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一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苦難,會進一步要去了解「喔!苦的根本原因來自哪裏?」佛陀向我們描述什幺叫做「苦海」?什幺叫做「世間」?「苦海」是VCD的第九片,也就是第九章「六入處」裏面很重要的一部份,探討什幺是「世間」?什幺是「苦海」?我們一般人對「苦海」,常常有很大的誤解、錯解,認爲「苦海」是外面的世界,空氣烏煙瘴氣、社會的暴力、動蕩不安…,認爲說這就是「苦海」,其實不是啊!

  

  佛教所講的「苦海」,不是外面的世界,不是外面的社會。佛教所講的「世間」,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世界。佛教所講的「世間」、所講的「苦海」,是我們每一個人的「六根」和「六塵」接觸之後,所産生的心理變化。佛教所講的「苦海」,是我們每一個人的「六根」跟外面的「六塵」接觸之後,所産生的抓取、抗拒之心裏變化,于是形成「苦海」。因此,每個人的「苦海」會不會一樣?不一樣的!記得!每個人的「苦海」是不一樣的,因爲每個人「六根」的抓取、迎拒,都不會相同。

  

  什幺叫做「苦海」?舉例來講,你的耳朵每天都在向外聽很多聲音,如果聽到一句誇贊的話語,你的心會起什幺變化?很歡喜的心!這時候就像上了天堂,會茫酥酥的。但是,當你在很快樂的時候,沒多久遇到有人在指責你、罵你、批評你、攻擊你,這時候你會有什幺變化?你的內心就會起瞋心啊!就會起對抗!就會起一種很不喜歡、悶悶不樂啊!痛苦啊!甚至想要報複之心!這時候你的心就落入地獄。嚴重的話,就落入「阿修羅」的世界。

  

  「六道」是指我們每天心境的起起伏伏,「六道」是講我們的心。到底你現在的心是在哪裏?是跟「天道」相應呢?還是跟「人道」相應呢?還是跟「阿修羅道」相應呢?都是在描述我們的心境。如果沒有聞思基礎、又沒有定力,一般衆生的心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,一句好話就把你捧上天堂,一句不喜歡聽的、罵你的話貫穿到你的耳朵,就把你打入地獄啊!不是那個話的力量,而是你本身的智慧力不夠、定力不夠,被「六塵」裏面的「聲塵」,那個話語叫做「聲塵」,把你吹的讓你上天堂、讓你下地獄,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。

  

  就是在「苦海」裏面頭出頭沒、頭出頭沒…。同樣的一個境界,每一個人的反應會不會相同?不一樣的!所以,同樣一句罵人的話,有的人就起瞋,陷入「苦海」裏面;有的人聽到別人在罵我們,他是起感恩之心,覺得「道吾惡者是吾師」啊!人家提出逆耳之言,是對我們有益的忠言。所以,他不但不會起瞋,還生起感恩之心。

  

  因此,同樣聽到罵人的話,有的人就起煩惱、起瞋,有的人生起的就是感恩之心。所以,「苦海」不是外面的世界,而是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之後,到底形成什幺樣的心裏世界?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「苦海」。諸佛菩薩他們不管是逆耳的話或是順耳之言,都能夠歡喜心接受一切,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。因此,去了解什幺叫做真正的「苦海」非常重要!你才不會出離了錯誤啦!才不會方向錯誤啦!如果你以爲是在外面,就拼命要脫逃、拼命要去抗拒…,好了!認爲「這個環境太不好了啦!這裏很糟糕!我要移到其它地方去…」那是我們自己的心靜不下來,才會一直在怪外境不好。

  

 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真正清淨,能夠了悟真理實相,不管你在哪裏,都能夠處處見法,而且都是跟衆生處處結善緣,不會對任何衆生起瞋,就是扣住了淨土的核心。「淨土」的核心就是你的心清淨,外面的境界是怎幺樣,對你來講都是淨土,亦即「心淨佛土淨」的要領。如果大家今天晚上能夠聽懂這一句話,就能扣住修行解脫的核心;如果你能夠在這個世界找到淨土,將來不管到哪個世界,也都可以找到淨土。

  

  六、第四章 慚愧心

  

  VCD第十片是講述第四章的「慚愧心」。爲什幺學佛要有慚愧心?有的人學佛之後,他是抱著一種練功夫的心態,想要越修越厲害,越覺得自己很行,往往像這樣的學佛,很容易增長「我慢」,跟解脫之路是背道而馳。如果走在正確的解脫之路,越修越深入解脫道的聞、思、修、證,身、心一定會越來越柔軟,越來越慈悲、越來越懂得感恩。所以,在這個世界、這個社會上,多一個人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,對社會、對國家的穩定,就會增長一股很大的力量,不要小看!

