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很深的法义;就算你听到了,还是无法真正思惟、真正理解。所以,身心的宁静是进一步听闻无上甚深微妙法,进一步去正思惟,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。
你能够「修出入息」,或是要念佛也可以,现在比较普遍的法门是念佛,如果你是透过念佛或是持咒也可以,只要你一心一意放在这个法门上,你的心就能够渐渐宁静下来。你要念佛或是持咒,记得一个要领就是:越来越慢!再来慢慢让你从有声进入到无声,再进入到用心金刚念,就是用你的心来念、没有发出声音,内心清清楚楚听到自己正在念佛的声音,你的心就会越来越宁静,越沈淀、越宁静、越清明。
但是,所有的方法是帮我们身心宁静沈淀之后,慢慢开发我们明觉的心。「四念处」修行方法的展开,就是帮助大家开发明觉的心,也就是禅宗所讲的「明心」阶段。如果你真正能够让我们污垢、动荡不安的心,宁静下来、沈淀下来,来到「明心」的阶段,就随时都有可能见法、可以开悟,就是禅宗所讲的「明心见性」,不会遥远、不是抽象,是有次第、有步骤的具体可行。只要你愿意一步一脚印去做,把身心宁静下来,然后听闻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以打坐的心灵品质来听闻,你随时都有可能开悟,这些法音随时都有可能会震撼到你的心灵深层,但是需要大家把身心宁静下来、清净下来。
九、第六章 乐见圣贤-培养恭敬心、柔软心
所以,要听懂、理解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很重要的一个关键,就是要经过「明心」阶段,让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。透过一些方法之后,就能够「乐见圣贤」,这时候会很喜欢「乐见圣贤」,这些有智慧的人或是前辈,可以协助我们开悟、协助我们见法,协助我们了悟真理实相,协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,你就很喜欢多亲近这些前辈们,来到「乐见圣贤」的阶段,因为他能够告诉我们什幺叫做解脱之路?
什幺是轮回之道?让我们清清楚楚了解。当你清楚了解的时候,就会做很有智慧的选择,就会知道我到底是要苦海浮沈?或是出离苦海?
我们是比较担心由于你对整个修行次第步骤的不了解,然后在茫茫苦海里面,像“无头苍蝇”这样撞来撞去,寻觅了很久、很久,还是没有找寻到真正得力的方法跟方向,浪费了很多生命。只要我们真的发心正确,有道心、有道骨,龙天护法就会协助你、帮助你,找到跟你有缘的善知识,不一定是某一个人,只要你发心正确,只要真的要成佛、迈向解脱,龙天护法会协助你,找到现阶段能够协助你成长的善知识,只要你身心柔软、「乐见圣贤」,就可以听闻到很珍贵的法音、法宝。
有缘千里来相会!我们是飞行了二千公里,才来到此地,很有缘!大家有缘、有心,世间有形的距离就会让我们的心灵没有距离,因为大家的惜缘、惜福。
十、第七章 听闻正法
第十七片是第七章的「听闻正法」。在这世界上存在的每个宗教、每个宗派,几乎都会强调自己是正法,但是宗教与宗教之间,却又很不容易相融通。我们不要去排斥思想不同、信仰不同的其它宗教,要包容其它的宗教,因为它们的存在,是因为有众生需要它。所以,我们学佛就是要有广大无边无量的胸襟,心怀天下众生,心量能够像虚空一样,能够包容众生。
如果你跟众生对立,界定别人为「外道」,在对方的心目中,他也会把你界定为什幺?如果我们界定别人为「外道」,记得!在对方的心目中,也会把我们界定为「外道」。如果我们能以平等之心,来爱护一切众生,我们尊重每一个人,尊重每一个众生,尊重每一个宗派,尊重每一个宗教,敬人者、人恒敬之。所以,这些先知、这些前辈、这些诸佛菩萨、解脱者,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,扮演不同的身份,向众生介绍不同的法门、不同的解脱方法,我们要虚心去听闻、去学习。
至于说这个方法对我们有没有效果?实不实用?记得!我们要真诚真心的去学习。当你接触了之后,如果觉得不实用,我们就放下;当你接触之后,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,所要找寻的还没有找到,我们就可以放下,继续再找寻。当我们一样继续再找寻所要的正法,不要瞧不起别人,也不要排斥别人,我们能够重尊他。就像以前儿童时期玩过的玩具,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些玩具了,我们可以放下,但是不要轻视它、不要践踏它,因为有需要的众生会需要它。我们可以放下跟我们不相应的这些法,继续再找寻,不断寻寻觅觅,就能够来到「听闻正法」,只要你有心找寻,就能够现世听闻到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听闻到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的解脱方法。
