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苦难,会进一步要去了解「喔!苦的根本原因来自哪里?」佛陀向我们描述什幺叫做「苦海」?什幺叫做「世间」?「苦海」是VCD的第九片,也就是第九章「六入处」里面很重要的一部份,探讨什幺是「世间」?什幺是「苦海」?我们一般人对「苦海」,常常有很大的误解、错解,认为「苦海」是外面的世界,空气乌烟瘴气、社会的暴力、动荡不安…,认为说这就是「苦海」,其实不是啊!
佛教所讲的「苦海」,不是外面的世界,不是外面的社会。佛教所讲的「世间」,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世界。佛教所讲的「世间」、所讲的「苦海」,是我们每一个人的「六根」和「六尘」接触之后,所产生的心理变化。佛教所讲的「苦海」,是我们每一个人的「六根」跟外面的「六尘」接触之后,所产生的抓取、抗拒之心里变化,于是形成「苦海」。因此,每个人的「苦海」会不会一样?不一样的!记得!每个人的「苦海」是不一样的,因为每个人「六根」的抓取、迎拒,都不会相同。
什幺叫做「苦海」?举例来讲,你的耳朵每天都在向外听很多声音,如果听到一句夸赞的话语,你的心会起什幺变化?很欢喜的心!这时候就像上了天堂,会茫酥酥的。但是,当你在很快乐的时候,没多久遇到有人在指责你、骂你、批评你、攻击你,这时候你会有什幺变化?你的内心就会起瞋心啊!就会起对抗!就会起一种很不喜欢、闷闷不乐啊!痛苦啊!甚至想要报复之心!这时候你的心就落入地狱。严重的话,就落入「阿修罗」的世界。
「六道」是指我们每天心境的起起伏伏,「六道」是讲我们的心。到底你现在的心是在哪里?是跟「天道」相应呢?还是跟「人道」相应呢?还是跟「阿修罗道」相应呢?都是在描述我们的心境。如果没有闻思基础、又没有定力,一般众生的心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,一句好话就把你捧上天堂,一句不喜欢听的、骂你的话贯穿到你的耳朵,就把你打入地狱啊!不是那个话的力量,而是你本身的智慧力不够、定力不够,被「六尘」里面的「声尘」,那个话语叫做「声尘」,把你吹的让你上天堂、让你下地狱,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。
就是在「苦海」里面头出头没、头出头没…。同样的一个境界,每一个人的反应会不会相同?不一样的!所以,同样一句骂人的话,有的人就起瞋,陷入「苦海」里面;有的人听到别人在骂我们,他是起感恩之心,觉得「道吾恶者是吾师」啊!人家提出逆耳之言,是对我们有益的忠言。所以,他不但不会起瞋,还生起感恩之心。
因此,同样听到骂人的话,有的人就起烦恼、起瞋,有的人生起的就是感恩之心。所以,「苦海」不是外面的世界,而是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之后,到底形成什幺样的心里世界?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「苦海」。诸佛菩萨他们不管是逆耳的话或是顺耳之言,都能够欢喜心接受一切,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。因此,去了解什幺叫做真正的「苦海」非常重要!你才不会出离了错误啦!才不会方向错误啦!如果你以为是在外面,就拼命要脱逃、拼命要去抗拒…,好了!认为「这个环境太不好了啦!这里很糟糕!我要移到其它地方去…」那是我们自己的心静不下来,才会一直在怪外境不好。
如果我们的心能够真正清净,能够了悟真理实相,不管你在哪里,都能够处处见法,而且都是跟众生处处结善缘,不会对任何众生起瞋,就是扣住了净土的核心。「净土」的核心就是你的心清净,外面的境界是怎幺样,对你来讲都是净土,亦即「心净佛土净」的要领。如果大家今天晚上能够听懂这一句话,就能扣住修行解脱的核心;如果你能够在这个世界找到净土,将来不管到哪个世界,也都可以找到净土。
六、第四章 惭愧心
VCD第十片是讲述第四章的「惭愧心」。为什幺学佛要有惭愧心?有的人学佛之后,他是抱着一种练功夫的心态,想要越修越厉害,越觉得自己很行,往往像这样的学佛,很容易增长「我慢」,跟解脱之路是背道而驰。如果走在正确的解脱之路,越修越深入解脱道的闻、思、修、证,身、心一定会越来越柔软,越来越慈悲、越来越懂得感恩。所以,在这个世界、这个社会上,多一个人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,对社会、对国家的稳定,就会增长一股很大的力量,不要小看!
