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着三轮体空的布施。因为你有这样的认知你才会知道,我还有人像、我像、众生像,我有没有我慢我要清楚的去反观,如实面对自己、如实的去净化,你才会真的实质的成长。将来有一天,你会做到像大菩萨他们这样的德行、智慧,真的你会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,无条件、无所求、无我、无我所,那都是很自然的慈悲大爱的流露。OK
好再来我们来看受食这一节,受食就是托钵啦,托钵的时候,
若见空钵,当愿众生,究竟清净,空无烦恼。
若见满钵,当愿众生,具足成满,一切善法。
受食就是在托钵的过程,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空钵,托不到食物;有时候会遇到,哇,刚好有非常多的善因善缘我们的是满钵,满载而归。那一般人,一般众生常有得失心,常常用得失心在运作。所以当遇到满钵的时候就哇!喜气洋洋啊,很高兴很、快乐啊。然后甚至无形之中长养欲贪都不知道。或是还会长养我慢,认为说你看我德行这么好,我非常的庄严,所以信众给我的供养就特别多。
你看噢,遇到满钵的时候,一般很容易长养欲贪我慢,这是得失心,他认为他得到了很多。那如果遇见空钵,今天出去托空钵呢,那就会想到,唉!这么倒霉,今天怎么我是不是业障贴别深重啊,怎么样,众生怎么样,反正就很多的那些抱怨,很多的那些负面的情绪都一直的出来。因为你没有得到你所想要的,那个得失心就会让你产生有时候在天堂;有时候在地狱;有时候很快乐;有时候很痛苦。得失心让你的心不得安静,不得涅磐寂静。
现在我们怎么样来把,这一种两端的,两级的这一种心能够来到很中和,我们看这一句话噢,遇到空钵的时候我们一样体会到唉!究竟清净 空无烦恼,没有痛苦、没有失落感,没有嗔心。遇到满钵的时候,这时候装填很多的食物东西,但这时候我们一样没有任何的贪心,没有任何的我慢。而且我们生起的就是我所聚集的这些,所装盛的这些都是善法、善因、善缘,凝聚更多的善因、善缘。那我这些善因、善缘呢,是要来播种善的种子,是要来跟众生分享的。所以不管是空钵或是满钵,他都是很高兴、很快乐的过着每一天,没有那些失落感、没有那些嗔心、也没有那些傲慢之心。
好,讲到这里,我们又再引申、再扩大,引申到很多范围。遇见空钵,就好象我们日常生活之中,遇到逆境、遇到挫折。一般人遇到逆境、遇到挫折的时候,很容易起嗔心,或是怪业力、怪业障、怪别人、怪东怪西。所以你的心被那个逆境把你牵引着走啊。我们说要来到八风吹不动,谈何容易。一屁就把你打过江啊,一句逆耳的话、不顺己意的话,我们马上就起嗔啊。这是一般你让你的习性在运作的话,你没有明觉的话,你就是被习性牵引着走,所以你都成为外境的奴隶啊。遇见空钵遇见逆境就起嗔,起烦恼。那遇到顺境呢,满钵是代表顺境、代表可意境,遇到很多顺己意的那些境界的时候,哇,你就洋洋得意,然后容易产生贪心、贪爱、执着、抓取、我慢,很容易那些习性就出来。结果你又被顺境把你牵引着走,你都不知道。
处在无明情况之下,觉性没有开发的情况之下,真的我们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。遇到逆境就让你入地狱;遇到顺境就让你飘飘欲仙,然后忘了我是谁。所以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,得失心忧悲恼苦就这样。所以真的大家要深入佛法去挖宝,能够来到透视所有境界的真面目。你要具有透视力啊,你真的要了解真理实相,你要看透这些幻象,你才不会被幻境所迷呀!但是你要来到真的看透万事万物的真相幻象,这是需要大家进一步深入去闻、思、修、证,你才会开启智慧眼,开启法眼。你有智慧眼、有法眼,你就能够看透万物的真相跟幻象,这时候你不会被境界所迷。所以你才能够来到遇到空钵,我也很高兴、很快乐;遇到满钵我也很高兴、很快乐。但是没有任何的我慢,你这样才会来到所谓的如如不动啊。
好,讲到这里,这样大家都可以了解噢。我们还有几堂课噢,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,针对我们所讲的课程之前或是之后,你们有什么样的问题针对这方面的,你们可以写出来,我在最后一天会来解答大家的问题。或是你在历缘对境、你在佛寺、在道场里面,你遇到的一些不了解的情况现象,那你也可以写下来,最后一天我会找时间来回答大家的问题。
好再来,我们来看早斋出生。这里讲出生,但是我们一般名词用词叫做出食,食物的食,出食大家比较容易了解,出食就是要做食物的布施供养。
法力不思议,慈悲无障碍,七粒遍十方,普施周沙界。
再看下一句偈
侍者送食:汝等鬼神众,我今施汝供;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。
这里是几乎绝大多数的道场,佛寺每天都会有的功课,早斋出食、跟送食这时候都会,每天都会背诵都会念出来的这样一句偈。那这里呢,我们要了解就是我们来佛门修行,因为我们接受的是十方的供养布施;我们接受祖师大德以及佛陀他们的恩泽;我们接受十方法界众生,龙天护法的护持协助,我们才能够安心伴道。
所以佛门里面非常强调要有感恩的心、回馈的心。所以当我们有饭吃的时候,也要想到那些饿鬼道或是其他道众生,他们没有饭吃。如果他们处在饥饿情况,那就像我们处在饥饿的情况。所以佛门都是,每天都要勉励我们自己,要长养慈悲心。我们有饭吃也愿普天下的众生都有饭可以吃。我们能够不饥饿,也愿那些饥饿的众生他们有食物可以吃。
所以七粒米它是一个表征、一个象征。但是透过我们无限的慈悲、无限的愿力,那这七粒米它就成为无限,我们的慈悲心、我们的爱心,真的他会散发出非常强,非常好的磁场,所以法力不思议呀。这个法力就是我们的慈悲心、我们的愿力呀!我们的心愿、我们的念力。当然这个法力,不是只有光是这个小我。诸佛菩萨法界的力量!但是当我们有这样的心愿、愿力、念力的时候,更容易感召佛菩萨他们的法力的加持。所以法力不思,慈悲无障碍,七粒遍十方,普施周沙界。这个都是一种具体的大慈大悲的大爱的流露!
