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2010年10月靈泉寺叁壇大戒開示--毗尼日用切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在用功或是沒有回饋、沒有在服務的話,你只是在佛門裏面在那裏享受清福啊,或是在那裏過一天算一天,沒有積極在用功的話,那這樣我們如果吃十方衆生的布施,這樣這是在損失我們的福報。

   我們來修行是要培養更多的福報啊,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用功,我們接受十方布施,反而這是在損耗我們的福報。所以祖師就提醒我們每天我們要反觀,我們在吃飯之前在吃的當下我們要反觀,我有沒有認真用功;我有沒有對衆生的益處,我有沒有在回饋。也就是說我們付出的價值,有沒有比我們接受衆生布施的價值更多更高。

   比如說我吃這一餐飯,如果以世俗的價值來講可能要一百塊錢的價值。那我要問我自己,我有沒有付出比一百塊錢更高的價值來回饋衆生、回饋世間、回饋道場。如果有那我們接受十方衆生的布施,那這樣就沒問題。我們不但沒有在損耗福報,我們也在培養福田,培養福報。如果我們是在混日子,那這樣我們對衆生沒有什麼回饋,沒有什麼貢獻,那這樣的話我們接受十方衆生的布施,這是在損福。所以祖師就提醒我們要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

  而且我們要好好的去思維,去考量,我們所吃的這些食物,他來自哪裏,需要那些因緣才呈現出這麼樣美味可口又能夠療饑止渴的食物。量彼來處這是佛門裏面要去深觀緣起甚深,如果你能夠深觀緣起,那我們的我慢,就會很快的降伏,因爲這是很重要,必須要進入比較深度的來解析緣起甚深,你真的了解量彼來處,了解緣起,我們的我慢很快會消失,因爲這個是需要透過一些時間來做比較詳細的解析,我們下一堂再來跟大家分享。OK!

  

  毗尼日用切要開示:如何吃飯

  各位法師,各位新戒戒子們,大家好!

  阿彌陀佛!

  好,請放掌,我們繼續來探討毗尼日用切要裏面的食存五觀,第一點: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,上一節我們已經有概略的分析,量彼來處這個等一下,我們把其他幾條講了之後在回來做深度的解析。

  第二:忖已德行,全缺應供。我們在接受衆生布施的當下、我們在吃飯的當下,我們要忖已德行,忖就是仔細的來反觀考量,我們的德行如何呢?我們有沒有在用功伴道修行?我們有沒有在放逸懈怠?我們有沒有在混日子?我們有沒有在造口業、造是非呢。如果我們有這些不好的言行,我們在造口業,那這樣我們接受衆生的供養,我們就更要有慚愧心。所以忖已德行,是全還是缺?全就是圓滿完美或是有很多的缺失。全缺應供,所以這個都是要讓我們隨時反觀不要懈怠,不要産生我慢。不要以爲說我出了家,衆生對我的供養,因爲我是出家人我是僧寶,別人對我的供養那是應該的呀,因爲我現在已經是出家人不一樣啦。如果是這樣的心那你沒有去忖已德行,那這樣我們很容易無形之中,一直在損耗我們的福報我們不知道,所以祖師就提醒我們要忖已德行,全缺應供。

  第叁:防心離過,貪等爲宗。我們要預防我們的心,在那裏造惡業造口業。防心離過,我們要遠離那些過患,盡量不要去造各種惡業,包括像貪嗔癡等等。所以這是防止我們去製造那些叁毒貪嗔癡,也減少我們在接受供養的過程産生極大的我慢。防心離過,貪等爲宗。

  第四:正事良藥,爲療形枯。也不能說那這樣我要考量這麼多,要反觀這麼多,那我好像很多的缺點那,那這樣我不要吃的啦,我不敢吃我不要吃的啦。這樣又是跑到另一端。我們反觀我們的德行是有缺失有不完美,我們生起慚愧心,一方面勉勵自己要隨時改進。如果我們反觀到我們是在懈怠,那我們就要勉勵我們自己、提醒我們自己,要好好精進用功。所以祖師的叮咛提醒我們,不是要讓我們從我慢的一端跑到自卑的一端,不是這樣啊。是要讓我們真的你每一天都在精進用功,你每一天都在修福、修慧,在接受衆生的供養過程,我們也一樣都在修福修、慧,沒有在損耗我們的福報。所以我們就是爲了精進用功、爲了伴道、爲了將來弘法利生,今天我還沒有能力弘法的時候,那我現階段就好好的精進用功。

  就好象說 我們當學生的階段,我當學生的階段我們還沒有能力賺錢,所以需要父母親供應我們學費、生活費,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,我們還沒有能力謀生。所以我們接受父母親、接受家、接受長輩他們的養育,那在這個階段我們是還沒有回饋的能力,但這是在精進用功修行的階段,所以這時候接受父母親的提供資源。我們修行人認真在聞、思、修的階段,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弘法利生,但這個階段我們接受十方衆生的布施護持,你是可以安心的好好的聞、思、修,我們要有感恩的心。今天我就像還是個小孩子,要大人長輩他們的養育提攜照顧,需要十方衆生菩薩他們的護持。好我會努力精進用功,等到有一天因緣成熟的時候,我就會回來回饋、布施,絕對不會是白吃。

