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念處修行要領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內外身,但是很多人都沒辦法正確清楚的了解內身、外身。「內身」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,每一個人的五蘊身心就是我們的內身,不是身體的內部。「外身」不是身體的外部,你的身體內、外加起來,個人五蘊身心稱爲「內身」。「外身」就是我們的法身,這個含意很深,簡單的講就是,除了個人的五蘊身心之外,外面其他的這些,統統都是我們的法身。

  講個比喻,其他的,你們可以以此類推,在座的各位都算是我的外身。慢慢的再擴大,你的體悟有多大,你的法身就有多大,所以說「法身無量無邊」,如果你能夠體會到所有的衆生,跟我們是同一個身,這時候你所有的界線就會消失。而且你會以愛己之心愛護每一個衆生,你會以尊重自己之心來尊重每一個人,你會將心比心去體諒每一位衆生,如果你能夠真的體會到內身、外身是一體,你的貪心會消失,你的瞋恨之心會完全的消失。瞋心的消除不是來自于用對治,不是來自于壓抑、不是用忍的,瞋心的消失,來自于我們正確的聞法、正確的理解,事實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存在,只是你不了解而已。當有一天你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存在的時候,你大徹大悟,深層的瞋心、我慢之心,就會真的完全的淨化、完全的消失。

  當你能夠體會到內身、外身合一,內、外身一體的時候,真的來到一體的世界,你會以平等之心、慈悲之心善待一切衆生,就是佛教所講的解脫涅槃世界,沒有瞋心,內心十個結縛完全淨化、消失的世界,沒有任何的我慢、也沒有任何的自卑,那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世界。不要小看經文裏面所跟我們分享的,裏面含意都很深,但我們一步一步地去做,有一天你就可以體悟到那不是幻想、想象的世界,是實相實際的存在。如果你覺得跟衆生有對立、有隔閡,這個人很看不順眼,你看不順眼,是你個人的問題,你個人的心量狹窄,個人的智慧眼沒有打開,是你在自討苦吃,你容不下別人,是你在塑造你自己的苦海,真的一切衆生跟我們都是同胞、同一體,佛陀就用內身、外身來比喻,慢慢要體會到內、外身都是一體。

  我們在講經說法的一開始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對部分的人是比較生鮮,有的人甚至還不太能夠適應,如果以空海個人而言,我是站在超越宗派、超越宗教的立場來弘法,真理實相本來就是超越宗派、宗教,你可以不用貼上宗派、宗教的標簽,因爲真理實相就是法爾如斯,是超越任何宗派、宗教的,爲什麼我們一開始要念叁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呢?這是對曾經在人類曆史上留下足迹,而大慈大悲示現一條解脫之路的智慧者,我們心懷感恩之心。這是一種感恩,如果有的人認爲不希望接受佛教這種儀式,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,或是你喜歡稱的是其他佛、菩薩的名號也可以,你心裏一樣可以默念所想要念的名號都可以,因爲這釋迦牟尼只是一個人類的智慧者的代表,我們叁稱本師釋迦牟尼,也是對這些智慧者的慈悲、大智慧,以及普度衆生的這種悲願,我們懷著一種感恩的心,所以大家不用在意我們念的名號是什麼,因爲這是一個感恩跟紀念。

  出入息法:(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197頁)

  「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念入息即知念入息,念出息即知念出息,入息長即知入息長,出息長即知出息長,入息短即知入息短,出息短即知出息短,學一切身息入,學一切身息出,學止身行息入,學止口行息出。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身如身」。

  這一段經文看起來是很簡短,在佛陀講出來之後,包括到後來輾轉變成文字,又翻譯成漢文的整個過程,裏面很多的修行法要都遺失掉了,所以其中的精髓、精神很不容易看出來。如果光從經典文字上看,你不覺得這一段很重要,而且這要實際去修、實際去做也不容易做到。這段確實講得很簡短,但實際操練、實際練習起來,可沒那麼容易,而且因爲翻譯得很簡短,你要真正清楚的看出來也沒那麼簡單。因此,我們在解脫道課程裏面,有跟大家補充從南傳的<清淨道論>所摘錄「安那般那念」。

  安那般那念

  「安那般那念」就是出入息的十六階、十六個步驟,在此次的禅修也會講述到,然後一步一步引導大家如何去體悟、練習。修行打坐要配合「出入息法」,你的心才能夠甯靜、深入,而逐漸的清明微細。佛陀所講的種種修行方法--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一種治病藥物,不是越多越好、越貴越好,而是能夠對症治療最好,所花的錢最少、又有效果的最好。

  所以,不要在法門上面較量誰的高下,能夠真正幫助我們把身心安定下來的法門,當下對你來講就是最好的。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,這些法門是幫助我們把身心安定下來,不要又以方便爲究竟,一直執著在那個法門上面,這樣就是本末顛倒了,。便法讓我們把心慢慢的甯靜、穩定下來之後,進一步是要止觀雙運,所以「出入息法」是既簡單又很實際,這個方法到哪裏都可以用上,又不用花費錢,不必浪費很多錢要去設立一個好好的壇城,都不用這些;也不用花很多的錢去買很多的法器、法寶。

