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法则,只要有宇宙的存在,只要有日月星辰的存在,只要有大自然的存在,就一定是生住异灭、成住坏空。
智慧者、解脱者,他们归纳「无常法印」,中国的古圣先贤归纳,即是《易经》里面的「变易」,是在叙述大自然的运转法则--「变易」。《易经》又提到「不易」,就是「变易」的法则,不管到哪里,它都存在。但是你不能说「不易」就变成一个微细的常了吗?「不易」是人类归纳出来的一个法则,不要在那文字上面绕。
所以,要体会到真正的不生不灭,一定要先体会到生生灭灭。这是有先后,要先体证生生灭灭的「无常法印」,才能够体悟到何谓「不生不灭」。
何谓「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」?是很深的。因为实相本来是不可说,但如果不告诉大家一个法则,大家没办法去体会,没办法去求证。我告诉大家一个法则,大家又容易落入语言文字里面去钻研,这样很糟糕啊!很容易形成「见指不见月」。
这些法则是智慧者他们归纳出来的,不管佛陀有没有宣说出来,大自然都是法尔如斯在运转。所以,佛陀就讲:这些法印、法则,不是我佛陀所创造、所发明的,这个法则、真理实相都是法尔如斯、自然的展现,不因为佛陀有没有出生,不因为佛陀有没有讲经说法,这个法就不存在。
所以,法则是一个归纳,是在描述现象界的变化。当你能够彻证「无常法印」,才会体悟何谓「不生不灭」、了悟生死大事,才能体会何谓「不生不死」。
众生常常从很有限的语言文字,解析很深的法义,这样的论断就很容易落入两端里面,造成错误的结论出来。所以,包括说修行人,后来是来到「常乐我净」的世界,问题是:糟糕啊!这是很深的,是《心经》所讲的世界。如果你没有彻证「无常法印」,对「常」方面的体会,就是错误的体悟,你在抓一个「真常」,但是不管你怎么抓,就是抓不到常。
唯有彻证「无常法印」,才能够来到「常」的境界。但是,所谓的「常」,
是超越众生二元对立的思考空间、语言。众生的「常」与「断」是分开的,就像一般人的逻辑推理,是把「白」跟「黑」截然分开。何谓「不常」也「不断」?「不常」就是没有恒常,但是它也不断。如果落入「断灭空」,就糟糕了。
所以,不要以你现在的语言文字,理解佛经里面非常深的道理、法义,要给自己保留无限的空间。
学员问:我对于「涅槃寂静」不甚理解,能否再解释一下?
法师答:佛陀在《阿含经》里面有讲过:「先知法住智,后知涅槃智」。「法住智」
就是「三法印」--无常、缘起、无我,还有世间的苦,要先彻底去了悟这些实相,才能够来到「涅槃智」,因为「涅槃寂静」,是属于《心经》所讲的境界、四果阿罗汉的世界。现在最重要的,是怎么样逐步深入闻思?怎么样逐步见法?向初果、证初果、二果、三果…,这样逐步上来。
如果你能够见法、逐步深入,后面的「涅槃寂静」,就能够体会到了。真正能够彻证「无常法印」,就能够知道何谓「不生不灭」。你现在一直要我帮你解析「不生不灭」,很难、很难、很难!只要大家逐步提升上来,就可以真正体证到。
学员问:「四念处」是明觉身行、口行、意行,都是令境来安心,若无境时如何明觉以识自己心?
法师答:这个问题有「放箭」的味道,知道吗?事实上,你真正来到没有境界,
早就没有忧悲苦恼、没有我慢、没有不安,要来到「无境」,没那么容易!空海一路走过来,说要来到「无境」,谈何容易!你要来到「无境」,一定要来到「无我」的境界,因为「苦海」是来自于我们有「身见」、「我见」,「六根」接触到「六尘」,就会产生结缚,就是「苦海」。
如果你没有身见、没有我见,历缘对境的各种境界,才会真正来到没有境界。所以,是要来到「无我」,才能够来到无境,这时候是来到心境一体、能我双泯,心、境的对立消失,这时候才来到「无境」。
所以,要来到「无心」、「无我」,一定要先经历过十个结缚通通消失,真正没有「我慢」。如果没有透过「四念处」的修行,内心里面很深层微细的「我慢」,不容易觉察到。在修行的时候,很容易展现我慢、我是、我能,自认我的境界比别人高,你不容易觉察到。
佛陀很清楚跟我们讲,只要你还有我慢,你的生死轮回就继续,十个结的最后的两个结,就是「我慢」及「无明」,那是最深沉的。所以,没有真正「明心」的开发,没有真正「明心」的功夫,要来到「无我」,非常不容易!这是分享我一路走过来的心得,真正一步一脚印最快速,老老实实面对自己,实实在在面对自己,这是最快速。
学员问:法师开头所讲的,佛法并不是佛教所专有,因为佛法是真理,很容易
误导人,认为在以语言表达方面也欠妥当,值得我细加推敲。
法师答:为什么「佛法」并不是佛教所专有?因为「佛陀」只是一个音译,真
正的意思是觉悟者、觉醒者。「佛法」的意思就是觉悟者讲出来的法则、真理实相。佛陀本身在经典里面也有讲过,这个法则不是我所创造、我所发明的。大家可以翻书对照,《阿含经》里面一样有,在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这本书261、262页,在第32章「涅槃、无为、空」章节的第十节、第十一节经文,是在《杂阿含》佛光版334经,在大正藏是296经,第十一节在佛光版是337经,在大正藏是299经。佛陀都有跟我们讲过,我告诉大家的法印、真理、缘起法则,所谓「缘起法则」是一个代表,「缘起法者,非我所作,亦非余人作」,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作,不管我佛陀有没有出生、有没有出世,这些法则都是常住啊!法住法界啊!
