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念处修行要领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内外身,但是很多人都没办法正确清楚的了解内身、外身。「内身」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,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就是我们的内身,不是身体的内部。「外身」不是身体的外部,你的身体内、外加起来,个人五蕴身心称为「内身」。「外身」就是我们的法身,这个含意很深,简单的讲就是,除了个人的五蕴身心之外,外面其他的这些,统统都是我们的法身。

  讲个比喻,其他的,你们可以以此类推,在座的各位都算是我的外身。慢慢的再扩大,你的体悟有多大,你的法身就有多大,所以说「法身无量无边」,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所有的众生,跟我们是同一个身,这时候你所有的界线就会消失。而且你会以爱己之心爱护每一个众生,你会以尊重自己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,你会将心比心去体谅每一位众生,如果你能够真的体会到内身、外身是一体,你的贪心会消失,你的瞋恨之心会完全的消失。瞋心的消除不是来自于用对治,不是来自于压抑、不是用忍的,瞋心的消失,来自于我们正确的闻法、正确的理解,事实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存在,只是你不了解而已。当有一天你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的时候,你大彻大悟,深层的瞋心、我慢之心,就会真的完全的净化、完全的消失。

  当你能够体会到内身、外身合一,内、外身一体的时候,真的来到一体的世界,你会以平等之心、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,就是佛教所讲的解脱涅槃世界,没有瞋心,内心十个结缚完全净化、消失的世界,没有任何的我慢、也没有任何的自卑,那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世界。不要小看经文里面所跟我们分享的,里面含意都很深,但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做,有一天你就可以体悟到那不是幻想、想象的世界,是实相实际的存在。如果你觉得跟众生有对立、有隔阂,这个人很看不顺眼,你看不顺眼,是你个人的问题,你个人的心量狭窄,个人的智慧眼没有打开,是你在自讨苦吃,你容不下别人,是你在塑造你自己的苦海,真的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同胞、同一体,佛陀就用内身、外身来比喻,慢慢要体会到内、外身都是一体。

  我们在讲经说法的一开始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对部分的人是比较生鲜,有的人甚至还不太能够适应,如果以空海个人而言,我是站在超越宗派、超越宗教的立场来弘法,真理实相本来就是超越宗派、宗教,你可以不用贴上宗派、宗教的标签,因为真理实相就是法尔如斯,是超越任何宗派、宗教的,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呢?这是对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足迹,而大慈大悲示现一条解脱之路的智慧者,我们心怀感恩之心。这是一种感恩,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希望接受佛教这种仪式,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,或是你喜欢称的是其他佛、菩萨的名号也可以,你心里一样可以默念所想要念的名号都可以,因为这释迦牟尼只是一个人类的智慧者的代表,我们三称本师释迦牟尼,也是对这些智慧者的慈悲、大智慧,以及普度众生的这种悲愿,我们怀着一种感恩的心,所以大家不用在意我们念的名号是什么,因为这是一个感恩跟纪念。

  出入息法:(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197页)

  「复次,比丘观身如身。比丘者,念入息即知念入息,念出息即知念出息,入息长即知入息长,出息长即知出息长,入息短即知入息短,出息短即知出息短,学一切身息入,学一切身息出,学止身行息入,学止口行息出。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,观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,是谓比丘观身如身」。

  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是很简短,在佛陀讲出来之后,包括到后来辗转变成文字,又翻译成汉文的整个过程,里面很多的修行法要都遗失掉了,所以其中的精髓、精神很不容易看出来。如果光从经典文字上看,你不觉得这一段很重要,而且这要实际去修、实际去做也不容易做到。这段确实讲得很简短,但实际操练、实际练习起来,可没那么容易,而且因为翻译得很简短,你要真正清楚的看出来也没那么简单。因此,我们在解脱道课程里面,有跟大家补充从南传的<清净道论>所摘录「安那般那念」。

  安那般那念

  「安那般那念」就是出入息的十六阶、十六个步骤,在此次的禅修也会讲述到,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如何去体悟、练习。修行打坐要配合「出入息法」,你的心才能够宁静、深入,而逐渐的清明微细。佛陀所讲的种种修行方法--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一种治病药物,不是越多越好、越贵越好,而是能够对症治疗最好,所花的钱最少、又有效果的最好。

  所以,不要在法门上面较量谁的高下,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的法门,当下对你来讲就是最好的。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法,这些法门是帮助我们把身心安定下来,不要又以方便为究竟,一直执着在那个法门上面,这样就是本末颠倒了,。便法让我们把心慢慢的宁静、稳定下来之后,进一步是要止观双运,所以「出入息法」是既简单又很实际,这个方法到哪里都可以用上,又不用花费钱,不必浪费很多钱要去设立一个好好的坛城,都不用这些;也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很多的法器、法宝。

