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之后,再来就能够找到了。当你能够找到失去的一切,就是跟诸佛菩萨一样,本自具足、不增不灭,体证到《心经》所讲的世界,这些都不是用空谈、不是用辩论的,而是需要靠大家一步一脚印的脚踏实地去实践,只要一步一脚印去做,一定会成功的,我对大家也很有信心!
&解脱之路的次第、步骤
现在介绍解脱之路、宝藏图怎幺去寻宝?诸佛菩萨他们所走过的次第是如何?这一本《阿含解脱道次第》在第三天会跟大家结缘,里面总共编了卅六章,第一章到卅六章,加上前面还有第○章,从零开始的“○”,合起来总共是卅七章,也就是卅七道品,亦即我们要成佛、迈向解脱的卅七个很重要的次第与步骤。我们这几天会向各位概略介绍,你们就能够看懂这部宝藏图。但是,有句话说「师父引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,就看大家怎幺去下工夫用功了!
这卅七章在台湾的课程总共上了一年,上课期间有人发心录音、录影下来,制做成VCD、光碟,现在正于全世界各处流通中。《阿含解脱道次第》VCD总共八十四片,是完全依照这一本书在讲解,等于把卅七道品再详细区分一下,如果你一章一章研读下来,把它认清楚之后,就如同你了解了宝藏图,以后就会容易看得懂,原来佛教的无价之宝、佛法的智慧宝藏在哪里,就可以发觉到了。当你建立闻思基础之后,再进入实修、实证,亦即闻、思、修、证,就可以找到那些宝藏,就可以开启智慧了。
佛教所讲的戒、定、慧,都是要寻找最高的智慧之宝,你们今天来此受戒,就是要灭少恶缘、增加善缘,将来累积更多的善根福德因缘,可以开启智慧、得到那些宝。八十四个小时、八十四片的VCD,就是协助大家怎幺样去看到那些宝,当你了解之后,整个「意根」就会不断清净。当你的「意根」越清净,就是诸佛菩萨跟我们叮咛的「自净其意」,就越能够清楚看到「喔!那些宝藏在哪里!」。
一、VCD第一片-佛法流变史
第一片、第一个阶段,就是介绍「佛法流变史」,介绍《阿含经》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,以及佛教从印度流传到西域,然后流传到中国的概略介绍,让大家对佛教的历史有一些清楚而概略的认识。我们学佛的人,要清楚认识佛法的流变,今天佛教界常常讲现在是「末法时期」,现在就要去了解「正法时期」的佛法是怎幺样?「正法时期」的修行方法是怎幺样呢?
如果您不清楚的,当深入去认识,就可以超越时空来到二千五百年前「正法时期」,佛陀当时所讲的修行方法、次第。因此,了解佛法的流变,满重要的!
二、VCD第二片-「归○」
第二片是讲「归零」。第○章-归零。字义上,「归零」二个字很简单,但是要真正做到,却很不容易!我们常常会听人家讲,要去学习一个新的课程,必须把你的瓶子“空掉”、清除干净。如果瓶子装得满满的,观世音菩萨的甘露水,就没办法倒进去!
如果瓶子装了很多污垢、脏东西,佛陀诸佛菩萨的智慧、甘露水、法语,要装到你的瓶子里面,也会被原来的污垢所污染了。所以,把我们的瓶子清除、清净,以一个空、明、觉,清净的心来听闻,是学佛一个很重要的阶段,也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。
如果这方面做到了,就很容易装进新的甘露水。当你的瓶子装进了甘露水,品尝了纯净的甘露水,就知道说「喔!原来佛法这幺殊胜!原来法宝这幺珍贵啊!」所以,「自净其意」、清净我们本身的「意根」,净化我们这个瓶子的工作,别人、诸佛菩萨只能够用鼓励的,但是我们自己要不要做?就要看我们个人自己,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啦!
什幺是肮脏污垢的水呢?就是我们心灵里面装填了很多错误、不正确的观念知见,从小到大累积在我们的心灵里面,你却不知道!我们常常用很多不正确的观念知见在判断,导致我们所下的论断,跟事实有很大的落差。
如果你认为是对的,但是事实上它却是错的,怎幺办?如果你个人坚持认为是错的,但是事实上它是对的,怎幺办?如果我们的判断,跟实相有很大的落差,你却没有校正过来,损失的是谁?是自己啊!人类的认知跟实相,除了诸佛菩萨以清净、无污染的心看到的,跟实相是完全一致之外,如果你的心灵有污垢、有污染、有扭曲,所看的实相,所界定的、所认为的,跟实际一定会有很大的落差。这就是诸佛菩萨在跟我们叮咛的,众生常常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,不要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名相,这是在提醒我们什幺叫颠倒梦想?