解脱道就是让我们身心柔软、身心祥和、身心宁静,那一种喜悦、那一种慈悲,都是从我们内心里面流露出来。真正能够这幺做,你所处的环境、所处的周遭,你的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,知道吗?这是很重要的。我们不要去要求任何人改变,不要去要求别人改变,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先改变,不可能去改变别人,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改变开始。你能够改变,你的世界就会跟着改变;你的心清净了,你的世界、我们所处的社会,就会清净、就会祥和,这都是环环相扣的。
真正走在解脱道上,本身就能够「为法作见证」,本身就是「法身具足」,有一句话叫做「以身作则」,当你真正认真走在解脱道上,有时候你的言语不必太多,就能够让众生改变。因为你会散发出祥和、慈悲的气氛与磁场,众生看到你的改变,他们就会跟着改变。所以,一切从哪里做起?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。要净化社会、帮助社会稳定,一样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;我们要促进世界和平,一样从哪里做起?从我们内心开始做起。
我们的内心真正能够来到和平,我们的内心真正能够没有冲突,就能够帮助社会安定、帮助世界和平。所以,世界要和平、社会要稳定,都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做起,就是佛教对这社会、这世间、人类最巨大的贡献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。我们说要「荷担如来家业」,最具体的展现就是能够改变自己,就能够让社会改变;我们的内心能够祥和、和平,就能够帮助社会安定、帮助世界和平,这都是具体可以实际做到的,不是唱口号、不是唱高调,大家有没有信心?很好!每一个人都不要小看自己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,都有无限的可能,你们都是未来佛啊!未来的世界就看我们大家啊!
当你能够知道原来自己过去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,过去自己的思惟跟诸佛菩萨的思惟真是天壤之别,自己过去像“小乌贼”一样,到处“喷墨汁”污染世间,看到过去自己是这幺固执、这幺僵化,观念又那幺执着…,当你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,就会生起惭愧心。生起惭愧之心,就会逐渐减少颠倒梦想的比例跟成份;当你兴起惭愧心,再见到自己对社会、对家庭或是对别人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,以前我们总是在责怪别人,都没有看到自己的“脸黑”,都是在怪别人、都在抱怨别人,这时候你很自然就会生起惭愧心。
七、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
当你生起惭愧心,从此就会返回来净化我们自己,不会再去苛求别人,而会要求我们自己、净化我们自己。真正能够回到我们身心上面下工夫,就是扣住解脱的核心了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、区别。再者,当你有惭愧心之后,就会想要亲近善知识,「善知识」就是能够告诉我们出离苦海的方法,「善知识」就是能够告诉我们出离苦海的方向,协助我们具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。因为,当你真正想要迈向解脱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累积越多,「善知识」就会出现协助大家迈向解脱。这时候,因为你的身心柔软啦!因此就会很喜欢亲近善知识。
八、第廿三章 修出入息
如果按照章节的次第,本来是要跳到第六章,但是在我们的讲解课程里面,把第廿三章的「修出入息念」安排到前面,因为在上课的整个过程,如果光只是一直按照章节顺序讲课,到后面才讲「出入息」,大家会觉得好像只是在听一些知见,而没有实际练习。所以,我们在上课的时候,就把「修出入息法」调整到前面,让大家懂得如何去应用「出入息法」。
如果是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讲经说法时代,都是跟大家在丛林中修行,佛陀会讲一段重要、精华的佛法核心,讲一些精要法义之后,于是让大家散开到树下、到林中,去静坐、去思惟、去消化、去咀嚼,实际去闻、思、修,这样很快就可以体悟到「喔!原来佛法、佛陀所讲的深义是什幺!」你就能够很快去证悟、去开悟。如果光只是闻思,而没有进入实际的修,很容易变成只是一种头脑的观念知见,「知道」跟「做到」之间,还有很大的落差。
如何把「知道」跟「做到」“解行合一”?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,而「出入息法」就是非常重要的方法。佛陀跟我们介绍了八万四千法门,这些万千方法都是属于「方便法」,就像医生开给各位的药方,它不能光只有一种,是需要具备很多种药方,才能够对症下药。所以,佛陀所开处的八万四千法门,很多的法门就是很多的药物,是要应用在不同的场合、不同的情况之下,来对症治疗。「出入息法」或是「念佛」,也都是其中的一种方法,我们要应用在不同的情况,就选择不同的方法。
佛陀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介绍「出入息法」,它的普遍性以及重要性,在我们这一本书里面都会有介绍,大家以后可以再深入去看,因为时间的关系,我们也只能够跟大家做一个概略的介绍。「出入息法」的重点就是不管在受戒期间与否,只要有空或是回寮房,五分钟、十分钟都可以,随时都可以把你的心安住在你的「出入息」上面。「出入息」就是观呼吸,因为不管你到哪里,呼吸都会随着你到哪里。当你的心不知道放在哪里,你的心很散乱的时候,可以让你的心回到呼吸上面,这时候就类似在茫茫大海中的一个航空母舰,让你这个心猿意马可以回到呼吸上面,来休息、来沈淀、来宁静下来。
当你这一匹心猿意马,安住在「出入息」上面,它会渐渐宁静下来。当你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,因为这时候你不烦躁了,就可以进一步闻思,进一步思惟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。如果我们的心静不下来,心烦、心浮气躁,即无法听进…
《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