  「出入息法」是不管到哪里,这个工具都是随身携带、随时可以应用法门,而佛陀在指导弟子应用各种方法里,其主轴、核心最重视的还是「出入息法」,包括佛陀本人也是一样,常用「出入息法」这个方法。

  ﹝安那般那念﹞

  「诸比丘!此安般念─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,实为寂静,殊胜,纯粹与乐住,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」

  「安那般那念」就是出入息法,当多修习、多做这个法门的时候,你的身心很快就会宁静下来,会觉得法门很单纯、很殊胜、很纯粹,而在且修习没多久,你的法喜就会产生,所以就能够乐住。

  「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」在修习「出入息法」之后,当你的身心安定下来,「诸恶不善法」会渐渐的远离。当你的身心宁静下来之后,就有止观的能力,这时要断诸恶容易,断诸结缚也容易,各种缠缚、结缚,你马上就能够有力道去照见而净化、断除。

  「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:,然而诸比丘,,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?,云何多作,,实为寂静、殊胜,不杂与乐住及-已生的恶不善法,即能消灭与寂止?,诸比丘!,兹有比丘,去阿练若,,或去树下,,或去空闲处,,结跏趺坐,正直其身,,置念面前,,而彼〈比丘〉或念入息,,或念出息。,〈一〉出息长时,,知『我出息长』,或者入息长时,,知『我入息长』,〈二〉出息短时,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时,,知『我入息短』。」

  为什么佛陀会称赞这一个方法呢?因为「出入息法」很殊胜的地方,是不用浪费钱而且很简单、很单纯,只要能够把我们的疾病治好,不用花费很多钱、副作用又少,这个药就是最好,这个法门不用花费很多钱、没有其他副作用,你携带又很方便,到哪里都可以应用,就是最好、最殊胜的方法,而且不用其它道具的配合、很单纯,这个宝藏人人具备、每个人都有,不要浪费你这与生具有的宝贵资源,因此「出入息法」是非常殊胜的。

  我们该怎么做呢?佛陀就告诉我们「诸比丘!兹有比丘,去阿练若,或去树下,或去空闲处」。「阿练若」就是能够让我们专修的道场,就如同今天能够到灵泉禅寺的禅堂打坐 、专心用功,这就是来到「阿练若」的地方来专修。「或是去树下」,大家在闻思、体悟之后,再实际去练习,有时候到户外打坐,就是到树下打坐。「或是去空闲处」,在比较安静、宁静的地方打坐;「正直其身」把打坐姿势调好了之后;「置念面前」,注意这几个字:「置念面前」,打坐不是在那里打妄想,不是在那里求禅相,不是在那里枯坐,这时候要把你的念头、觉察力、觉知,放到你的面前,这不是很抽象。

  「放到你的面前」就是把念头、觉察力、觉知拉回到当下,而主要的力量放在你的脸部、你的面前,就是把觉察力收回来。本来你的心是心猿意马,到处东飘西飘、跑东跑西,现在把你的觉察力收摄回来、拉回来,觉察力只要放在你的脸部面前、具体的地方,就是放在鼻腔、人中、上唇附近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把你的觉察力放在面前。

  「彼(比丘)或念入息,或念出息」,这个「念」就是觉察,清楚觉察你的入息或是出息,出入息法的总要领。至于实际怎么做呢?是由浅入深,由粗而入深、入微细,十六个步骤是环环相扣、逐渐的深入。包括到后面的十三到十六阶都是见法的阶段,现在我们把这一章节摘录出来,就是「出入息法」跟「四念处」的完整结合。

  「出入息法」十六阶,第一阶到第四阶这四个步骤,就是属于「身念住」的范围,第五阶到第八阶是属于「受念住」的范围,第九阶到十二阶是「四念处」的第三阶段--属于「心念住」的开发阶段,而十三阶到十六阶是属于见法的阶段,也就是「四念处」的第四阶段--「法念住」,这都是完整的结合。所以,大家在这段禅修期间,要好好应用这个法门、逐渐的深入,你的身心很快能够稳定下来,而且很快就能够见法。

  实际上要怎么去做呢?在此,没办法在半小时或是一小时内把全部讲完,必须要逐次、逐渐分段的讲解。首先介绍第一跟第二个阶段怎么样去练习?

  第一个阶段:(一)出息长时,知『我出息长』,或者入息长时,知『我入息长』。(二)出息短时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时,知『我入息短』。

  *「安那般那念」的第一、二阶段:

  在禅修的第一、二天,大家在打坐的时候,先把这第一、二个阶段先练习好。这第一、二的阶段要练习好、做到了,后面的第三跟第四个阶段,你才能够做到、才能够深入。第一阶段「出息长」,跟第二阶段「出息短」,就是第一阶段在你打坐的时候,观察我们正常的呼吸,如实观察呼吸的进出。吸气的时候,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吸气;呼气的时候清楚知道我现在正在呼气,而你觉察力的重点,第一个阶段是放…

《四念处修行要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