世間,我們把別人扭曲了,我們把別人變形了,但是如果你沒有覺察到,總認爲錯是別人,別人不對、別不人好。
所以,我們的身、口、意,常常向外去攀緣,也常常在造「無明」的業,就是「造業」,我們總認爲別人不對、境界不好,沒有看到是我們本身鏡片出問題,結果有沒有辦法能夠讓我們自己的心,恢複又清、又明、又平呢?如果我們的心,總是向外在看、在怪別人,沒有看到自己心鏡的凹凸,就沒有回來如實淨化我們自己,于是就變成在「世間法」裏面打滾,這就是世間的思惟、世間的取向、世間的走向,總是在看別人的臉黑,看別人的是非,像這樣都是沒完沒了的,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,世間的沖突主因都在這裏。
一般人都是在看別人不對,總是在看別人“臉黑”,很少回來看到:事實上,真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。爲什幺我們找不到真正的心靈寶藏呢?找不到無窮的寶藏呢?就是這二點。剛才講過第一點是我們慣性、習性向外看,當你把它扭轉回來了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第二就是我們的這個心鏡,含有很多的汙垢跟凹凹凸凸,你現在知道「喔!現在寶在我們身心裏面。
好!我要回來看、回來找啊!」問題是,如果這個鏡子充滿了汙垢、充滿了凹凸,你有辦法清楚的看到嗎?沒辦法!這一面鏡子就算說它比較清楚了、清明了,如果這個鏡子還是凹凹凸凸,你有辦法對焦?有辦法很清楚的看到嗎?還是沒辦法!
所以,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我們要回來反觀、向內找尋。再來,修行的重點核心,就在于好好淨化我們的身、口、意。真正的修行人,他一定是回來向內淨化我們自己,內觀、內省,讓我們的身心越來越清明、越甯靜。有了汙垢,我們就把它抹清;有凹凸不平的,我們慢慢、漸漸讓它平穩、平靜、甯靜下來。諸佛菩薩只能夠告訴我們方法、告訴我們方向,這個工夫必須要透過大家實際一步一腳印去做,只要方向觀念正確了,一天一天的下工夫,自然水到渠成。
當你具足了聞思方向正確之後,腳踏實地去做,你不求解脫,也自然會解脫啦!就像說這個母雞很腳踏實地在孵那些蛋,你不求那些小雞孵出來,自然因緣成熟、因緣到了的時候,那些小雞就會孵出來了,就是水到渠成。這些工夫呢?別人只能夠告訴我們方法,都要我們自己去修、去做,馬虎不得!
剛才所跟大家分享的這些,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關鍵,很希望大家在這一次叁壇大戒期間,除了很多法師他們慈悲的教導,包括一些課程大家盡量的學習、盡量的挖寶之外,我們也很希望大家真的能夠掌握住修行的核心,而且越來越清楚。離開戒壇之後,大家對修行越清楚,而且越有信心,讓大家感覺獲益很多,比一般的叁壇大戒,又能夠有更多的受益,這是由衷的祝福大家!
十四、第十一章 四食
第卅五片B面開始是第十一章四種食物的「四食」。如果不了解這四種食物的「四食」,我們生生世世在食物鏈裏面吃跟被吃,都不知道啊!哪四種食物?第一種叫做「粗抟食」;第二種叫做「觸食」;第叁種叫做「意思食」,是我們的意思、主宰欲;第四種叫做「識食」。
四種食物中,一般人大部份比較容易了解的,就只有每天吃叁餐、吃東西。我們很容易看到看到非洲的野生動物,獅子或是花豹在捕捉那些羚羊,看到獅子在吃羚羊,蛇在捕捉青蛙、在吃跟被吃,這個層面大家比較容易看到,叫做「粗抟食」的成份,這只是食物鏈裏面的第一種而已。我很佩服釋迦牟尼,我很佩服佛陀,他把宇宙的食物鏈解析得非常精辟。「粗抟食」是叁餐吃的食物,這只是初步而已。當然我們現在佛門,尤其是漢傳地區的佛教,都是以素食爲主;一般社會人士大部份還是吃葷的比較多。
當你有吃,就有被吃。你要吃東西,就一定有被吃的,有吃就有被吃。我們現在從比較初淺、大家可以理解的角度解析,假如這邊是代表非洲凶猛的獅子,然後另一邊是代表羚羊,當獅子捕捉到羚羊,這時候獅子代表吃到東西一方,羚羊是代表被吃,獅子牠得到食物,這時候牠的心境是苦?還是樂?
牠是快樂的,因爲「喔!我吃到東西了」所以,當你吃到東西的時候,就會展現快樂,羚羊牠現在當下是被吃,對羚羊而言牠是怎樣感受?非常痛苦!