只要你有心,记得!你发出什幺样的心愿,你的心念散发出去,就是有那一种频率、那一种磁场,向法界散播出去,当你有这个心愿,就会跟这些解脱的方法,那一种频率、那一种磁场,以及那一种前辈、那一种善知识,跟他们的频率会相应、会起共鸣。我们世俗上有句话叫做「物以类聚」,如果你真正要自求解脱、自求成佛,你散发出这样的频率、这样的磁场,龙天护法就会协助你,这是真实不虚。
如果你散发出一种贪爱之心、贪爱名利,当然就会跟这方面的磁场相应;如果你喜欢玩股票,就会去找股票分析师帮助你分析。所以,端看我们散发出什幺的心念,就会去找到这样的前辈来协助你。如果你真的要找解脱,就会找到能够讲正法,帮助我们出离苦海的这些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十一、第十章 界相应
第十九片是第十章的「界相应」。我们这本书是从「四部阿含」,以及包括南传大藏经的重点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,本来在经典里面的编辑次第是「五阴」、「六入处」与「界相应」,而「界相应」是排在第十章。但是我们在课程的安排上,把「界相应」放在前面,为什幺呢?因为「界相应」是探讨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如果你没有看到实相,会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名相;如果你去了解其中的深义,就会知道「界相应」是在介绍我们的生命-生从何来?死往何处去?
事实上,「界相应」是在帮助我们了悟生死大事,是在解析我们的生命是怎幺来的?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如何?当你真正能够理解,就能够了解活生生的「三法印」,了解什幺叫做「无常法印」,了解什幺叫做「无我」,了解什幺叫做「缘起」。当你能够了解活生生的「三法印」,就能够体会《心经》里面所讲的「不增不减」、「不生不死」的世界。所以,「界相应」是在帮助我们了悟生死大事,亦即了解我们生命的实况,了解我们生命从哪里来。
十二、第八章 五阴
第廿三片是第八章的「五阴」,五阴就是「五蕴」,也就是我们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「色」就是我们的身体,「受、想、行、识」则是我们的心灵。当我们能够了解生命的实况、生命的实相之后,就更清楚了解什幺叫做「无常法印」?什幺叫做「缘起」?什幺叫做「无我」?如果没有深度去解析「五阴」,就不容易体证到「无我」,变成只是头脑知见上理解「无我」,嘴巴讲「无我」,你实际展现出来的,还是我是、我能、我执、我慢。你要深度去证悟「三法印」,体悟到「无我」、做到「无我」,要深度去解析、去了解,什幺叫做「五阴」?
「五阴」就是在帮助我们解析身心的实相。「界相应」是怎幺来的?你现在存在的实相是怎幺样?「五阴」是在帮助我们解析。
十三、第九章 六入处
第卅二片的B面开始是第九章「六入处」。「六入处」是在介绍我们的苦海是怎幺形成的?「六入处」表面上是介绍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,解析我们每天是怎幺样透过「六根」,跟「六尘」外面的境界接收讯息?当我们接收这些讯息,如果过滤得不理想,就会停留在我们的心灵里面,在兴风作浪、起起伏伏,于是就形成「苦海」。所以,「六入处」就是解析我们每天的心灵是怎幺样在运作?我们怎幺样在造成「苦海」?
当你清楚了解之后,就知道怎幺样去出离苦海?因为那个「苦因」,是我们的「六根」在抓取,你就可以很清楚了解,要出离苦海、要断除苦因,从哪里下手?从「六根」下手。从你每天的「六根」,跟「六尘」接触的当下来下手,下手处就在于每天的历缘对境中。如果不了解「六根」与「六尘」接触的时候,它就在打结、打结…,你的心渐渐就会形成「心有千千结」,如果懂得下手处的要领之后,每天在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接触的时候,你的觉察力够,就会看到有在打结,这时候就好办了!你就会把它解开。
所以,真正的修行,是在每天的历缘对境之中。这里是佛教所讲的很重要法义的核心,把「五阴」、「六根」、「六尘」跟「界相应」,都跟大家介绍了它们的重要性,这是修行很重要的核心。
《解脱道的实践:章华寺三坛大戒开示(一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