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後,再來就能夠找到了。當你能夠找到失去的一切,就是跟諸佛菩薩一樣,本自具足、不增不滅,體證到《心經》所講的世界,這些都不是用空談、不是用辯論的,而是需要靠大家一步一腳印的腳踏實地去實踐,只要一步一腳印去做,一定會成功的,我對大家也很有信心!
&解脫之路的次第、步驟
現在介紹解脫之路、寶藏圖怎幺去尋寶?諸佛菩薩他們所走過的次第是如何?這一本《阿含解脫道次第》在第叁天會跟大家結緣,裏面總共編了卅六章,第一章到卅六章,加上前面還有第○章,從零開始的“○”,合起來總共是卅七章,也就是卅七道品,亦即我們要成佛、邁向解脫的卅七個很重要的次第與步驟。我們這幾天會向各位概略介紹,你們就能夠看懂這部寶藏圖。但是,有句話說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就看大家怎幺去下工夫用功了!
這卅七章在臺灣的課程總共上了一年,上課期間有人發心錄音、錄影下來,製做成VCD、光碟,現在正于全世界各處流通中。《阿含解脫道次第》VCD總共八十四片,是完全依照這一本書在講解,等于把卅七道品再詳細區分一下,如果你一章一章研讀下來,把它認清楚之後,就如同你了解了寶藏圖,以後就會容易看得懂,原來佛教的無價之寶、佛法的智慧寶藏在哪裏,就可以發覺到了。當你建立聞思基礎之後,再進入實修、實證,亦即聞、思、修、證,就可以找到那些寶藏,就可以開啓智慧了。
佛教所講的戒、定、慧,都是要尋找最高的智慧之寶,你們今天來此受戒,就是要滅少惡緣、增加善緣,將來累積更多的善根福德因緣,可以開啓智慧、得到那些寶。八十四個小時、八十四片的VCD,就是協助大家怎幺樣去看到那些寶,當你了解之後,整個「意根」就會不斷清淨。當你的「意根」越清淨,就是諸佛菩薩跟我們叮咛的「自淨其意」,就越能夠清楚看到「喔!那些寶藏在哪裏!」。
一、VCD第一片-佛法流變史
第一片、第一個階段,就是介紹「佛法流變史」,介紹《阿含經》在佛教曆史上的地位,以及佛教從印度流傳到西域,然後流傳到中國的概略介紹,讓大家對佛教的曆史有一些清楚而概略的認識。我們學佛的人,要清楚認識佛法的流變,今天佛教界常常講現在是「末法時期」,現在就要去了解「正法時期」的佛法是怎幺樣?「正法時期」的修行方法是怎幺樣呢?
如果您不清楚的,當深入去認識,就可以超越時空來到二千五百年前「正法時期」,佛陀當時所講的修行方法、次第。因此,了解佛法的流變,滿重要的!
二、VCD第二片-「歸○」
第二片是講「歸零」。第○章-歸零。字義上,「歸零」二個字很簡單,但是要真正做到,卻很不容易!我們常常會聽人家講,要去學習一個新的課程,必須把你的瓶子“空掉”、清除幹淨。如果瓶子裝得滿滿的,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水,就沒辦法倒進去!
如果瓶子裝了很多汙垢、髒東西,佛陀諸佛菩薩的智慧、甘露水、法語,要裝到你的瓶子裏面,也會被原來的汙垢所汙染了。所以,把我們的瓶子清除、清淨,以一個空、明、覺,清淨的心來聽聞,是學佛一個很重要的階段,也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。
如果這方面做到了,就很容易裝進新的甘露水。當你的瓶子裝進了甘露水,品嘗了純淨的甘露水,就知道說「喔!原來佛法這幺殊勝!原來法寶這幺珍貴啊!」所以,「自淨其意」、清淨我們本身的「意根」,淨化我們這個瓶子的工作,別人、諸佛菩薩只能夠用鼓勵的,但是我們自己要不要做?就要看我們個人自己,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啦!
什幺是肮髒汙垢的水呢?就是我們心靈裏面裝填了很多錯誤、不正確的觀念知見,從小到大累積在我們的心靈裏面,你卻不知道!我們常常用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在判斷,導致我們所下的論斷,跟事實有很大的落差。
如果你認爲是對的,但是事實上它卻是錯的,怎幺辦?如果你個人堅持認爲是錯的,但是事實上它是對的,怎幺辦?如果我們的判斷,跟實相有很大的落差,你卻沒有校正過來,損失的是誰?是自己啊!人類的認知跟實相,除了諸佛菩薩以清淨、無汙染的心看到的,跟實相是完全一致之外,如果你的心靈有汙垢、有汙染、有扭曲,所看的實相,所界定的、所認爲的,跟實際一定會有很大的落差。這就是諸佛菩薩在跟我們叮咛的,衆生常常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,不要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名相,這是在提醒我們什幺叫顛倒夢想?
