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夠處在明覺的情況。那至于說要到何種程度視爲解脫彼岸,因爲並不是說空明覺當下就是解脫,而是你能夠處在這種情況的話,那因爲我們的心靈清靜,而且敏感度越強,所以這時候呢,你容易去體悟到叁法印,容易去見法,容易開啓智慧眼。所以,並不是說我寶任,寶任在這樣的情況就是了。不是,就好像說明心,明心下一步你要去見法,你要去體悟叁法印,你要去如實觀生命實相,真理實相。甚至有時候證思維,止觀雙運那是很重要的。因爲要透過空明覺進行止觀雙運,你才會真正的開啓智慧。
如實觀,你一般,如果你沒有開發出空明覺的話,你是用意根,意念在推想,在想像,這個不叫做如實觀啊。所以你要來到不帶成見,清靜的心來看,這時候你才能夠來到所謂的如實觀。但是往往是你情況好的時候你可以很客觀的看,但沒多久你又開始打妄想,或是帶著用著個人的成見,個人的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在看、在論斷,你又不知道。你離開了那個空明覺,離開了那個客觀你都不知道,所以爲什麼說又要隨時回到開發我們的明覺,然後讓我們回顧到很清靜的心,不帶汙染,不帶成見。那這時候是要來止觀雙運,你才能夠真正如實觀,你才能夠看到真正的真理實相,你才會真正開啓法眼,智慧眼。
所以不是只是這樣一直保任,不是這樣而已,那是一個過程。那至于強調說,不是,只是一直在保任,而是要進一步來到止觀,來到如實觀,因爲如果,講到這裏就要講一點,很多貪求快速的人,他們就認爲,我們就是這樣啊,開發那個明覺之後,然後就保任哪,就保任哪。你不知道下一步要去止觀雙運,結果,很多的觀念,因爲這方面我遇到過不少,遇到過很多,很多人這種情況,當他處在空明覺的情況之下,然後他常常是背著一把銳利的寶劍要去跟人家較量,要去砍別人。他就認爲我保任,我保任功夫多厲害呀,那你這個都還算,就是水准都還很差的。真的這個就是變成你處在那一種,實事上一直處在保任的情況你還是有張力的,如果你沒有進一步去止觀雙運,真的很容易就停留在還是在世間法裏面的明覺的情況。
所以很多貪求快速的人,他就是一直只是我想,我只要打坐就好啊,我只要怎麼樣啊,我只要保持那個空明覺這樣就好啊。所以爲什麼說要有逐漸的深入聞思正思維,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,你才知道下一步,你現在停留在什麼樣階段,下一步應該再怎麼樣的深入。那你才會知道怎麼樣回來反觀,怎麼樣回來淨化我們自己,不然那個空明覺,他很容易又形成一個張力,然後把我們內心的結縛,汙垢又把他遮障住。然後背著一把劍到處要去跟人家比量,比劍,比高下,設法要把別人比下去。這個就是如果你的聞思觀念沒有深入不正確的話,很容易形成狂禅,又容易走入狂禅。
好,再來,來回答一位學員提出的問題,這個問題很好。所以我今天也准備一些材料來解答,這個問題幫助大家可以更具體的了解。這位學員問到,如何體悟每一個當下,他是過程也是目的,每一個當下他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。
這位學員很認真的在聞思,不錯。以前這些我是有提過,都有講過,但是這位學員他希望如何體悟到。希望能夠更具體的講出怎麼樣去體悟,這樣給一個深義。
每一個當下他是過程也是目的,每一個當下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,這是一個很好,也是非常深的問題。你要真正了解這個問題,你要有一些聞思基礎。這個問題他是可以深入到最高等的智慧,這個問題是觸及到最高等的智慧,甚至涅槃智,這裏面都有觸及到。因爲這個蠻深的,希望大家好好體會。
我現在設法從幾個角度來講,一般衆生看事情的角度都是很片段、很片面,只看到片段片面然後就下論斷。就象他看到那個花開,哦!他覺得好漂亮很美麗,然後看到花要榭,他會覺得好可憐,要死亡。衆生很容易他只是從一個片段然後就下論斷,好壞然後就下論斷。而不容易看到他整個連貫的過程中,每個階段都很神聖,都很莊嚴,衆生如果用這個自我出發去看,他就是看不到整體,看不到整體。他看的很片段,而且看的是他要看的那個角度。
好,我們現在就來進一步來解析,什麼叫做每個當下是過程也是目的,每個當下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。我現在爲了講解這個問題,我還去買道具,然後還用一些什麼,哦,這好幾樣東西呀,教學用啊,爲什麼說剛才這個問題他觸及到很深的涅槃智。因爲,這個問題如果你要真的了解,你會了解什麼叫做大圓境智,當然是要先了解,然後你要來到做到證悟到,這個又是有一個過程。但你了解之後就比較容易。佛陀他成佛之後會開發出幾種智慧,除了無畏智,平等智,還有大圓境智,大圓境智就是在這裏的呈現。我現在拿這個道具讓大家好好去體會。在這個圓,現在它是個圓球嗎,在這個圓裏面你說那一點是起點,那一點是開始,啊?你這邊看,你說那這個是起點,好了,那你起點你會開始走嗎,那你說終點是那一點?那你這邊說,你看這一點起點哪,我們現在把你認爲最高的那一點認爲是起點好了,你這邊看的最高點是這一點,他那邊看的最高點是這一點。好,那你如果堅持說這一點才是最高點,才是起點,我這個可以轉那,他圓他就是會轉呀。所以你認爲的,好,我們現在假設,上面這一點它是最高點,我們說,哦,修行到境界最高、無上。好,你這一點,地球還是會轉那。十二小時之後換你在最低呀,如果你有上下高低之分的話,他就這樣啊,他就會變得相反呀。
所以不了解的人才會在那裏,我這一點才是最高,我的法門才是最好,我的上師才是最偉大,我們的教主才是最偉大,你在這裏誇贊你的。他在這邊誇贊我們的宗教我們才是最高,我們的教主才是最高,我們的宗派才是最好。就在這個圓裏面,衆生他,如果你視野沒打開,你就是守著某一個點,然後你看他旁邊這個平平的,他旁邊這個比我們低呀,所以見诤就不斷。所以你看啊,你強調你的最高,他也強調他的最高,他們也強調他們的法門最高,他們的宗教最高。這個就是,你視野沒打開的話,你就是一直在戲論的世界裏面見诤不斷。這樣知道嗎?
