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二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我的眼镜镜片是红色的,看出去的世界是什幺颜色?红色!如果眼镜的镜片是黄色,看出去的世界就变成是黄色;我的眼镜镜片是蓝色,看出去的世界就变成蓝色。实际我们这些花,难道都是蓝色吗?不是!是因为我们戴着染色的眼镜在看这个世间,也就是戴着有“污染”的镜片在看这个世间。所以,我们以为「喔!这个世间就是这样!」有的人就认为「天下乌鸦一般黑」,其实不是这样!是你的心没有如实观啦!

  

  所以,我们戴着什幺样颜色的眼镜,你看出去的世间,所看到的跟实相是有很大的落差。你把这个有形的眼镜,变成我们无形的这个心镜,这一面心的镜子,如果你的人生往悲观的方面去取角,就是带着一个悲观的心镜在看这个世间,于是你看什幺事情,都会觉得不顺意、不合我意,看这个人这也不对、那也不对。如果你戴着一个狭窄的镜片在看,看出来的人都变成扁扁的、瘦瘦的、高高的、窄窄的,看别人的脸都变成凹凸形的,所以你看别人都不顺眼。

  

  但是众生不容易看到,这是我们本身“心镜”出问题,我们这一面心的镜子出问题,众生不能看到,这就是「世间思惟」。如果戴着一个凹凹凸凸的镜片在看这个世间,我们把别人扭曲了,我们把别人变形了,但是如果你没有觉察到,总认为错是别人,别人不对、别不人好。

  

  所以,我们的身、口、意,常常向外去攀缘,也常常在造「无明」的业,就是「造业」,我们总认为别人不对、境界不好,没有看到是我们本身镜片出问题,结果有没有办法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心,恢复又清、又明、又平呢?如果我们的心,总是向外在看、在怪别人,没有看到自己心镜的凹凸,就没有回来如实净化我们自己,于是就变成在「世间法」里面打滚,这就是世间的思惟、世间的取向、世间的走向,总是在看别人的脸黑,看别人的是非,像这样都是没完没了的,在苦海里面浮浮沈沈,世间的冲突主因都在这里。

  

  一般人都是在看别人不对,总是在看别人“脸黑”,很少回来看到:事实上,真正的问题在我们自己。为什幺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心灵宝藏呢?找不到无穷的宝藏呢?就是这二点。刚才讲过第一点是我们惯性、习性向外看,当你把它扭转回来了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。第二就是我们的这个心镜,含有很多的污垢跟凹凹凸凸,你现在知道「喔!现在宝在我们身心里面。

  

  好!我要回来看、回来找啊!」问题是,如果这个镜子充满了污垢、充满了凹凸,你有办法清楚的看到吗?没办法!这一面镜子就算说它比较清楚了、清明了,如果这个镜子还是凹凹凸凸,你有办法对焦?有办法很清楚的看到吗?还是没办法!

  

  所以,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我们要回来反观、向内找寻。再来,修行的重点核心,就在于好好净化我们的身、口、意。真正的修行人,他一定是回来向内净化我们自己,内观、内省,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清明、越宁静。有了污垢,我们就把它抹清;有凹凸不平的,我们慢慢、渐渐让它平稳、平静、宁静下来。诸佛菩萨只能够告诉我们方法、告诉我们方向,这个工夫必须要透过大家实际一步一脚印去做,只要方向观念正确了,一天一天的下工夫,自然水到渠成。

  

  当你具足了闻思方向正确之后,脚踏实地去做,你不求解脱,也自然会解脱啦!就像说这个母鸡很脚踏实地在孵那些蛋,你不求那些小鸡孵出来,自然因缘成熟、因缘到了的时候,那些小鸡就会孵出来了,就是水到渠成。这些工夫呢?别人只能够告诉我们方法,都要我们自己去修、去做,马虎不得!