这些法则、真理,都是永远跟法界、宇宙、大自然都存在,「彼如来自觉此法,成等正觉,为诸众生分别演说,开发显示」,我释迦牟尼佛只是发现到这些真理实相,然后远离颠倒梦想,于是回来与众生分享。
所以,佛陀是非常民主,包括说他承认这些法,不是我私人所有的,不是我创造、不是我发明的,他只是发现到而已,本来就法尔如斯的存在,我佛陀只是发现到而已,难道我佛陀可以申请专利吗?只有我佛陀自己可以发现,别人不可以发现吗?没有啊!
佛陀也讲说过去的那些觉悟者如此讲,佛陀也是这样讲,不是只有佛陀了悟这些真理实相而已,因此佛陀也不会去申请智慧财产权,不会说这是我佛陀所专有的。真理实相是大自然法尔如斯的真实存在,佛陀他只是发现到,一样任何人也可发现到。
其实,佛陀最初并没有要创立佛教,他只是了悟真理实相之后,然后到处弘法、到处讲经说法,协助众生一起走上解脱道,协助大家认清实相、远离颠倒梦想。如果经过闻、思,又透过实修实证,当你见法之后,就入圣者之流、入僧团,佛陀最初并没有要成为教主、创立佛教,他只是讲经说法,然后协助众生远离颠倒梦想。
于是慢慢跟随佛陀修行的人越来越多,后来僧团就存在了。佛陀讲经说法,有法、有觉悟者,有修有证的四双八辈,慢慢越来越多,等佛陀大般涅槃之后,由于修行的团体越来越多,组织架构才会越来越庞大,后来才有一个僧团以及佛教的组织。
所以,佛陀是非常民主的,「佛法」不一定要冠上我是佛教徒、佛法,或是要入佛门,才能够体悟到「无常法印」。如果真正身、心宁静下来,好好去体悟,一样可以体悟到「无常法印」、「无我」。
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这一本书,是把《四部阿含经》的精华、精髓集中,然后按照佛陀所讲过的次第、步骤予以编辑。所以,如果有因缘,把这本书好好看过之后,一样可以把整个闻、思、修、证的架构掌握住。再来,就看你所下的工夫,就能够逐渐深入。
学员问:法师刚才讲,好像要先自利,然后再利他。但是众生根基各异,若是
自己不能先解脱,是否就不能弘法利生?则如来的重担谁来挑?我们又要如何去报恩?报佛恩?师祖恩?
法师答:我刚才所讲的是佛陀他所走过的路线,是很高的要求标准,如果以原
始佛法来讲,佛陀本身是走过这一条路。我要先学会游泳,才能够跳下水去救渡众生;我要先学会救渡众生的技巧,才能够应用各种方法来协助众生从溺水中拯救上来。所以,他们都具有大慈大悲的大愿力,佛陀当年协助那些弟子们,要求本身要先深入闻、思、修、证。以佛陀当时来讲,都是在弟子见法、了悟真理实相之后,然后就到处分散到各地,向众生讲经说法。
佛陀的要求都是高标准的,你要成为明眼人,这样才不会无意中,落入以盲导盲的情况。但是,也不是说还没有来到高标准之前,就不能行「菩萨道」,我们说要具足各种的善根福德因缘,平常一样在生活周遭能够随缘布施的,我们就去做、跟众生广结善缘。
至于讲法方面,一个原则就是:我亲证的,我讲我亲证的;如果不是亲证的,是听闻来的,就讲这是听闻来的。再来,我们证悟到哪里,讲到哪里。如果不是讲我们所亲证的,一样我们很如实面对自己,我懂到哪里,就讲到哪里;我知道多少,我讲多少,不要夸大不实。另外,未经过求真求证的,我们要保留。
如果你能够这样,比如现在自闽南佛学院四年毕业了,一方面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不足,就会继续深造、继续精进用功、继续实修实证,在这当下,我一样可以量力反馈,学院有需要大家付出、奉献,一样可以拨出时间,一方面协助教导这些后辈、后起之秀,让他们也有能够闻、思、修逐步上来。但是,这时候你会清楚知道自己尚未大安心、大自在,我现在是懂多少、讲多少,当下还是如实的展现,我知道多少、讲多少。别人问我的,我不知道,就说不知道;我没有亲证的,就说我没有亲证。
就像我们读到高中程度,由于地方教育资源很落后,没有足够资格的老师协助,这时候我们虽然只有高中学历,一方面我们深造,一方面也同时可以反馈乡亲。我们利用假日协助乡亲们,教导他们从基本的理论开始,至于说我下一步要怎么走?我的目标要往哪里走?我现在当下随缘量力,与众生广结善缘,「解脱道」跟「菩萨道」是不会相违背的,我们同样可以「荷担如来家业」。
《修行次第简介(三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