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夠去除掉你很多的幹擾。呼吸逐漸甯靜下來之後,可能會産生一些波動或是禅相,這時候你都不要在乎它,一樣繼續覺察你的呼吸,心不散亂的時候,你就回來很單純的覺察你的呼吸這樣就好。剛才所介紹的幾種方法,那是在對治心散亂的時候。心不散亂的時候,你就回來很單純的覺察呼吸進出就好。
全身呼吸、全程呼吸
漸漸地心安定下來之後,可以來到第叁個階段,覺察全身的呼吸,全程的呼吸,所謂全程的呼吸,就是你的注意力本來是鎖定在鼻頭人中,現在你可以隨著呼吸從鼻頭人中進入到丹田,進入到腹部,你的覺察力也從鼻頭人中進入腹部丹田。呼氣的時候,丹田開始向下凹陷,空氣逐漸吐出,這時候你的覺察力也從丹田向上移,移到鼻頭人中,在觀呼吸的次第上面,這個叫做來到隨,追隨的「隨」這個階段,等于說呼吸的全程,你都清楚的覺察跟隨,前面第一二個階段是鎖在一個點,第叁個階段是可以全程跟隨,又明覺。像這樣隨呼吸進出的全程,也可以幫助你的心逐漸地越來越穩定、越明覺,動態之中它也能夠保持明覺,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昏沈,避免覺得太孤燥、太無聊而陷入昏沈,…。再來,你可以把呼吸放在腹部丹田,就固定在腹部丹田的起伏,…。你能夠覺察到丹田腹部的起伏,這時候是你的覺察力,逐漸的從一個小點漸漸擴大,進一步來到把你的全身都當作是丹田,所以把你的覺察力放寬到全身,擴大到全身,你的心不用跟著到處跑,也不用鎖在特定的一個點,這時候你的全身就是你的所緣,這是真正覺知全身出入息的要點、要領,心不是固定在某一個點,也不用到處跑,也不用掃瞄,你只是把它放空,放開到全身,這是呼吸從點到線到面的一個擴大,明覺從點到線到面的擴大,…。只要你有經過前面步驟下來,又掌握到放松的要領,你就可以覺察到你全身的呼吸,你全身就像一個氣球,吸氣的時候,大自然的空氣灌入你這個氣球裏面,所以你的身體會像氣球充氣一樣稍微膨脹。呼氣的時候,就像空氣從氣球裏面跑出去,所以你的身體會稍微縮收。吸氣的時候像一個海浪沖過來、升起來,打上岸邊,呼氣的時候就像海浪的消失退下去,你如果能夠覺察到呼吸在你全身的起伏波動,這時候你就可以體會到乘風破浪…。
安息身行
如果你能夠很放松又保持明覺,安注在這呼吸起伏上,那你的身體很快就能夠安定安息下來,這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-安息身行,你的身體會覺得很輕松、很舒服,身體安定安靜。前面四個階段都是有次第有步驟逐漸深入,這個基礎功夫需要你一次一次反複不斷地練習,才會真的穩定,當你有這四個步驟的基礎功夫,你才能夠進入到後面第五到第八個階段,到第八個階段是安息心行,你的心要真正安定下來,那是要透過一些方便法,有次第有步驟的逐漸深入,所以請大家紮紮實實的去練習,把前面的馬步基礎功夫做好,後面就容易開發。身體能夠輕柔明覺安定下來,心也就容易安定下來。心能安定下來,你明覺的心才能夠開發出來。明心你就能夠見法,明心你就能夠開啓智慧,開啓生命的潛能。好,這個階段跟大家介紹到這裏,希望大家一次一次不斷的練習,讓它很穩定…。剛才是因爲要跟大家介紹這些次第步驟,所以要逐一的講解,當你聽過之後了解那個次第步驟,怎麼樣逐漸深入之後,再來你就可以不需要聽而只是去實驗、去練習、去作。好,我們上午的進度大家就盡量去練習呼吸,好好的把呼吸的要領學會,下午我們有下午的進度,明天有明天的進度。大家紮紮實實的去練習,你叁天下來你會獲益無窮。
各位同修大家好!我們前面有講過出入息的前面的幾個階段,四個階段。現在准備把後面的幾個階段也跟大家介紹,帶領大家逐漸的深入。很多人想要修行、想要入定,但是都不容易入定,有的人一談到修行、打坐,往往只是停留在世間定,而不知道說怎麼樣去止觀雙運,或是有的人只是在求得一心不亂;你要清楚知道一心不亂是處在什麼樣的位階,如果不知道,要進一步去止觀雙運的話,那一心不亂還是處在世間定的情況。
早上我們把出入息的十六個階跟大家介紹一番,但是需要大家配合著做,你要進入甯靜,進入比較深的定、比較深的靜裏面,然後後面所講的你才能夠體會到。前面第一到第八個階段,這都是屬于修定的過程;第九到十二這是修心的過程。身心穩定甯靜之後,這時候你的虛妄分別心才會逐漸的止息下來。我們說要轉識成智,那個「識」就是識別心、虛妄分別心,講虛妄分別心並不是說看法判斷全部錯,並不是說全部錯,而是有些對有些錯,淺層的可以對,深層、高層的很多判斷是錯誤,但不知道。你要轉識成智,就必須要十二階之後,從十叁到十六,那是屬于止觀雙運。來到十二階用不帶成見清淨的心來如實觀,來止觀雙運,這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止息那些虛妄分別心而開啓智慧,轉識成智,那是需要心靈的甯靜、沈澱,也需要有定力的。