  

  刚才所跟大家分享的这些,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,很希望大家在这一次三坛大戒期间,除了很多法师他们慈悲的教导,包括一些课程大家尽量的学习、尽量的挖宝之外,我们也很希望大家真的能够掌握住修行的核心,而且越来越清楚。离开戒坛之后,大家对修行越清楚,而且越有信心,让大家感觉获益很多,比一般的三坛大戒,又能够有更多的受益,这是由衷的祝福大家!

  

  十四、第十一章 四食

  

  第卅五片B面开始是第十一章四种食物的「四食」。如果不了解这四种食物的「四食」,我们生生世世在食物链里面吃跟被吃,都不知道啊!哪四种食物?第一种叫做「粗抟食」;第二种叫做「触食」;第三种叫做「意思食」,是我们的意思、主宰欲;第四种叫做「识食」。

  

  四种食物中,一般人大部份比较容易了解的,就只有每天吃三餐、吃东西。我们很容易看到看到非洲的野生动物,狮子或是花豹在捕捉那些羚羊,看到狮子在吃羚羊,蛇在捕捉青蛙、在吃跟被吃,这个层面大家比较容易看到,叫做「粗抟食」的成份,这只是食物链里面的第一种而已。我很佩服释迦牟尼,我很佩服佛陀,他把宇宙的食物链解析得非常精辟。「粗抟食」是三餐吃的食物,这只是初步而已。当然我们现在佛门,尤其是汉传地区的佛教,都是以素食为主;一般社会人士大部份还是吃荤的比较多。

  

  当你有吃,就有被吃。你要吃东西,就一定有被吃的,有吃就有被吃。我们现在从比较初浅、大家可以理解的角度解析,假如这边是代表非洲凶猛的狮子,然后另一边是代表羚羊,当狮子捕捉到羚羊,这时候狮子代表吃到东西一方,羚羊是代表被吃,狮子牠得到食物,这时候牠的心境是苦?还是乐?

  

  牠是快乐的,因为「喔!我吃到东西了」所以,当你吃到东西的时候,就会展现快乐,羚羊牠现在当下是被吃,对羚羊而言牠是怎样感受?非常痛苦!

  

  当你能够吃到东西,就像说你的欲贪能够实践,你就快乐啊!而且进一步会贪得无餍,这就是佛教所讲的贪、瞋、痴的「贪」。为什幺会起瞋呢?有二种情况:你想吃,但是吃不到;或是被吃了,逃不掉、被吃了!这时候你会痛苦、会起瞋。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历缘对镜中,每天容易展现的。一般众生的快乐,是来自于他得到很多,他“捕捉”到很多,他吃到很多东西;一般众生会痛苦,往往是因为被吃、被K了,得不到他所要的。

  

  当你今天听闻了之后,去反观、反省看看,你去思惟看看,到今天以前的,都可以去过滤看看,以前非常痛苦的那一幕,是不是因为你被吃的那一种情况?以前你很快乐的那一幕,是不是你吃到很多、得到很多的那一幕?当你的人生经验历练越多,就能体会「喔!原来是这样!」我们现在逐渐要深入解析,从食物的「吃」,进一步是「触食」,这是那一种感官、感受,现在我们比较没时间解析,就直接跳到第三种「意思食」,因为这是大家日常最容易犯的问题,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三种「意思食」。

  

  什幺叫「意思食」呢?就是我的意思就是要这样,充满着很多的主宰欲,尤其如果有结过婚或是为人父母的。有结过婚的人,先生想要主宰太太,为人太太的也想要主宰先生,「你是我的太太,你就应该、应该怎幺样…,应该三从四德…」就是有大男人主义的「意思食」在里面。如果当太太的,她所展现出来的,符合先生的「意思食」,三从四德的标准,先生就认为她是好太太,因为符合他的意思。

  

  如果当太太的展现出来,不符合先生的预设立场、意思,先生就认为这个太太没有随顺,不是个好太太,之间就会常常在吵架。当太太的也是一样,会要求先生说「你是我的先生,你应该怎幺样、应该怎幺样…」这都贯穿在每天的历缘对境中,但是你在「意思食」的展现,都不知道、不容易觉察到,于是你就会痛苦,因为对方展现出来的,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求,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,我们就会失望、会痛苦。如果对方展现出来的,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求,我们就会高兴、就会快乐。为人父母的对儿女、对子女,也是这样!