我們的想法、我們的認定,跟實際實相是不一樣的,但是衆生卻沒有覺察到。所以,就會變成以真爲假、以假爲真,然後又活在夢幻世界裏面,以幻、虛幻爲真實,而去追逐虛幻的。所以,諸佛菩薩所在跟我們叮咛的,什幺叫做顛倒夢想?不是在講別人,是在提醒我們自己。我們有沒有活在顛倒夢想呢?常常每天提醒我們自己,但願我們能夠來到跟諸佛菩薩一樣沒有汙染,以清淨、平等的心來「如實觀」,如實了解一切現象。
當你能夠來到《心經》所講的「遠離顛倒夢想」,非常高的佛菩薩世界,衆生要到達這樣的境界,首先要做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學習「歸零」,把我們以前的習性判斷、習性認爲,重新做一個保留。我們以前習以爲常的論斷,認爲這就是對的、那就是錯的…,從現在開始,我們做一個保留。
因爲我們認爲錯的,未必是錯;我們認爲是對的,未必是對。我們要保留一個彈性空間,如果能夠有這樣的一個保留,你的身心會從原來滿固執、滿僵化的情況,慢慢越來越松動,慢慢越來越柔軟,叫做「叁妙行」的境界。
「叁妙行」就是身、口、意都很安祥柔軟。如果我們的觀念知見還是很固執、很執著,我們的心靈就會是僵化的、呆板的。佛教講說「不生不死」,不是身體沒有老、病、死,是指我們的心境,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年輕的,永遠都是新鮮的,永遠都是活潑的。「不生不死」就是每天保持一個赤子之心,一個清淨的心不會是僵化的。有一句話「哀莫大于心死」,如果你的心死掉,心老化、僵化,其它就免談了!如果我們的心是頑固的,就很不容易進步了。「歸零」就是保持赤子之心,保持清淨、活潑、充滿生命力的心。當你具足這樣的基礎准備之後,進一步就能夠了解諸佛菩薩他們所走過的次第、步驟。
叁、VCD第四片-第一章 概論
第四片VCD是進入到《阿含解脫道次第》第一章的概論,把佛陀他們所走過的解脫次第,做一個簡單介紹。佛陀在此章解析衆生處于苦海浮沈的原因在哪裏?衆生出離苦海的原因跟次第、步驟在哪裏?所以,我們要把解脫的次第步驟弄清楚。再來進一步的逐步去實踐,逐步的去聞、思、修。
四、VCD第五片-第二章 善人‧慈悲喜舍
第五片是第二章的「善人‧慈悲喜舍」,爲什幺要經曆過「善人‧慈悲喜舍」呢?在《彌陀經》有講要「生彼國」,必須具備哪些條件?不得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所以,要成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、諸佛菩薩的證量,真的要具足很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,「身、口、意」的造作,它可以讓你造惡,也可以同樣的「身、口、意」行善,如果你沒有警覺到,常常無意中造惡業而不知道。當你造惡業、結惡緣,善根、福德就會損耗,對邁向解脫道而言,就是一個損失。
如果我們每天能夠跟衆生結善緣,不一定是金錢的布施,身、口、意的展現,一句好話、一個微妙的善行,都是在跟衆生結善緣。當你每天不斷在跟衆生結善緣,善根、福德就會日積月累增加;當你能夠累積這些,就能夠逐步邁向解脫之路。
五、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-老‧病‧死
第叁章是「深入體會世間苦難」,爲什幺這一章很重要?如果你的修行、動力、魄力不夠,是因爲我們對世間的苦難,包括對自己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了解、體會得不夠深入有關。如果你能夠對世間的苦難,對自己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有深入而具體的了解,你的修行動力就會很堅強。這一章「體會世間苦難」,就是「四聖谛」裏面所講的「苦谛」,你對世間的各種苦,佛教有講八種苦,如果你對自己心靈深層裏面的苦、不安,有深入而具體去面對,一定會如實面對自己「我不能自欺欺人,我內心還有沒有苦?我還有沒有不安?…」如果有,就要虛心學習。
所以,要如實面對自己、面對這個世間,修行絕對不是逃避。如果抱著一種逃避的心態,不敢去面對世間的苦難,不敢如實面對自己的苦、不安,就沒辦法找到真正的解脫之路,因爲你無法進一步找到苦的原因來自哪裏。唯有很認真、很真誠,去面對自己、面對世間的苦難,才會進一步探討苦的原因來自哪裏,進一步了解苦、集、滅、道的「集谛」。當你能夠去看到:喔!原來痛苦的根本原因來自于「集」,來自于抓取、來自于聚集,來自于貪愛、渴愛,這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對症治療、對症下藥。
所以,解脫道的每一個次第、每一個步驟,都是環環相扣的。當你越認真面對衆生的苦,慈悲之心就會自然流露;當你能夠真誠去面對衆生的苦,就不會跟衆生再起貪、起瞋,就不會再跟衆生起沖突。當你能夠面對衆生之苦,會逐漸展現、流露出慈悲之心;當你能夠如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也才能夠真正「將心比心」去愛護一切衆生。因此,面對自己的苦是很重要的。
修行要如實面對自己:我們真正心安了嗎?當一個人獨自在黑暗中,我們能夠很灑脫、很自在嗎?我們真正了悟生死大事了嗎?我們真的內心充滿了慈悲、充滿祥和?沒有瞋恨心嗎?這些都要如實面對我們自己。當你越如實面對,就越能夠找出苦的原因,找出原因就好辦了!找出病因就好解決了!所以,這是環環相扣。
當你能夠面對世間的…
《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