那如果你能夠把視野拉開,來看,哦,原來我們都是在一個不可分割的大圓裏面,這個圓如果你真的有智慧眼去看的話,你會看到那一點最重要,那一點不重要,啊?都平等,都同樣重要。所以你真正開啓智慧眼去看的時候,你才會開啓,哦,已前顛倒夢想的時候,認爲這一點最高,這個是低賤的,已前認爲,哦,我們住在地球北方的人,我們這才叫上方,那住在南半球的人,他們就住在下方,南半球的人他們絕不這樣認爲呀,所以當你把視野打開,智慧眼打開之後,你才會去體會到,什麼叫做一切衆生都是平等。平等智他就會開發出來。
再來,所謂無上正等正覺,你不了解的時候你才認爲說這一點最高,哦,這一點最重要,但在實相上面呢,那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呀,實相上面都是平等呀,都是平等。好,那你說我這一點我是起點,那你終點在那裏,你說另外那一邊那是終點那是彼岸,那也是你的虛妄分別呀。因爲,比如說這邊叫做東邊,這邊叫做西邊。那東邊的人他們要求生西方,所以他們拼命的撓撓,要跑到西方去。那住在這邊的人,他們要求生東方,所以他們就跑跑跑,又跑到這邊來,就是這樣呀。所以,大家要從圓裏面去體會到,圓裏面每一個點都是神聖的,每一個點都是平等的。每一個突出點都完全是平等的,所以我們會尊重我們的存在;我們也會尊重其它點的存在;我們會尊重我們的宗派;我們也會尊重其它人的宗教信仰;我們會尊重我們的口味;我們也尊重別人的口味。你要從圓裏面去體會出什麼叫做平等智,什麼叫做大圓境智。
已前是有狹窄的時候,認爲哦,上面這個叫做叁善,叁善道,因爲從這個自我出發去界定嗎,哦,這個叫叁善道,然後下面這個叫叁惡道。從自我出發,他就會做這樣一個界定。有一天當你醒過來,打開視野看,看實相,看到總體。把視野拉開之後,你去看,看到,哦,原來過去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,做那些虛妄分別。所以永嘉大師他就講到夢裏明明有六道,醒後空空無界限。那就是開啓智慧眼之後去看到實相,你心胸狹窄,視野狹窄的時候,你才在小範圍裏面,在那裏不斷诤執了。當你真的開啓法眼,看到實相之後,戲論滅呀,無诤啊。所以你會看到,每一個點他是起點也是終點,每一個點是起點也是終點,
再來,每一個點他是過程也是目的,已前我也有講過,每一個當下他都可以是句點,也可以是起點,那這個我們用另外一個來講,所謂的因跟果。每一個當下他是過程也是目的,你看哦,如果過程的話,如果你只看到認爲他是過程,那目的是在遙遠的未來的話。那你在這個過程你都會走得很辛苦,也很緊。因爲你認爲你還沒有達到你的目的,你的目的是在遙遠的未來,遙遠的他方,或是來世。所以你很難輕松自在。
這個我再用另外一個比喻,大家就容易了解,爲什麼說起點也是終點,終點也是起點。這個就是,因就是果,果也是因。如果我們把那個果當做是目的來講,因爲你到達這個目的,哦,我已經到達那個目的了,但是要知道那是下一階段的起點,因又開始。所以每一件事情他當下,他可以是果,也可以是因,我這樣講大家還不太容易了解,也許概念上名相上你們可以了解,但實相上你還是不太容易了解。所以我要讓大家進一步體會,我就會用不同的道具來跟大家解釋。
我這裏有一個,這是什麼,蓮蓬嗎,好,你說他是果還是因?啊?怎麼樣?大家好好去體會,我現在所以,如果我可以稱他是果,我也可以稱它是因。如果我稱它是果,那是從過去看到現在,他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果,是一個終點。但他現在,如果我從現在往後推的話,他又是一個因。所以他同時當下是果,也當下是因,他是終點,也是起點。這樣可以了解嗎?
我再…
《2010年9月章華寺禅修空海法師解答學員提問(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