所以早上這一節很需要安靜、甯靜,大家配合著進度深入,現在從第一個階段開始,因爲如果你沒有從觀呼吸的第一個階段深入的話,你的心沒有真正甯靜下來,這時候,我講後面的話講後面階段,你也只是用頭腦知見在推理在理解,一樣是用識別的心在聽在理解。如果你有照著做,心靈有甯靜、沈澱下來,後面的階段你就可以用心靈來感受、來體會。現在請大家從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觀呼吸的長短粗細,身體放輕松的端坐著,盡量不要動,身體動心也跟著動,不動的情況下,你才能夠觀察到很微細的呼吸,讓它自然的呼吸就好;吸氣長知我現在吸氣長,吸氣短知我現在吸氣短,呼吸的長短粗細,你都只要保持客觀明覺就好,不要去幹擾它,你幹擾的話就會有用力、有繃緊,用力、繃緊你就沒辦法往下深入下去。放松、放松、放松,只要保持明覺客觀的覺察就好……。不管什麼念頭出現都讓它如浮雲,不迎不拒。心如果跑掉了,用愛心、耐心把它找回來,輕柔的安注在呼吸上……。慢慢把注意力從鼻頭人中這附近向下移到腹部丹田,覺知丹田的起伏,吸氣腹部隨之而凸起,呼氣腹部自然向內凹陷,不要用力,客觀覺察就好……,放松、放松……。心跑掉了不要譴責,不慌不忙的再把它找回來,安注在腹部起伏。
再來把全身就當作丹田,也就是丹田的範圍擴大到全身,讓你的覺知放松擴大到全身,這是第叁階段覺知全身的出入息。你的身體就像氣球,吸氣的時候,氣球充氣,它會稍微膨脹;呼氣的時候,身體會稍微縮收;吸氣的時候,就像海浪沖上來;呼氣的時候,就像海浪退下去;它有個頻率潮起潮落,只要你能放松,你就能夠體會到乘風破浪。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起伏,全身縮收膨脹,也可以放在更微細的脈動,心髒心跳的脈動,但注意力不是放在心髒,而是全身的脈動,呼吸的頻率一分鍾18次,心髒脈動的頻率一分鍾72次,你不用去算只是讓你知道。只要你放松有明覺,你就自然可以感受得到,這時候你的身會慢慢的安定下來。第四個階段就是安息身行。
身體安定了,這是要放松才能夠來到身體的安定……,只要你掌握到放松的要領,有覺知,覺知呼吸的起伏,或覺知全身的脈動,你放松,越放松越好,無所求,呼吸脈動都讓它自自然然的呈現,如果你有用力,你就沒辦法進入第五個階段,有所求也沒辦法進入,當你能無所求全然的放松,只保持空明覺,很自然的你的身體身心會進入到第五個階段,喜覺知的産生。第五就是覺知喜。喜覺知産生,身體會很舒服、很舒暢,喜覺知還比較粗,就像叩鍾一開始敲打之後,那個聲音比較宏亮、比較粗,但它沒多久會進入樂覺知。樂就是頻率很緩和、很微細,但是一樣很舒服,就像叩鍾之後後面那個余音繞袅,這是第六階段的樂覺知。你要清楚的覺知我現在處在什麼階段,不迎不拒、放松,這些喜樂它會漸漸的緩和下來,這時候因爲你的身心相當的穩定了,喜樂頻率高的時候還不容易覺察到心行,當喜樂逐漸的緩和下來之後,就像如果有人在叩鍾敲鍾,你就不容易聽到空海講話的聲音,當叩鍾鍾聲緩和逐漸微細之後,你就能夠漸漸聽到空海講話的聲音。
當喜樂覺知逐漸的緩和甯靜下來,這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心行,你的起心動念,你的念頭逐漸你就可以看到,這是第七階段-覺知心行……。當你能夠看到起心動念,這時候一樣不要去幹擾它,不要去造作,你就繼續的保持客觀的空明覺,這時候那些念頭會慢慢的止息下來,妄念止息、沖動止息。身體的沖動在前面第四個階段就安定下來,第八個階段就是心的沖動也止息了,這就是安息心行。安息心行就是來到所謂的「一心不亂」。一心不亂如果你穩定的話,這就是來到第四禅四禅的境界。前面我們介紹的八個次第,那是有經過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如果你穩定的話,它會自然的經曆過這四種禅的境界。初禅是包括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,從第一個階段到第八階段,你有初步的體驗跟穩定,有經曆過又穩定的話,這是來到初禅。二禅就是前面四個階段超越了,來到進入第五階段-喜樂一心,一心就是第八階段。二禅的境界就是第五到第八喜樂一心,叁禅的境界超越了第五階段,來到六七八的樂跟一心,這是叁禅的境界。四禅的境界就是喜樂都超越了、緩和了,止息下來了,只剩下單純的舍心、一心、清淨心,舍念清淨一心不亂,這是四禅的境界,處在這種境界,那是很祥和,所有的憂悲惱苦止息。很多人把修行來到這種階段,認爲他已經成就了,已經沒有憂悲惱苦了,但不知道說這只是世間定,因爲你還沒有繼續深入後面的開發,沒有去止觀雙運的話,你的智慧沒辦法開啓,我們的重點不是在求得一心不亂,那是一個過程,要繼續再深入讓心繼續沈澱。
第九個階段-覺知心。也就是這時候你的心處在什麼狀…
《出入息16聖行(北戴河開示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