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著叁輪體空的布施。因爲你有這樣的認知你才會知道,我還有人像、我像、衆生像,我有沒有我慢我要清楚的去反觀,如實面對自己、如實的去淨化,你才會真的實質的成長。將來有一天,你會做到像大菩薩他們這樣的德行、智慧,真的你會做到叁輪體空的布施,無條件、無所求、無我、無我所,那都是很自然的慈悲大愛的流露。OK
好再來我們來看受食這一節,受食就是托缽啦,托缽的時候,
若見空缽,當願衆生,究竟清淨,空無煩惱。
若見滿缽,當願衆生,具足成滿,一切善法。
受食就是在托缽的過程,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空缽,托不到食物;有時候會遇到,哇,剛好有非常多的善因善緣我們的是滿缽,滿載而歸。那一般人,一般衆生常有得失心,常常用得失心在運作。所以當遇到滿缽的時候就哇!喜氣洋洋啊,很高興很、快樂啊。然後甚至無形之中長養欲貪都不知道。或是還會長養我慢,認爲說你看我德行這麼好,我非常的莊嚴,所以信衆給我的供養就特別多。
你看噢,遇到滿缽的時候,一般很容易長養欲貪我慢,這是得失心,他認爲他得到了很多。那如果遇見空缽,今天出去托空缽呢,那就會想到,唉!這麼倒黴,今天怎麼我是不是業障貼別深重啊,怎麼樣,衆生怎麼樣,反正就很多的那些抱怨,很多的那些負面的情緒都一直的出來。因爲你沒有得到你所想要的,那個得失心就會讓你産生有時候在天堂;有時候在地獄;有時候很快樂;有時候很痛苦。得失心讓你的心不得安靜,不得涅磐寂靜。
現在我們怎麼樣來把,這一種兩端的,兩級的這一種心能夠來到很中和,我們看這一句話噢,遇到空缽的時候我們一樣體會到唉!究竟清淨 空無煩惱,沒有痛苦、沒有失落感,沒有嗔心。遇到滿缽的時候,這時候裝填很多的食物東西,但這時候我們一樣沒有任何的貪心,沒有任何的我慢。而且我們生起的就是我所聚集的這些,所裝盛的這些都是善法、善因、善緣,凝聚更多的善因、善緣。那我這些善因、善緣呢,是要來播種善的種子,是要來跟衆生分享的。所以不管是空缽或是滿缽,他都是很高興、很快樂的過著每一天,沒有那些失落感、沒有那些嗔心、也沒有那些傲慢之心。
好,講到這裏,我們又再引申、再擴大,引申到很多範圍。遇見空缽,就好象我們日常生活之中,遇到逆境、遇到挫折。一般人遇到逆境、遇到挫折的時候,很容易起嗔心,或是怪業力、怪業障、怪別人、怪東怪西。所以你的心被那個逆境把你牽引著走啊。我們說要來到八風吹不動,談何容易。一屁就把你打過江啊,一句逆耳的話、不順己意的話,我們馬上就起嗔啊。這是一般你讓你的習性在運作的話,你沒有明覺的話,你就是被習性牽引著走,所以你都成爲外境的奴隸啊。遇見空缽遇見逆境就起嗔,起煩惱。那遇到順境呢,滿缽是代表順境、代表可意境,遇到很多順己意的那些境界的時候,哇,你就洋洋得意,然後容易産生貪心、貪愛、執著、抓取、我慢,很容易那些習性就出來。結果你又被順境把你牽引著走,你都不知道。
處在無明情況之下,覺性沒有開發的情況之下,真的我們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。遇到逆境就讓你入地獄;遇到順境就讓你飄飄欲仙,然後忘了我是誰。所以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,得失心憂悲惱苦就這樣。所以真的大家要深入佛法去挖寶,能夠來到透視所有境界的真面目。你要具有透視力啊,你真的要了解真理實相,你要看透這些幻象,你才不會被幻境所迷呀!但是你要來到真的看透萬事萬物的真相幻象,這是需要大家進一步深入去聞、思、修、證,你才會開啓智慧眼,開啓法眼。你有智慧眼、有法眼,你就能夠看透萬物的真相跟幻象,這時候你不會被境界所迷。所以你才能夠來到遇到空缽,我也很高興、很快樂;遇到滿缽我也很高興、很快樂。但是沒有任何的我慢,你這樣才會來到所謂的如如不動啊。
好,講到這裏,這樣大家都可以了解噢。我們還有幾堂課噢,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,針對我們所講的課程之前或是之後,你們有什麼樣的問題針對這方面的,你們可以寫出來,我在最後一天會來解答大家的問題。或是你在曆緣對境、你在佛寺、在道場裏面,你遇到的一些不了解的情況現象,那你也可以寫下來,最後一天我會找時間來回答大家的問題。
好再來,我們來看早齋出生。這裏講出生,但是我們一般名詞用詞叫做出食,食物的食,出食大家比較容易了解,出食就是要做食物的布施供養。
法力不思議,慈悲無障礙,七粒遍十方,普施周沙界。
再看下一句偈
侍者送食:汝等鬼神衆,我今施汝供;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。
這裏是幾乎絕大多數的道場,佛寺每天都會有的功課,早齋出食、跟送食這時候都會,每天都會背誦都會念出來的這樣一句偈。那這裏呢,我們要了解就是我們來佛門修行,因爲我們接受的是十方的供養布施;我們接受祖師大德以及佛陀他們的恩澤;我們接受十方法界衆生,龍天護法的護持協助,我們才能夠安心伴道。
所以佛門裏面非常強調要有感恩的心、回饋的心。所以當我們有飯吃的時候,也要想到那些餓鬼道或是其他道衆生,他們沒有飯吃。如果他們處在饑餓情況,那就像我們處在饑餓的情況。所以佛門都是,每天都要勉勵我們自己,要長養慈悲心。我們有飯吃也願普天下的衆生都有飯可以吃。我們能夠不饑餓,也願那些饑餓的衆生他們有食物可以吃。
所以七粒米它是一個表征、一個象征。但是透過我們無限的慈悲、無限的願力,那這七粒米它就成爲無限,我們的慈悲心、我們的愛心,真的他會散發出非常強,非常好的磁場,所以法力不思議呀。這個法力就是我們的慈悲心、我們的願力呀!我們的心願、我們的念力。當然這個法力,不是只有光是這個小我。諸佛菩薩法界的力量!但是當我們有這樣的心願、願力、念力的時候,更容易感召佛菩薩他們的法力的加持。所以法力不思,慈悲無障礙,七粒遍十方,普施周沙界。這個都是一種具體的大慈大悲的大愛的流露!