當你能夠吃到東西,就像說你的欲貪能夠實踐,你就快樂啊!而且進一步會貪得無餍,這就是佛教所講的貪、瞋、癡的「貪」。爲什幺會起瞋呢?有二種情況:你想吃,但是吃不到;或是被吃了,逃不掉、被吃了!這時候你會痛苦、會起瞋。因爲這些都是我們在曆緣對鏡中,每天容易展現的。一般衆生的快樂,是來自于他得到很多,他“捕捉”到很多,他吃到很多東西;一般衆生會痛苦,往往是因爲被吃、被K了,得不到他所要的。
當你今天聽聞了之後,去反觀、反省看看,你去思惟看看,到今天以前的,都可以去過濾看看,以前非常痛苦的那一幕,是不是因爲你被吃的那一種情況?以前你很快樂的那一幕,是不是你吃到很多、得到很多的那一幕?當你的人生經驗曆練越多,就能體會「喔!原來是這樣!」我們現在逐漸要深入解析,從食物的「吃」,進一步是「觸食」,這是那一種感官、感受,現在我們比較沒時間解析,就直接跳到第叁種「意思食」,因爲這是大家日常最容易犯的問題,最容易犯的就是第叁種「意思食」。
什幺叫「意思食」呢?就是我的意思就是要這樣,充滿著很多的主宰欲,尤其如果有結過婚或是爲人父母的。有結過婚的人,先生想要主宰太太,爲人太太的也想要主宰先生,「你是我的太太,你就應該、應該怎幺樣…,應該叁從四德…」就是有大男人主義的「意思食」在裏面。如果當太太的,她所展現出來的,符合先生的「意思食」,叁從四德的標准,先生就認爲她是好太太,因爲符合他的意思。
如果當太太的展現出來,不符合先生的預設立場、意思,先生就認爲這個太太沒有隨順,不是個好太太,之間就會常常在吵架。當太太的也是一樣,會要求先生說「你是我的先生,你應該怎幺樣、應該怎幺樣…」這都貫穿在每天的曆緣對境中,但是你在「意思食」的展現,都不知道、不容易覺察到,于是你就會痛苦,因爲對方展現出來的,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欲求,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期待,我們就會失望、會痛苦。如果對方展現出來的,符合我們內心的欲求,我們就會高興、就會快樂。爲人父母的對兒女、對子女,也是這樣!
不要想說我們現在是出家衆,沒有結婚、也沒有小孩,應該沒有這些問題…。大家記得一句話:表象不同、本質相同。你跟一切衆生的接觸,跟所有人、事、物的接觸,絕大多數的沖突,絕大多數的不愉快境界,往往都是因爲「意思食」的沖突,這是很重要的關鍵,我們現在就是幫助大家去挖到佛法裏面很深的寶藏。如果我們沒有了解原來這是世間「意思食」的沖突,一方面想吃,另一方面也想吃,是吃與被吃之間起了沖突,于是很多的人我是非、恩恩怨怨都是這樣出來的。
如果大家能夠聽得進這些,就會知道原來苦海的形成原因在哪裏啊?!人我是非、沖突不斷,原來在哪裏啊?!
「出世間法」的修行,就是清清楚楚去看到這個食物鏈,然後從中跳脫出來,就是出離「六道」,而不是變成什幺東西都不要吃。我們叁餐的飲食還是照常吃,有的吃一餐、有的吃二餐,也就是飲食、粗抟食,我們還是照常吃,但是這時候的吃,跟以前處在無明情況之下,那一種吃的品質就不一樣。以前是充滿著欲貪在吃或是抱怨在吃,等有一天你去看到這個食物鏈之後,接下來以後的吃,你會是一種感恩心在吃。
同樣吃一餐飯,你有感恩的心在吃,有慚愧心在吃,就會身、心越來越柔軟,人我是非的沖突,都會大大的改進、大大的改善。如果對「意思食」沒有了解,常常在吃跟被吃的世界裏面,追啊!追啊!或是逃啊!逃啊!就是沒完沒了,在滾滾紅塵浮浮沈沈。當你了悟這些實相之後,心境就會提升、升華上來,來到跟一切衆生和平共處,跳脫那些吃與被吃的輪回。
如果你能夠看到「意思食」的層面,再來就可以進一步深層去看到「識食」,那是很深層、很幽微的。如果這一關沒有清楚看到,就沒辦法斷除深層的「我慢」,因此這一關一定要清楚的照見。但是你要清楚照見到「識食」的運作,一定要透過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方法,或是來到禅宗所講的「明心」階段,才有辦法清楚看到我們心靈的深層是怎幺樣在運作。當你有看到心靈深層的「自我」如何在運作?怎幺樣在顛倒夢想?才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。
當你看到深層心靈的顛倒夢想,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。當你清楚看到深層的心靈如何在運作,也能夠清楚看到衆生是如何在運作,怎幺樣在顛倒夢想。當你清楚照見自己,有自知之明,才能夠知彼啊!你沒有清楚先照清自己的實相是怎幺樣,沒有清楚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,沒清楚看到自己錯誤的運作,你沒辦法清楚看到衆生的。
所以,你能夠自知自明,就能夠知彼,所謂「知己知彼」就百戰百勝。當然,我們不是要去跟人家戰爭,而是你能夠「知己知彼」,就能夠幫助衆生出離苦海。
十五、第十二章 受相應
關于「受相應」方面,也許大家只把它當作佛教裏所談到的一些「受」,諸如苦受、樂受、苦不樂受。但是,感受是屬于前面的「觸食」,觸食的範圍比較多,是我們的感官跟外境的一種接觸。我們的「六根」跟外境的接觸,然後所引起的感受,如果沒有好好走上解脫道,沒有好好的修行,一般衆生、一般世間人就會:當我遇到「樂受」,讓你産生快樂的覺受,就會起更多的欲貪;如果接觸到「苦受」,就會起瞋心。佛教講叁毒-貪、瞋、癡,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是怎幺來的,跟「觸受」的關系都非常大。所以,當你了解原因,就好辦了!當你了解病因,就好解決了!
《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二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