  

  解脫道就是讓我們身心柔軟、身心祥和、身心甯靜,那一種喜悅、那一種慈悲,都是從我們內心裏面流露出來。真正能夠這幺做,你所處的環境、所處的周遭,你的世界會因爲我們的改變而改變,知道嗎?這是很重要的。我們不要去要求任何人改變,不要去要求別人改變,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先改變,不可能去改變別人,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改變開始。你能夠改變,你的世界就會跟著改變;你的心清淨了,你的世界、我們所處的社會,就會清淨、就會祥和,這都是環環相扣的。

  

  真正走在解脫道上,本身就能夠「爲法作見證」,本身就是「法身具足」,有一句話叫做「以身作則」,當你真正認真走在解脫道上,有時候你的言語不必太多,就能夠讓衆生改變。因爲你會散發出祥和、慈悲的氣氛與磁場,衆生看到你的改變,他們就會跟著改變。所以,一切從哪裏做起?要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。要淨化社會、幫助社會穩定,一樣要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;我們要促進世界和平,一樣從哪裏做起?從我們內心開始做起。

  

  我們的內心真正能夠來到和平,我們的內心真正能夠沒有沖突,就能夠幫助社會安定、幫助世界和平。所以,世界要和平、社會要穩定,都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做起,就是佛教對這社會、這世間、人類最巨大的貢獻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。我們說要「荷擔如來家業」,最具體的展現就是能夠改變自己,就能夠讓社會改變;我們的內心能夠祥和、和平,就能夠幫助社會安定、幫助世界和平,這都是具體可以實際做到的,不是唱口號、不是唱高調,大家有沒有信心?很好!每一個人都不要小看自己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,都有無限的可能,你們都是未來佛啊!未來的世界就看我們大家啊!

  

  當你能夠知道原來自己過去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,過去自己的思惟跟諸佛菩薩的思惟真是天壤之別,自己過去像“小烏賊”一樣,到處“噴墨汁”汙染世間,看到過去自己是這幺固執、這幺僵化,觀念又那幺執著…,當你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,就會生起慚愧心。生起慚愧之心,就會逐漸減少顛倒夢想的比例跟成份;當你興起慚愧心,再見到自己對社會、對家庭或是對別人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,以前我們總是在責怪別人,都沒有看到自己的“臉黑”,都是在怪別人、都在抱怨別人,這時候你很自然就會生起慚愧心。

  

  七、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

  

  當你生起慚愧心,從此就會返回來淨化我們自己,不會再去苛求別人,而會要求我們自己、淨化我們自己。真正能夠回到我們身心上面下工夫,就是扣住解脫的核心了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、區別。再者,當你有慚愧心之後,就會想要親近善知識,「善知識」就是能夠告訴我們出離苦海的方法,「善知識」就是能夠告訴我們出離苦海的方向,協助我們具體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做。因爲,當你真正想要邁向解脫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累積越多,「善知識」就會出現協助大家邁向解脫。這時候,因爲你的身心柔軟啦!因此就會很喜歡親近善知識。

  

  八、第廿叁章 修出入息

  

  如果按照章節的次第,本來是要跳到第六章,但是在我們的講解課程裏面,把第廿叁章的「修出入息念」安排到前面,因爲在上課的整個過程,如果光只是一直按照章節順序講課,到後面才講「出入息」,大家會覺得好像只是在聽一些知見,而沒有實際練習。所以,我們在上課的時候,就把「修出入息法」調整到前面,讓大家懂得如何去應用「出入息法」。

  

  如果是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講經說法時代,都是跟大家在叢林中修行,佛陀會講一段重要、精華的佛法核心,講一些精要法義之後,于是讓大家散開到樹下、到林中,去靜坐、去思惟、去消化、去咀嚼,實際去聞、思、修,這樣很快就可以體悟到「喔!原來佛法、佛陀所講的深義是什幺!」你就能夠很快去證悟、去開悟。如果光只是聞思,而沒有進入實際的修,很容易變成只是一種頭腦的觀念知見,「知道」跟「做到」之間,還有很大的落差。

  

  如何把「知道」跟「做到」“解行合一”?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,而「出入息法」就是非常重要的方法。佛陀跟我們介紹了八萬四千法門,這些萬千方法都是屬于「方便法」,就像醫生開給各位的藥方,它不能光只有一種,是需要具備很多種藥方,才能夠對症下藥。所以,佛陀所開處的八萬四千法門,很多的法門就是很多的藥物,是要應用在不同的場合、不同的情況之下,來對症治療。「出入息法」或是「念佛」,也都是其中的一種方法,我們要應用在不同的情況,就選擇不同的方法。

  

  佛陀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介紹「出入息法」,它的普遍性以及重要性,在我們這一本書裏面都會有介紹,大家以後可以再深入去看,因爲時間的關系,我們也只能夠跟大家做一個概略的介紹。「出入息法」的重點就是不管在受戒期間與否,只要有空或是回寮房,五分鍾、十分鍾都可以,隨時都可以把你的心安住在你的「出入息」上面。「出入息」就是觀呼吸,因爲不管你到哪裏,呼吸都會隨著你到哪裏。當你的心不知道放在哪裏,你的心很散亂的時候,可以讓你的心回到呼吸上面,這時候就類似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個航空母艦,讓你這個心猿意馬可以回到呼吸上面,來休息、來沈澱、來甯靜下來。

  

  當你這一匹心猿意馬,安住在「出入息」上面,它會漸漸甯靜下來。當你的身心能夠甯靜下來,因爲這時候你不煩躁了,就可以進一步聞思,進一步思惟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如果我們的心靜不下來,心煩、心浮氣躁,即無法聽進…

《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