  「出入息法」是不管到哪裏,這個工具都是隨身攜帶、隨時可以應用法門,而佛陀在指導弟子應用各種方法裏,其主軸、核心最重視的還是「出入息法」,包括佛陀本人也是一樣,常用「出入息法」這個方法。

  ﹝安那般那念﹞

  「諸比丘!此安般念─叁摩地修習與多作時,實爲寂靜,殊勝,純粹與樂住,對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」

  「安那般那念」就是出入息法,當多修習、多做這個法門的時候,你的身心很快就會甯靜下來,會覺得法門很單純、很殊勝、很純粹,而在且修習沒多久,你的法喜就會産生,所以就能夠樂住。

  「對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」在修習「出入息法」之後,當你的身心安定下來,「諸惡不善法」會漸漸的遠離。當你的身心甯靜下來之後,就有止觀的能力,這時要斷諸惡容易,斷諸結縛也容易,各種纏縛、結縛,你馬上就能夠有力道去照見而淨化、斷除。

  「世尊這樣贊歎之後又說:,然而諸比丘,,雲何修習安般念叁摩地?,雲何多作,,實爲寂靜、殊勝,不雜與樂住及-已生的惡不善法,即能消滅與寂止?,諸比丘!,茲有比丘,去阿練若,,或去樹下,,或去空閑處,,結跏趺坐,正直其身,,置念面前,,而彼〈比丘〉或念入息,,或念出息。,〈一〉出息長時,,知『我出息長』,或者入息長時,,知『我入息長』,〈二〉出息短時,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時,,知『我入息短』。」

  爲什麼佛陀會稱贊這一個方法呢?因爲「出入息法」很殊勝的地方,是不用浪費錢而且很簡單、很單純,只要能夠把我們的疾病治好,不用花費很多錢、副作用又少,這個藥就是最好,這個法門不用花費很多錢、沒有其他副作用,你攜帶又很方便,到哪裏都可以應用,就是最好、最殊勝的方法,而且不用其它道具的配合、很單純,這個寶藏人人具備、每個人都有,不要浪費你這與生具有的寶貴資源,因此「出入息法」是非常殊勝的。

  我們該怎麼做呢?佛陀就告訴我們「諸比丘!茲有比丘,去阿練若,或去樹下,或去空閑處」。「阿練若」就是能夠讓我們專修的道場,就如同今天能夠到靈泉禅寺的禅堂打坐 、專心用功,這就是來到「阿練若」的地方來專修。「或是去樹下」,大家在聞思、體悟之後,再實際去練習,有時候到戶外打坐,就是到樹下打坐。「或是去空閑處」,在比較安靜、甯靜的地方打坐;「正直其身」把打坐姿勢調好了之後;「置念面前」,注意這幾個字:「置念面前」,打坐不是在那裏打妄想,不是在那裏求禅相,不是在那裏枯坐,這時候要把你的念頭、覺察力、覺知,放到你的面前,這不是很抽象。

  「放到你的面前」就是把念頭、覺察力、覺知拉回到當下,而主要的力量放在你的臉部、你的面前,就是把覺察力收回來。本來你的心是心猿意馬,到處東飄西飄、跑東跑西,現在把你的覺察力收攝回來、拉回來,覺察力只要放在你的臉部面前、具體的地方,就是放在鼻腔、人中、上唇附近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把你的覺察力放在面前。

  「彼(比丘)或念入息,或念出息」,這個「念」就是覺察,清楚覺察你的入息或是出息,出入息法的總要領。至于實際怎麼做呢?是由淺入深,由粗而入深、入微細,十六個步驟是環環相扣、逐漸的深入。包括到後面的十叁到十六階都是見法的階段,現在我們把這一章節摘錄出來,就是「出入息法」跟「四念處」的完整結合。

  「出入息法」十六階,第一階到第四階這四個步驟,就是屬于「身念住」的範圍,第五階到第八階是屬于「受念住」的範圍,第九階到十二階是「四念處」的第叁階段--屬于「心念住」的開發階段,而十叁階到十六階是屬于見法的階段,也就是「四念處」的第四階段--「法念住」,這都是完整的結合。所以,大家在這段禅修期間,要好好應用這個法門、逐漸的深入,你的身心很快能夠穩定下來,而且很快就能夠見法。

  實際上要怎麼去做呢?在此,沒辦法在半小時或是一小時內把全部講完,必須要逐次、逐漸分段的講解。首先介紹第一跟第二個階段怎麼樣去練習?

  第一個階段:(一)出息長時,知『我出息長』,或者入息長時,知『我入息長』。(二)出息短時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時,知『我入息短』。

  *「安那般那念」的第一、二階段:

  在禅修的第一、二天,大家在打坐的時候,先把這第一、二個階段先練習好。這第一、二的階段要練習好、做到了,後面的第叁跟第四個階段,你才能夠做到、才能夠深入。第一階段「出息長」,跟第二階段「出息短」,就是第一階段在你打坐的時候,觀察我們正常的呼吸,如實觀察呼吸的進出。吸氣的時候,清楚知道我現在正在吸氣;呼氣的時候清楚知道我現在正在呼氣,而你覺察力的重點,第一個階段是放…

《四念處修行要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