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行次第簡介(叁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法則,只要有宇宙的存在,只要有日月星辰的存在,只要有大自然的存在,就一定是生住異滅、成住壞空。

  智慧者、解脫者,他們歸納「無常法印」,中國的古聖先賢歸納,即是《易經》裏面的「變易」,是在敘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--「變易」。《易經》又提到「不易」,就是「變易」的法則,不管到哪裏,它都存在。但是你不能說「不易」就變成一個微細的常了嗎?「不易」是人類歸納出來的一個法則,不要在那文字上面繞。

  所以,要體會到真正的不生不滅,一定要先體會到生生滅滅。這是有先後,要先體證生生滅滅的「無常法印」,才能夠體悟到何謂「不生不滅」。

  何謂「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?是很深的。因爲實相本來是不可說,但如果不告訴大家一個法則,大家沒辦法去體會,沒辦法去求證。我告訴大家一個法則,大家又容易落入語言文字裏面去鑽研,這樣很糟糕啊!很容易形成「見指不見月」。

  這些法則是智慧者他們歸納出來的,不管佛陀有沒有宣說出來,大自然都是法爾如斯在運轉。所以,佛陀就講:這些法印、法則,不是我佛陀所創造、所發明的,這個法則、真理實相都是法爾如斯、自然的展現,不因爲佛陀有沒有出生,不因爲佛陀有沒有講經說法,這個法就不存在。

  所以,法則是一個歸納,是在描述現象界的變化。當你能夠徹證「無常法印」,才會體悟何謂「不生不滅」、了悟生死大事,才能體會何謂「不生不死」。

  衆生常常從很有限的語言文字,解析很深的法義,這樣的論斷就很容易落入兩端裏面,造成錯誤的結論出來。所以,包括說修行人,後來是來到「常樂我淨」的世界,問題是:糟糕啊!這是很深的,是《心經》所講的世界。如果你沒有徹證「無常法印」,對「常」方面的體會,就是錯誤的體悟,你在抓一個「真常」,但是不管你怎麼抓,就是抓不到常。

  唯有徹證「無常法印」,才能夠來到「常」的境界。但是,所謂的「常」,

  是超越衆生二元對立的思考空間、語言。衆生的「常」與「斷」是分開的,就像一般人的邏輯推理,是把「白」跟「黑」截然分開。何謂「不常」也「不斷」?「不常」就是沒有恒常,但是它也不斷。如果落入「斷滅空」,就糟糕了。

  所以,不要以你現在的語言文字,理解佛經裏面非常深的道理、法義,要給自己保留無限的空間。

  學員問:我對于「涅槃寂靜」不甚理解,能否再解釋一下?

  法師答:佛陀在《阿含經》裏面有講過:「先知法住智,後知涅槃智」。「法住智」

  就是「叁法印」--無常、緣起、無我,還有世間的苦,要先徹底去了悟這些實相,才能夠來到「涅槃智」,因爲「涅槃寂靜」,是屬于《心經》所講的境界、四果阿羅漢的世界。現在最重要的,是怎麼樣逐步深入聞思?怎麼樣逐步見法?向初果、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…,這樣逐步上來。

  如果你能夠見法、逐步深入,後面的「涅槃寂靜」,就能夠體會到了。真正能夠徹證「無常法印」,就能夠知道何謂「不生不滅」。你現在一直要我幫你解析「不生不滅」,很難、很難、很難!只要大家逐步提升上來,就可以真正體證到。

  學員問:「四念處」是明覺身行、口行、意行,都是令境來安心,若無境時如何明覺以識自己心?

  法師答:這個問題有「放箭」的味道,知道嗎?事實上,你真正來到沒有境界,

  早就沒有憂悲苦惱、沒有我慢、沒有不安,要來到「無境」,沒那麼容易!空海一路走過來,說要來到「無境」,談何容易!你要來到「無境」,一定要來到「無我」的境界,因爲「苦海」是來自于我們有「身見」、「我見」,「六根」接觸到「六塵」,就會産生結縛,就是「苦海」。

  如果你沒有身見、沒有我見,曆緣對境的各種境界,才會真正來到沒有境界。所以,是要來到「無我」,才能夠來到無境,這時候是來到心境一體、能我雙泯,心、境的對立消失,這時候才來到「無境」。

  所以,要來到「無心」、「無我」,一定要先經曆過十個結縛通通消失,真正沒有「我慢」。如果沒有透過「四念處」的修行,內心裏面很深層微細的「我慢」,不容易覺察到。在修行的時候,很容易展現我慢、我是、我能,自認我的境界比別人高,你不容易覺察到。

  佛陀很清楚跟我們講,只要你還有我慢,你的生死輪回就繼續,十個結的最後的兩個結,就是「我慢」及「無明」,那是最深沈的。所以,沒有真正「明心」的開發,沒有真正「明心」的功夫,要來到「無我」,非常不容易!這是分享我一路走過來的心得,真正一步一腳印最快速,老老實實面對自己,實實在在面對自己,這是最快速。

  學員問:法師開頭所講的,佛法並不是佛教所專有,因爲佛法是真理,很容易

  誤導人,認爲在以語言表達方面也欠妥當,值得我細加推敲。

  法師答:爲什麼「佛法」並不是佛教所專有?因爲「佛陀」只是一個音譯,真

  正的意思是覺悟者、覺醒者。「佛法」的意思就是覺悟者講出來的法則、真理實相。佛陀本身在經典裏面也有講過,這個法則不是我所創造、我所發明的。大家可以翻書對照,《阿含經》裏面一樣有,在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這本書261、262頁,在第32章「涅槃、無爲、空」章節的第十節、第十一節經文,是在《雜阿含》佛光版334經,在大正藏是296經,第十一節在佛光版是337經,在大正藏是299經。佛陀都有跟我們講過,我告訴大家的法印、真理、緣起法則,所謂「緣起法則」是一個代表,「緣起法者,非我所作,亦非余人作」,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作,不管我佛陀有沒有出生、有沒有出世,這些法則都是常住啊!法住法界啊!