汝等鬼神衆,我今施汝供;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。這兩句記,比較白話,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,那重點就在于我們的心力、我們念力、我們的願力,它可以把有形化爲無形;可以把有限變爲無限。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之中,沒有我慢;沒有我是、我能;沒有那些我法力無邊;沒有那些我慢。我們的法力也是諸佛菩薩的護持協助;我們的法力、我們的念力、我們的能力也是法界的恩賜。所以我們要用慈悲心、大愛心來跟普天下的衆生分享。OK
好再來我們來看食存五觀,食存五觀這裏總共有五條。入佛門的人都很清楚知道五觀堂講的是什麼,但是一般在家居士,沒有學佛的人或是初接觸佛法的人,你跟他講說你到五觀堂去用齋,他們不知道五觀堂是什麼?那很多初學佛的人或是在家居士,他們在家裏學佛,他們對這個五觀堂也不知道是什麼。
佛門裏面的五觀堂講的就是我們用餐的齋堂,一般世俗人講的就是餐廳那。但是佛門不是講餐廳,我們叫做五觀。那跟世俗的餐廳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,世俗人你到餐廳裏面你只是,噢,我饑餓了,我到餐廳裏面來裝一些東西,有的是要付費那有的是免費。好,我們就吃吃吃然後吃飽了就走。所以一般世俗人你到餐廳裏面吃飯,那只是就是填飽肚子,就這樣。
那佛門裏面爲什麼要把餐廳改爲五觀堂,這就是出家人的生活品質,跟世俗人生活品質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們連吃飯都是在修行;連吃飯都是在培養感恩的心;我們連吃飯都是在見法。所以道場裏面的修行;出家的修行;他的生活品質跟世俗不一樣。他就是不斷的在讓我們淨化心靈,提升我們的心靈品質,你就是這樣認真在聞、思、修。所以你的德行才會跟一般世俗的人不一樣,當你流露出不同的這些德行,讓世俗人,讓在家居士感受到真的僧寶的珍貴,別人才會自動的恭敬我們,所以連吃飯佛門都有跟世俗不一樣的地方。
好,這五觀我們現在來看一遍噢。
一、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
二、忖已德行,全缺應供。
叁、防心離過,貪等爲宗。
四、正事良藥,爲療形枯。
五、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。
所謂的五觀食存五觀就是要把這五條,大家要隨時要去反觀、反省,我背後的,這個就是所謂的這五觀堂裏面的,這叫五觀的這五條。問題是很多人在道場裏面、在佛門裏面,你進入了五觀堂,這幾句偈,但是你也未必了解他的深義。有時候只是當作一個標語嘛,一個裝飾嘛,這裏如果沒有這幾個字的話,會空白嘛。唉!我們貼幾個字可以比較莊嚴。所以變成把它當作一句標語啊,貼一些標語那這樣比較不會空洞啊。那這樣的話,就錯失了祖師大德他們,要我們隨時提醒的這方面,你就錯失了這五觀的深義。所以很多情況你變成吃飯的時候,你也很難長養慈悲心,在吃飯的時候,也不容易掌握到吃飯的修行要領。
好,現在我們就要一一來解開,因爲這是很重要,所以這個不能夠輕易的帶過不能夠快速。我希望大家了解五觀的深義,吃飯有吃飯的修行要領,先解析這五觀的深義,然後再來跟大家講吃飯的修行要領。
第一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我們入佛門尤其是早期始佛法時代,包括像現在的南傳佛教,他們都是用過托缽的生活。那所吃的食物都是信衆、信徒、或是在家居士們,他們的供養。我們今天在北傳地區一樣,你進入佛門我們所吃的;所喝的;所用的;所穿的;也都是十方信衆的布施,是大家的布施。那我們用這些食物物品東西的時候,我們要反觀計功多少。我進入佛門裏面我有沒有在用功?我對常住我有沒有默默的奉獻服務?我對佛教、我對社會、對衆生有沒有在默默的在奉獻、在服務、在回饋?所謂無功不受祿嗎。如果我們入佛門裏面,我們…
《2010年10月靈泉寺叁壇大戒開示--毗尼日用切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