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人中、上嘴唇的地方,或是鼻腔附近,因为这是你的气息必须进出的要道、关卡。
把觉察力放在这重要的关卡,一方面你容易摄心,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你见法。所以第一个阶段,当你坐下来的时候,你就仔细清楚的觉察现在呼吸的进出,第一个阶段的呼吸是比较粗糙、比较粗,称为长呼吸。当慢慢打坐一段时间之后,你的心会渐渐宁静下来,身心也渐渐的安祥下来,你的呼吸就会渐渐进入比较微细,微细,慢慢也会拉长,所以微细阶段的呼吸,就是所讲的第二阶段--短呼吸的阶段。
有的人把呼吸的长短,变成刻意在那里拉长,或是刻意急促的呼吸,除非你在昏沈而须要予以对治,你才造作的有意拉长或缩短,不然要让它放松,回复到自然的呼吸。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,你才能够维持长久;如果你的呼吸有用力、有造作,很快就会觉得呼吸困难或是胸闷,所以觉察呼吸的很重要观念,就是观察自然的呼吸,我们只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,就只是保持清醒明觉。
吸气…嗯!我知道现在气息正在吸进来;呼气…喔!清楚知道我正在呼气;长呼吸,清楚的知道我现在正在长呼吸;呼吸很微细,我也清楚的知道现在呼吸很微细;当吸与呼之间,如果有停止,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现在处在停的阶段。把觉察力放在第一、二阶段的时候,你的心很快慢慢会收摄、宁静下来,如果加上你能够懂得放松的要领,你的身心很快就会轻安起来。所以第一、二个阶段,须要大家多花点时间去练习,但一般初学者很容易产生用力或是紧张,就好像小孩子在练习骑脚踏车,总是抓得很紧,或是大人在学开车,总是把方向盘抓得很紧。
当要观察出入息的时候,通常一开始都会绷得比较紧,但也唯有你去做了之后,才知道什么叫做放松?什么叫做紧?一定要去练习,不要怕失败、不要怕挫折,没有经历过错误,不知道什么叫做正确。
观察出入息的时候,觉察力第一个所要放的重点,就是在鼻头,如果你没有懂得放松的要领,就会绷的比较紧,而且在练习一段期间之后,你的气血甚至会往上冲。因为你的觉察力在上面、又紧的时候,气血会往上冲,所以有的人会修的火气大,造成满脸的青春痘或是满脸通红,这都是因为用力加上聚集在一点,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,所以我们自己要调整。
其次,觉察的着眼点,除了鼻头、人中附近之外,自己可以看情况移到腹部丹田,如果你觉得在鼻头觉察一段期间之后,已经能够清楚觉察到了,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丹田腹部,它会随着我们的吸气而膨胀,随着我们的呼气而收缩。丹田的觉察反而更容易,因为它的起伏幅度会比较大,曾经有不少学员质疑,腹部丹田的缩收,还是不容易觉察到,为什么会不容易觉察到呢?因为你没有放松、绷的很紧,只要你一放松,腹部一定会随着你的呼吸而起伏。
如果练习了一段期间,你还觉察不到腹部的起伏,要记得提醒自己放松、放松,觉察不到是因为你的紧、你的僵化,让腹部自然的起伏被压抑下来,只要你一放松,它就会自然起伏。看看小孩子或是婴儿,他们腹部的起伏都很明显,因为他们的身心很柔软。所以,你可以把觉察力放在鼻头,也可以把觉察力放在丹田腹部,这两个点可以随着你的情况而调整、更换,觉察力可以放在上面或下面,两个步骤视情况在调整,你也比较不会把气血凝聚在一个地方,而产生一些副作用,这是可以有调整的作用的。
注意一点,随时要提醒自己:呼吸要放轻松、放松,因为很容易在无意中又会绷紧。再来,当打坐一段期间之后,可能会觉得怎么又胸闷呢?如果你有呼吸胸闷这种现象,两个主要的原因有:第一、当坐姿有弯腰驼背、不正确的时候,我们胸部有受到压迫,也会产生胸闷。第二、因为太用力,要观察出入息是很轻松、很简单的一件事,但是你因为不熟悉,而变成不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,很快就会加入主导、主宰,当你有主导、主宰的时候,它就会产生用力,进而干扰到呼吸的正常进出,没多久就会觉得不顺畅而产生胸闷。所以,如果你有这种现象,请自己检查一下,是不是有这两种情况?自己就要调整、检查。
再来,你在打坐而身心渐渐宁静下来之后,没多久可能会容易陷入昏沈,这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来配合:第一、如果觉得呼吸不容易觉察到或是容易陷入昏沈的时候,你可以深呼吸几次,深呼吸几分钟、几分钟,当下深呼吸就又是变成长呼吸,清楚观察我现在深深的吸气,儿身体胸部的变化情况,你也清楚觉察到。深深的呼气,你也清楚观察呼气的情况,以及胸、腹部的变化,这是深呼吸,这也可以驱除掉你的昏沈。
就算你没有昏沈,但是当它渐渐的微细,你的心也很容易跑掉或是觉察不到,甚或是忽略了,没多久又变成在那里只是枯坐、空坐,这时候请你配合四个字--「生、灭、变、异」的要领来修行,这四个字含意很深,除了能够帮助我们摄心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,就是能够帮助你很快的见法。
「生、灭、变、异」怎么样跟呼吸配合呢?当在吸气的时候,就在自己内心配合默念一个「生」;当呼气的时候,就配合默念「灭」,因为呼气就像一个现象生起来,然后消灭,所以我们配合这个「灭」字。再来,当吸气的时候,又配合变化的「变」,默念「变」字;在呼气的时候默念异常的「异」,所以在一吸一呼、一吸一呼,两次的呼吸之间,你就默念这四个字--生、灭、变、异。
记得!是现象发生之后,观察到这样的现象,你才默念那个字,而不是用你所理解的那个字去引导呼吸,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导呼吸,不是用觉察力去引导、去影响它。看到现象我们才默念,先默念这四个字除了能够帮助摄心之外,也是要帮助大家见法。就像小孩子先背唐诗三百首,最初朗朗上口的在背、在背: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…,直到他们很会背,但还不了解真正的意思。但是当慢慢他长大,就可以很快体悟到:哦!原来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!