  這些法則、真理,都是永遠跟法界、宇宙、大自然都存在,「彼如來自覺此法,成等正覺,爲諸衆生分別演說,開發顯示」,我釋迦牟尼佛只是發現到這些真理實相,然後遠離顛倒夢想,于是回來與衆生分享。

  所以,佛陀是非常民主,包括說他承認這些法,不是我私人所有的,不是我創造、不是我發明的,他只是發現到而已,本來就法爾如斯的存在,我佛陀只是發現到而已,難道我佛陀可以申請專利嗎?只有我佛陀自己可以發現,別人不可以發現嗎?沒有啊!

  佛陀也講說過去的那些覺悟者如此講,佛陀也是這樣講,不是只有佛陀了悟這些真理實相而已,因此佛陀也不會去申請智慧財産權,不會說這是我佛陀所專有的。真理實相是大自然法爾如斯的真實存在,佛陀他只是發現到,一樣任何人也可發現到。

  其實,佛陀最初並沒有要創立佛教,他只是了悟真理實相之後,然後到處弘法、到處講經說法,協助衆生一起走上解脫道,協助大家認清實相、遠離顛倒夢想。如果經過聞、思,又透過實修實證,當你見法之後,就入聖者之流、入僧團,佛陀最初並沒有要成爲教主、創立佛教,他只是講經說法,然後協助衆生遠離顛倒夢想。

  于是慢慢跟隨佛陀修行的人越來越多,後來僧團就存在了。佛陀講經說法,有法、有覺悟者,有修有證的四雙八輩,慢慢越來越多,等佛陀大般涅槃之後,由于修行的團體越來越多,組織架構才會越來越龐大,後來才有一個僧團以及佛教的組織。

  所以,佛陀是非常民主的,「佛法」不一定要冠上我是佛教徒、佛法,或是要入佛門,才能夠體悟到「無常法印」。如果真正身、心甯靜下來,好好去體悟,一樣可以體悟到「無常法印」、「無我」。

  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這一本書,是把《四部阿含經》的精華、精髓集中,然後按照佛陀所講過的次第、步驟予以編輯。所以,如果有因緣,把這本書好好看過之後,一樣可以把整個聞、思、修、證的架構掌握住。再來,就看你所下的工夫,就能夠逐漸深入。

  學員問:法師剛才講,好像要先自利,然後再利他。但是衆生根基各異,若是

  自己不能先解脫,是否就不能弘法利生?則如來的重擔誰來挑?我們又要如何去報恩?報佛恩?師祖恩?

  法師答:我剛才所講的是佛陀他所走過的路線,是很高的要求標准,如果以原

  始佛法來講,佛陀本身是走過這一條路。我要先學會遊泳,才能夠跳下水去救渡衆生;我要先學會救渡衆生的技巧,才能夠應用各種方法來協助衆生從溺水中拯救上來。所以,他們都具有大慈大悲的大願力,佛陀當年協助那些弟子們,要求本身要先深入聞、思、修、證。以佛陀當時來講,都是在弟子見法、了悟真理實相之後,然後就到處分散到各地,向衆生講經說法。

  佛陀的要求都是高標准的,你要成爲明眼人,這樣才不會無意中,落入以盲導盲的情況。但是,也不是說還沒有來到高標准之前,就不能行「菩薩道」,我們說要具足各種的善根福德因緣,平常一樣在生活周遭能夠隨緣布施的,我們就去做、跟衆生廣結善緣。

  至于講法方面,一個原則就是:我親證的,我講我親證的;如果不是親證的,是聽聞來的,就講這是聽聞來的。再來,我們證悟到哪裏,講到哪裏。如果不是講我們所親證的,一樣我們很如實面對自己,我懂到哪裏,就講到哪裏;我知道多少,我講多少,不要誇大不實。另外,未經過求真求證的,我們要保留。

  如果你能夠這樣,比如現在自閩南佛學院四年畢業了,一方面我們能夠知道自己不足,就會繼續深造、繼續精進用功、繼續實修實證,在這當下,我一樣可以量力反饋,學院有需要大家付出、奉獻,一樣可以撥出時間,一方面協助教導這些後輩、後起之秀,讓他們也有能夠聞、思、修逐步上來。但是,這時候你會清楚知道自己尚未大安心、大自在,我現在是懂多少、講多少,當下還是如實的展現,我知道多少、講多少。別人問我的,我不知道,就說不知道;我沒有親證的,就說我沒有親證。

  就像我們讀到高中程度,由于地方教育資源很落後,沒有足夠資格的老師協助,這時候我們雖然只有高中學曆,一方面我們深造,一方面也同時可以反饋鄉親。我們利用假日協助鄉親們,教導他們從基本的理論開始,至于說我下一步要怎麼走?我的目標要往哪裏走?我現在當下隨緣量力,與衆生廣結善緣,「解脫道」跟「菩薩道」是不會相違背的,我們同樣可以「荷擔如來家業」。

  

  

《修行次第簡介(叁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