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一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很深的法義;就算你聽到了,還是無法真正思惟、真正理解。所以,身心的甯靜是進一步聽聞無上甚深微妙法,進一步去正思惟,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。

  

  你能夠「修出入息」,或是要念佛也可以,現在比較普遍的法門是念佛,如果你是透過念佛或是持咒也可以,只要你一心一意放在這個法門上,你的心就能夠漸漸甯靜下來。你要念佛或是持咒,記得一個要領就是:越來越慢!再來慢慢讓你從有聲進入到無聲,再進入到用心金剛念,就是用你的心來念、沒有發出聲音,內心清清楚楚聽到自己正在念佛的聲音,你的心就會越來越甯靜,越沈澱、越甯靜、越清明。

  

  但是,所有的方法是幫我們身心甯靜沈澱之後,慢慢開發我們明覺的心。「四念處」修行方法的展開,就是幫助大家開發明覺的心,也就是禅宗所講的「明心」階段。如果你真正能夠讓我們汙垢、動蕩不安的心,甯靜下來、沈澱下來,來到「明心」的階段,就隨時都有可能見法、可以開悟,就是禅宗所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不會遙遠、不是抽象,是有次第、有步驟的具體可行。只要你願意一步一腳印去做,把身心甯靜下來,然後聽聞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以打坐的心靈品質來聽聞,你隨時都有可能開悟,這些法音隨時都有可能會震撼到你的心靈深層,但是需要大家把身心甯靜下來、清淨下來。

  

  九、第六章 樂見聖賢-培養恭敬心、柔軟心

  

  所以,要聽懂、理解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很重要的一個關鍵,就是要經過「明心」階段,讓我們的身心甯靜下來。透過一些方法之後,就能夠「樂見聖賢」,這時候會很喜歡「樂見聖賢」,這些有智慧的人或是前輩,可以協助我們開悟、協助我們見法,協助我們了悟真理實相,協助我們遠離顛倒夢想,你就很喜歡多親近這些前輩們,來到「樂見聖賢」的階段,因爲他能夠告訴我們什幺叫做解脫之路?

  

  什幺是輪回之道?讓我們清清楚楚了解。當你清楚了解的時候,就會做很有智慧的選擇,就會知道我到底是要苦海浮沈?或是出離苦海?

  

  我們是比較擔心由于你對整個修行次第步驟的不了解,然後在茫茫苦海裏面,像“無頭蒼蠅”這樣撞來撞去,尋覓了很久、很久,還是沒有找尋到真正得力的方法跟方向,浪費了很多生命。只要我們真的發心正確,有道心、有道骨,龍天護法就會協助你、幫助你,找到跟你有緣的善知識,不一定是某一個人,只要你發心正確,只要真的要成佛、邁向解脫,龍天護法會協助你,找到現階段能夠協助你成長的善知識,只要你身心柔軟、「樂見聖賢」,就可以聽聞到很珍貴的法音、法寶。

  

  有緣千裏來相會!我們是飛行了二千公裏,才來到此地,很有緣!大家有緣、有心,世間有形的距離就會讓我們的心靈沒有距離,因爲大家的惜緣、惜福。

  

  十、第七章 聽聞正法

  

  第十七片是第七章的「聽聞正法」。在這世界上存在的每個宗教、每個宗派,幾乎都會強調自己是正法,但是宗教與宗教之間,卻又很不容易相融通。我們不要去排斥思想不同、信仰不同的其它宗教,要包容其它的宗教,因爲它們的存在,是因爲有衆生需要它。所以,我們學佛就是要有廣大無邊無量的胸襟,心懷天下衆生,心量能夠像虛空一樣,能夠包容衆生。

  

  如果你跟衆生對立,界定別人爲「外道」,在對方的心目中,他也會把你界定爲什幺?如果我們界定別人爲「外道」,記得!在對方的心目中,也會把我們界定爲「外道」。如果我們能以平等之心,來愛護一切衆生,我們尊重每一個人,尊重每一個衆生,尊重每一個宗派,尊重每一個宗教,敬人者、人恒敬之。所以,這些先知、這些前輩、這些諸佛菩薩、解脫者,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,扮演不同的身份,向衆生介紹不同的法門、不同的解脫方法,我們要虛心去聽聞、去學習。

  

  至于說這個方法對我們有沒有效果?實不實用?記得!我們要真誠真心的去學習。當你接觸了之後,如果覺得不實用,我們就放下;當你接觸之後,覺得對自己幫助不大,所要找尋的還沒有找到,我們就可以放下,繼續再找尋。當我們一樣繼續再找尋所要的正法,不要瞧不起別人,也不要排斥別人,我們能夠重尊他。就像以前兒童時期玩過的玩具,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那些玩具了,我們可以放下,但是不要輕視它、不要踐踏它,因爲有需要的衆生會需要它。我們可以放下跟我們不相應的這些法,繼續再找尋,不斷尋尋覓覓,就能夠來到「聽聞正法」,只要你有心找尋,就能夠現世聽聞到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聽聞到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的解脫方法。