汝等鬼神众,我今施汝供;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。这两句记,比较白话,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,那重点就在于我们的心力、我们念力、我们的愿力,它可以把有形化为无形;可以把有限变为无限。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,没有我慢;没有我是、我能;没有那些我法力无边;没有那些我慢。我们的法力也是诸佛菩萨的护持协助;我们的法力、我们的念力、我们的能力也是法界的恩赐。所以我们要用慈悲心、大爱心来跟普天下的众生分享。OK
好再来我们来看食存五观,食存五观这里总共有五条。入佛门的人都很清楚知道五观堂讲的是什么,但是一般在家居士,没有学佛的人或是初接触佛法的人,你跟他讲说你到五观堂去用斋,他们不知道五观堂是什么?那很多初学佛的人或是在家居士,他们在家里学佛,他们对这个五观堂也不知道是什么。
佛门里面的五观堂讲的就是我们用餐的斋堂,一般世俗人讲的就是餐厅那。但是佛门不是讲餐厅,我们叫做五观。那跟世俗的餐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,世俗人你到餐厅里面你只是,噢,我饥饿了,我到餐厅里面来装一些东西,有的是要付费那有的是免费。好,我们就吃吃吃然后吃饱了就走。所以一般世俗人你到餐厅里面吃饭,那只是就是填饱肚子,就这样。
那佛门里面为什么要把餐厅改为五观堂,这就是出家人的生活品质,跟世俗人生活品质不一样的地方。我们连吃饭都是在修行;连吃饭都是在培养感恩的心;我们连吃饭都是在见法。所以道场里面的修行;出家的修行;他的生活品质跟世俗不一样。他就是不断的在让我们净化心灵,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,你就是这样认真在闻、思、修。所以你的德行才会跟一般世俗的人不一样,当你流露出不同的这些德行,让世俗人,让在家居士感受到真的僧宝的珍贵,别人才会自动的恭敬我们,所以连吃饭佛门都有跟世俗不一样的地方。
好,这五观我们现在来看一遍噢。
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
二、忖已德行,全缺应供。
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
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
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
所谓的五观食存五观就是要把这五条,大家要随时要去反观、反省,我背后的,这个就是所谓的这五观堂里面的,这叫五观的这五条。问题是很多人在道场里面、在佛门里面,你进入了五观堂,这几句偈,但是你也未必了解他的深义。有时候只是当作一个标语嘛,一个装饰嘛,这里如果没有这几个字的话,会空白嘛。唉!我们贴几个字可以比较庄严。所以变成把它当作一句标语啊,贴一些标语那这样比较不会空洞啊。那这样的话,就错失了祖师大德他们,要我们随时提醒的这方面,你就错失了这五观的深义。所以很多情况你变成吃饭的时候,你也很难长养慈悲心,在吃饭的时候,也不容易掌握到吃饭的修行要领。
好,现在我们就要一一来解开,因为这是很重要,所以这个不能够轻易的带过不能够快速。我希望大家了解五观的深义,吃饭有吃饭的修行要领,先解析这五观的深义,然后再来跟大家讲吃饭的修行要领。
第一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我们入佛门尤其是早期始佛法时代,包括像现在的南传佛教,他们都是用过托钵的生活。那所吃的食物都是信众、信徒、或是在家居士们,他们的供养。我们今天在北传地区一样,你进入佛门我们所吃的;所喝的;所用的;所穿的;也都是十方信众的布施,是大家的布施。那我们用这些食物物品东西的时候,我们要反观计功多少。我进入佛门里面我有没有在用功?我对常住我有没有默默的奉献服务?我对佛教、我对社会、对众生有没有在默默的在奉献、在服务、在回馈?所谓无功不受禄吗。如果我们入佛门里面,我们…
《2010年10月灵泉寺三坛大戒开示--毗尼日用切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