我们的想法、我们的认定,跟实际实相是不一样的,但是众生却没有觉察到。所以,就会变成以真为假、以假为真,然后又活在梦幻世界里面,以幻、虚幻为真实,而去追逐虚幻的。所以,诸佛菩萨所在跟我们叮咛的,什幺叫做颠倒梦想?不是在讲别人,是在提醒我们自己。我们有没有活在颠倒梦想呢?常常每天提醒我们自己,但愿我们能够来到跟诸佛菩萨一样没有污染,以清净、平等的心来「如实观」,如实了解一切现象。
当你能够来到《心经》所讲的「远离颠倒梦想」,非常高的佛菩萨世界,众生要到达这样的境界,首先要做的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学习「归零」,把我们以前的习性判断、习性认为,重新做一个保留。我们以前习以为常的论断,认为这就是对的、那就是错的…,从现在开始,我们做一个保留。
因为我们认为错的,未必是错;我们认为是对的,未必是对。我们要保留一个弹性空间,如果能够有这样的一个保留,你的身心会从原来满固执、满僵化的情况,慢慢越来越松动,慢慢越来越柔软,叫做「三妙行」的境界。
「三妙行」就是身、口、意都很安祥柔软。如果我们的观念知见还是很固执、很执着,我们的心灵就会是僵化的、呆板的。佛教讲说「不生不死」,不是身体没有老、病、死,是指我们的心境,我们的心永远都是年轻的,永远都是新鲜的,永远都是活泼的。「不生不死」就是每天保持一个赤子之心,一个清净的心不会是僵化的。有一句话「哀莫大于心死」,如果你的心死掉,心老化、僵化,其它就免谈了!如果我们的心是顽固的,就很不容易进步了。「归零」就是保持赤子之心,保持清净、活泼、充满生命力的心。当你具足这样的基础准备之后,进一步就能够了解诸佛菩萨他们所走过的次第、步骤。
三、VCD第四片-第一章 概论
第四片VCD是进入到《阿含解脱道次第》第一章的概论,把佛陀他们所走过的解脱次第,做一个简单介绍。佛陀在此章解析众生处于苦海浮沈的原因在哪里?众生出离苦海的原因跟次第、步骤在哪里?所以,我们要把解脱的次第步骤弄清楚。再来进一步的逐步去实践,逐步的去闻、思、修。
四、VCD第五片-第二章 善人‧慈悲喜舍
第五片是第二章的「善人‧慈悲喜舍」,为什幺要经历过「善人‧慈悲喜舍」呢?在《弥陀经》有讲要「生彼国」,必须具备哪些条件?不得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所以,要成就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、诸佛菩萨的证量,真的要具足很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,「身、口、意」的造作,它可以让你造恶,也可以同样的「身、口、意」行善,如果你没有警觉到,常常无意中造恶业而不知道。当你造恶业、结恶缘,善根、福德就会损耗,对迈向解脱道而言,就是一个损失。
如果我们每天能够跟众生结善缘,不一定是金钱的布施,身、口、意的展现,一句好话、一个微妙的善行,都是在跟众生结善缘。当你每天不断在跟众生结善缘,善根、福德就会日积月累增加;当你能够累积这些,就能够逐步迈向解脱之路。
五、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-老‧病‧死
第三章是「深入体会世间苦难」,为什幺这一章很重要?如果你的修行、动力、魄力不够,是因为我们对世间的苦难,包括对自己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了解、体会得不够深入有关。如果你能够对世间的苦难,对自己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有深入而具体的了解,你的修行动力就会很坚强。这一章「体会世间苦难」,就是「四圣谛」里面所讲的「苦谛」,你对世间的各种苦,佛教有讲八种苦,如果你对自己心灵深层里面的苦、不安,有深入而具体去面对,一定会如实面对自己「我不能自欺欺人,我内心还有没有苦?我还有没有不安?…」如果有,就要虚心学习。
所以,要如实面对自己、面对这个世间,修行绝对不是逃避。如果抱着一种逃避的心态,不敢去面对世间的苦难,不敢如实面对自己的苦、不安,就没办法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,因为你无法进一步找到苦的原因来自哪里。唯有很认真、很真诚,去面对自己、面对世间的苦难,才会进一步探讨苦的原因来自哪里,进一步了解苦、集、灭、道的「集谛」。当你能够去看到:喔!原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来自于「集」,来自于抓取、来自于聚集,来自于贪爱、渴爱,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对症治疗、对症下药。
所以,解脱道的每一个次第、每一个步骤,都是环环相扣的。当你越认真面对众生的苦,慈悲之心就会自然流露;当你能够真诚去面对众生的苦,就不会跟众生再起贪、起瞋,就不会再跟众生起冲突。当你能够面对众生之苦,会逐渐展现、流露出慈悲之心;当你能够如实面对自己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也才能够真正「将心比心」去爱护一切众生。因此,面对自己的苦是很重要的。
修行要如实面对自己:我们真正心安了吗?当一个人独自在黑暗中,我们能够很洒脱、很自在吗?我们真正了悟生死大事了吗?我们真的内心充满了慈悲、充满祥和?没有瞋恨心吗?这些都要如实面对我们自己。当你越如实面对,就越能够找出苦的原因,找出原因就好办了!找出病因就好解决了!所以,这是环环相扣。
当你能够面对世间的…
《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