  

  不要想说我们现在是出家众,没有结婚、也没有小孩,应该没有这些问题…。大家记得一句话:表象不同、本质相同。你跟一切众生的接触,跟所有人、事、物的接触,绝大多数的冲突,绝大多数的不愉快境界,往往都是因为「意思食」的冲突,这是很重要的关键,我们现在就是帮助大家去挖到佛法里面很深的宝藏。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原来这是世间「意思食」的冲突,一方面想吃,另一方面也想吃,是吃与被吃之间起了冲突,于是很多的人我是非、恩恩怨怨都是这样出来的。

  

  如果大家能够听得进这些,就会知道原来苦海的形成原因在哪里啊?!人我是非、冲突不断,原来在哪里啊?!

  

  「出世间法」的修行,就是清清楚楚去看到这个食物链,然后从中跳脱出来,就是出离「六道」,而不是变成什幺东西都不要吃。我们三餐的饮食还是照常吃,有的吃一餐、有的吃二餐,也就是饮食、粗抟食,我们还是照常吃,但是这时候的吃,跟以前处在无明情况之下,那一种吃的品质就不一样。以前是充满着欲贪在吃或是抱怨在吃,等有一天你去看到这个食物链之后,接下来以后的吃,你会是一种感恩心在吃。

  

  同样吃一餐饭,你有感恩的心在吃,有惭愧心在吃,就会身、心越来越柔软,人我是非的冲突,都会大大的改进、大大的改善。如果对「意思食」没有了解,常常在吃跟被吃的世界里面,追啊!追啊!或是逃啊!逃啊!就是没完没了,在滚滚红尘浮浮沈沈。当你了悟这些实相之后,心境就会提升、升华上来,来到跟一切众生和平共处,跳脱那些吃与被吃的轮回。

  

  如果你能够看到「意思食」的层面,再来就可以进一步深层去看到「识食」,那是很深层、很幽微的。如果这一关没有清楚看到,就没办法断除深层的「我慢」,因此这一关一定要清楚的照见。但是你要清楚照见到「识食」的运作,一定要透过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方法,或是来到禅宗所讲的「明心」阶段,才有办法清楚看到我们心灵的深层是怎幺样在运作。当你有看到心灵深层的「自我」如何在运作?怎幺样在颠倒梦想?才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。

  

  当你看到深层心灵的颠倒梦想,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。当你清楚看到深层的心灵如何在运作,也能够清楚看到众生是如何在运作,怎幺样在颠倒梦想。当你清楚照见自己,有自知之明,才能够知彼啊!你没有清楚先照清自己的实相是怎幺样,没有清楚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,没清楚看到自己错误的运作,你没办法清楚看到众生的。

  

  所以,你能够自知自明,就能够知彼,所谓「知己知彼」就百战百胜。当然,我们不是要去跟人家战争,而是你能够「知己知彼」,就能够帮助众生出离苦海。

  

  十五、第十二章 受相应

  

  关于「受相应」方面,也许大家只把它当作佛教里所谈到的一些「受」,诸如苦受、乐受、苦不乐受。但是,感受是属于前面的「触食」,触食的范围比较多,是我们的感官跟外境的一种接触。我们的「六根」跟外境的接触,然后所引起的感受,如果没有好好走上解脱道,没有好好的修行,一般众生、一般世间人就会:当我遇到「乐受」,让你产生快乐的觉受,就会起更多的欲贪;如果接触到「苦受」,就会起瞋心。佛教讲三毒-贪、瞋、痴,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是怎幺来的,跟「触受」的关系都非常大。所以,当你了解原因,就好办了!当你了解病因,就好解决了!

  

《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二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