所以,「生、灭、变、异」这四个字,只要你身心宁静下来,又有闻思的基础,你很快就可以体悟什么叫做「无常」法印?什么叫做「无我」的法印?在这个简便的方法里面,已经隐藏着协助大家见法的要领,不要小看这些步骤。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法门招数,例如持一些咒语或是念一些佛号、符号,或是一些奇怪的修行法门,认为才算啊!认为刚刚以上所讲的好像很单纯,没什么特殊、没什么稀奇。
宇宙最奥妙的真理实相,都很平凡、平实、平淡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,真正最奥妙的,它是用最平凡、平淡的展现出来。真正最好的法门是很简单、很单纯、很朴实无华,不会哗众取宠,不必耍花俏、不必耍花招。跟大家讲的都是干净利落的修法,不用花什么钱,又很快速、很有效果。
出入息修行的第三和第四个阶段,要等实际去做练习之后,才能够进一步跟大家分享,所以后面的阶段,下一次会再跟大家分享。
*经行的要领:
「经行」就是走路,不要以为走路,就觉得我已经会走路啦!怎么还须要练习呢?谁不会走路?!这太简单啦!就是因为你认为太简单,所以忽略了。是因为你忽略了,因此你还处在「无明行」的世界,能不能把我们无明的冲动转为「明行」、「明行足」?不要以为很容易就能够成为「明行足」,这是佛陀十个法号之一,也是解脱者、觉醒者的特征、特色。所以,不要小看「经行」,经行是有次第、有步骤的,不要以为这很简便、我都会,这样很容易被自我意识所欺骗,被自己欺骗都不知道。大家要归零,从不会、从现在才开始学习,这样最快、最安全,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会了。
经行,掌握几个要领步骤:第一、把你的脚步放慢一点,我们本来的脚步都很冲动、很快,而且又急、又粗重,你都没有觉察到,这样你的觉性没办法开发出来,要学习佛陀那一种「明行足」。看佛陀或那些解脱者在走路,觉得他们如行云流水在走,好像没什么,但是你必须要开发,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「明行」?
讲个比喻:如果有位打太极拳的高手,他比一招、划一招,把整套的十八式、廿四式,或是六十四式的这样打一遍给你看,这样行云流水的打过,你觉得:哇!很好看、很不错!当他打一遍过了之后,问你:你会了吗?还不会?好!再打一遍给你看,然后你说:我看第二遍,嗯!我会了啦!或是你跟着他依样画葫芦,再比几次、再学几次,这样你就能够把太极拳学起来吗?不要说全部十八式或是二十四式从头打,现在只要一招,从头这样表演一次,然后你也依样画葫芦,以为这样我已经学会了,但是有那么容易吗?
如果没有经过分解动作,没有经过一个动作、一个步骤去学习,表面上好像会依样画葫芦,会一样在那里比划,但是其中的精髓、核心,就是展现不出来,也许似乎会比个架势,但是你有没有力道?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!包括你要开车或是要学习其它的运动,都是要从分解动作开始。
所以,现在要把「无明行」转变为「明行足」,请大家从分解动作开始,这是最快的。怎么分解动作呢?当你在走路的时候,现在慢下来,在经行的时段尽量慢下来。首先,要先站立好,之后就默念,先有口令再有动作。第一、「提」,下达「提、移、落、触」口令,你的脚步才跟着动作,当下达「提」的时候,你的右脚才提起来,提起来还不要马上往前冲动。提起来,当你下达「移」的时候,你的脚掌才向前移动,下达口令「落」,你的脚掌才往下落下来。
再来「触」,你的脚掌才触地,触地之后,你本来的重心是放在左脚,现在重心要转移到右脚,你的身体才能够往前,在重心转移的过程,你的右脚脚掌触地之后,重量会慢慢的增加,请你去感受脚掌触地,以及重量增加的过程,包括你腿部的一些变化。腿部、脚部从承受五公斤、十公斤,到廿、卅、五十公斤的重量,看它有什么样的变化?这已经是「身念住」跟「受念住…
《四念处修行要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