  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的話,現階段你好好精進用功。一樣我們是爲了讓我們的身體不至于枯萎;讓我們的身體不至于死亡;爲療形枯所以我們接受衆生的供養。但在吃這些飲食的當下,記得不能貪著美味,如果我們一直很講究口味貪著美味的話,那跟世俗人有什麼不一樣。所以我們來修行來學佛,是把食物當作一種藥物啊,飲食食物是一種藥物。爲什麼把它當作藥物呢?一方面它因爲可以治療我們的饑餓,我們的口渴我們的饑餓也是身體的一種病啊,這個叫做饑渴病啊,饑餓病啊。所以食物是治療我們饑餓的病,那爲什麼要把它視同藥物來吃呢?我們知道嘛,如果你是用吃藥的心來吃的話,你會不會長養欲貪?會不會?藥不是吃越多越好啊。如果你把它當作噢美味美食山珍海味的話,你很容易起欲貪。所以祖師就告訴我們,這些飲食我們要把它當作是藥物,一方面確實它可以治療我們身體的饑餓病;一方面你把它當藥物你才不會起貪心,這個是要減少我們起貪。OK

  第五: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,我今天就是爲了將來能夠弘法利生,在現階段我在認真聞、思、修的階段,我接受十方的布施;接受衆生的供養。但我內心我清楚知道我將來一定會感恩回饋;我將來會付出更多、作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,;或是更有價值的法寶,來回饋世間回饋衆生。所以是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。就好象說我們一直這樣努力認真求學,求學的過程,我們接受各方面的協助,那當有一天我們學成之後,那我們就可以大行菩薩道來廣利有情,所以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。

  好我們現在再來看這一條,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如果我們沒有去深觀緣起的話,我們在吃的當下,很容易長養欲貪或是我慢。衆生的供養越多,越容易長養我們的我慢;飲食越甜美越容易長養我們的欲貪。那我們修行人出家人,我們連吃飯的時候,我們不但不會去長養欲望欲貪,而且呢,不斷的漸漸的一直在減少我們的欲貪,減少我們的貪心。一方面又培養出我們的感恩的心。

  如果以一般世俗的人來講,當他能夠擁有很多的財富財寶來布施的時候,有的他是爲求功德;有的他是有這一種無形之中他會有一種我慢的心。你看那我能做大布施、我是個大施主、我能布施、我能怎麼樣。好那修行人在接受衆生布施的時候,往往認爲我是出家人我是僧寶;我是修行人;我接受別人的供養好像是理所當然。當然不是全部而是有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心。所以你在接受衆生供養在吃飯的時候,就不容易産生感恩的心。

  爲什麼我們要有由衷的感恩的心?你怎麼樣才能夠真正生起由衷的感恩的心?就是要這四個字量彼來處。量彼來處就是佛法佛門裏面所講的,你要深觀緣起,深觀緣起叁法印裏面的緣起,這是很深那,很深,若見緣起則見法啊!如果你真的能夠深觀緣起,你處處都見法;如果你深觀緣起,你就可以逐漸的降伏、很快的降伏我慢,來到無我。

  量彼來處這就是要我們去深入的思維,我這些食物,這些水果它是怎麼來的呢?當然很多人都會提到啊,這是農人耕作啊;那世俗的人他們就認爲這是我用錢買的啊;我努力打拼奮鬥我用錢買的啊;所以哪一種我是我能就顯現出來。所以他認爲我吃得問心無愧啊,我買的啊。不錯這是一個層次,但是這是生命還處在很膚淺的層次,不知道感恩。那如果我們修行人認爲說我修行很高嘛;我有在講經說法嘛;有在利益衆生嘛。然後我接受這些供養這是應該的啊,理所當然啊。那這樣我們的生命品質還是處在很膚淺的層次。

  我們要深入去看去思維,我這些食物、這些水果、這些飲食,他是怎麼來的,不是用我是、我能、我慢去換來的。這些食物要有農人的耕作,農人的辛苦耕作,要有工人的配合,工作運送,要有商人的配合服務。好就算這些米、五谷、食物送到我們的道場來,一樣要有很多的發心的菩薩他們默默的付出,他們的撿菜、挑菜、煮菜、煮飯,整個的清洗包括整個的運作過程,那個都是要有很多人來護持。就好象說你們現在能夠安心、專心的來受戒,要知道背後要有多少的護法菩薩,他們默默的在奉獻、在付出、在支持。由于有很多的龍天護法包括護法菩薩,他們默默的奉獻付出,我們才能夠有這麼樣的盛會,在這裏來聞、思、修,在這裏來蹬叁壇大戒。

  你要去深觀我能夠承辦一件事情,我能夠享用一樣東西,背後要具足多少的因、緣,如果沒有這些因、緣的協助、配合、支持、護持,那我怎麼樣精進用功?我怎麼能夠有食物可以吃?所以爲什麼佛門裏面非常強調,要深入看到緣起。如果我們沒有深觀緣起的話,我們很容易長養我慢,我很行、我很能。如果你能夠去深觀緣起的話,你會看到我行、我能、我能夠做什麼,我能夠享用什麼,背後都要有非常多的因跟緣的配合。他們的默默奉獻、默默付出;他們的服務;他們的護持;才有現在的我們。他們的付出;他們的護持;才有我們可以專心來聞思來精進用功。他們的發心他們的護持我們才能夠成就神聖的叁壇大戒。

  你從此由此也是一樣,要去深觀你很多你能夠做什麼,包括…

《2010年10月靈泉寺叁壇大戒開示--毗尼日用切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