  

  只要你有心,記得!你發出什幺樣的心願,你的心念散發出去,就是有那一種頻率、那一種磁場,向法界散播出去,當你有這個心願,就會跟這些解脫的方法,那一種頻率、那一種磁場,以及那一種前輩、那一種善知識,跟他們的頻率會相應、會起共鳴。我們世俗上有句話叫做「物以類聚」,如果你真正要自求解脫、自求成佛,你散發出這樣的頻率、這樣的磁場,龍天護法就會協助你,這是真實不虛。

  

  如果你散發出一種貪愛之心、貪愛名利,當然就會跟這方面的磁場相應;如果你喜歡玩股票,就會去找股票分析師幫助你分析。所以,端看我們散發出什幺的心念,就會去找到這樣的前輩來協助你。如果你真的要找解脫,就會找到能夠講正法,幫助我們出離苦海的這些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
  

  十一、第十章 界相應

  

  第十九片是第十章的「界相應」。我們這本書是從「四部阿含」,以及包括南傳大藏經的重點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,本來在經典裏面的編輯次第是「五陰」、「六入處」與「界相應」,而「界相應」是排在第十章。但是我們在課程的安排上,把「界相應」放在前面,爲什幺呢?因爲「界相應」是探討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如果你沒有看到實相,會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名相;如果你去了解其中的深義,就會知道「界相應」是在介紹我們的生命-生從何來?死往何處去?

  

  事實上,「界相應」是在幫助我們了悟生死大事,是在解析我們的生命是怎幺來的?我們生命的實相是如何?當你真正能夠理解,就能夠了解活生生的「叁法印」,了解什幺叫做「無常法印」,了解什幺叫做「無我」,了解什幺叫做「緣起」。當你能夠了解活生生的「叁法印」,就能夠體會《心經》裏面所講的「不增不減」、「不生不死」的世界。所以,「界相應」是在幫助我們了悟生死大事,亦即了解我們生命的實況,了解我們生命從哪裏來。

  

  十二、第八章 五陰

  

  第廿叁片是第八章的「五陰」,五陰就是「五蘊」,也就是我們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「色」就是我們的身體,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則是我們的心靈。當我們能夠了解生命的實況、生命的實相之後,就更清楚了解什幺叫做「無常法印」?什幺叫做「緣起」?什幺叫做「無我」?如果沒有深度去解析「五陰」,就不容易體證到「無我」,變成只是頭腦知見上理解「無我」,嘴巴講「無我」,你實際展現出來的,還是我是、我能、我執、我慢。你要深度去證悟「叁法印」,體悟到「無我」、做到「無我」,要深度去解析、去了解,什幺叫做「五陰」?

  「五陰」就是在幫助我們解析身心的實相。「界相應」是怎幺來的?你現在存在的實相是怎幺樣?「五陰」是在幫助我們解析。

  

  十叁、第九章 六入處

  

  第卅二片的B面開始是第九章「六入處」。「六入處」是在介紹我們的苦海是怎幺形成的?「六入處」表面上是介紹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,解析我們每天是怎幺樣透過「六根」,跟「六塵」外面的境界接收訊息?當我們接收這些訊息,如果過濾得不理想,就會停留在我們的心靈裏面,在興風作浪、起起伏伏,于是就形成「苦海」。所以,「六入處」就是解析我們每天的心靈是怎幺樣在運作?我們怎幺樣在造成「苦海」?

  

  當你清楚了解之後,就知道怎幺樣去出離苦海?因爲那個「苦因」,是我們的「六根」在抓取,你就可以很清楚了解,要出離苦海、要斷除苦因,從哪裏下手?從「六根」下手。從你每天的「六根」,跟「六塵」接觸的當下來下手,下手處就在于每天的曆緣對境中。如果不了解「六根」與「六塵」接觸的時候,它就在打結、打結…,你的心漸漸就會形成「心有千千結」,如果懂得下手處的要領之後,每天在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接觸的時候,你的覺察力夠,就會看到有在打結,這時候就好辦了!你就會把它解開。

  

  所以,真正的修行,是在每天的曆緣對境之中。這裏是佛教所講的很重要法義的核心,把「五陰」、「六根」、「六塵」跟「界相應」,都跟大家介紹了它們的重要性,這是修行很重要的核心。

  

  

《解脫道的實踐:章華寺叁壇大戒開示(一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