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念處修行要領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人中、上嘴唇的地方,或是鼻腔附近,因爲這是你的氣息必須進出的要道、關卡。

  把覺察力放在這重要的關卡,一方面你容易攝心,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你見法。所以第一個階段,當你坐下來的時候,你就仔細清楚的覺察現在呼吸的進出,第一個階段的呼吸是比較粗糙、比較粗,稱爲長呼吸。當慢慢打坐一段時間之後,你的心會漸漸甯靜下來,身心也漸漸的安祥下來,你的呼吸就會漸漸進入比較微細,微細,慢慢也會拉長,所以微細階段的呼吸,就是所講的第二階段--短呼吸的階段。

  有的人把呼吸的長短,變成刻意在那裏拉長,或是刻意急促的呼吸,除非你在昏沈而須要予以對治,你才造作的有意拉長或縮短,不然要讓它放松,回複到自然的呼吸。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,你才能夠維持長久;如果你的呼吸有用力、有造作,很快就會覺得呼吸困難或是胸悶,所以覺察呼吸的很重要觀念,就是觀察自然的呼吸,我們只是一個客觀的覺察者,就只是保持清醒明覺。

  吸氣…嗯!我知道現在氣息正在吸進來;呼氣…喔!清楚知道我正在呼氣;長呼吸,清楚的知道我現在正在長呼吸;呼吸很微細,我也清楚的知道現在呼吸很微細;當吸與呼之間,如果有停止,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現在處在停的階段。把覺察力放在第一、二階段的時候,你的心很快慢慢會收攝、甯靜下來,如果加上你能夠懂得放松的要領,你的身心很快就會輕安起來。所以第一、二個階段,須要大家多花點時間去練習,但一般初學者很容易産生用力或是緊張,就好像小孩子在練習騎腳踏車,總是抓得很緊,或是大人在學開車,總是把方向盤抓得很緊。

  當要觀察出入息的時候,通常一開始都會繃得比較緊,但也唯有你去做了之後,才知道什麼叫做放松?什麼叫做緊?一定要去練習,不要怕失敗、不要怕挫折,沒有經曆過錯誤,不知道什麼叫做正確。

  觀察出入息的時候,覺察力第一個所要放的重點,就是在鼻頭,如果你沒有懂得放松的要領,就會繃的比較緊,而且在練習一段期間之後,你的氣血甚至會往上沖。因爲你的覺察力在上面、又緊的時候,氣血會往上沖,所以有的人會修的火氣大,造成滿臉的青春痘或是滿臉通紅,這都是因爲用力加上聚集在一點,所産生的一些副作用,所以我們自己要調整。

  其次,覺察的著眼點,除了鼻頭、人中附近之外,自己可以看情況移到腹部丹田,如果你覺得在鼻頭覺察一段期間之後,已經能夠清楚覺察到了,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們的丹田腹部,它會隨著我們的吸氣而膨脹,隨著我們的呼氣而收縮。丹田的覺察反而更容易,因爲它的起伏幅度會比較大,曾經有不少學員質疑,腹部丹田的縮收,還是不容易覺察到,爲什麼會不容易覺察到呢?因爲你沒有放松、繃的很緊,只要你一放松,腹部一定會隨著你的呼吸而起伏。

  如果練習了一段期間,你還覺察不到腹部的起伏,要記得提醒自己放松、放松,覺察不到是因爲你的緊、你的僵化,讓腹部自然的起伏被壓抑下來,只要你一放松,它就會自然起伏。看看小孩子或是嬰兒,他們腹部的起伏都很明顯,因爲他們的身心很柔軟。所以,你可以把覺察力放在鼻頭,也可以把覺察力放在丹田腹部,這兩個點可以隨著你的情況而調整、更換,覺察力可以放在上面或下面,兩個步驟視情況在調整,你也比較不會把氣血凝聚在一個地方,而産生一些副作用,這是可以有調整的作用的。

  注意一點,隨時要提醒自己:呼吸要放輕松、放松,因爲很容易在無意中又會繃緊。再來,當打坐一段期間之後,可能會覺得怎麼又胸悶呢?如果你有呼吸胸悶這種現象,兩個主要的原因有:第一、當坐姿有彎腰駝背、不正確的時候,我們胸部有受到壓迫,也會産生胸悶。第二、因爲太用力,要觀察出入息是很輕松、很簡單的一件事,但是你因爲不熟悉,而變成不是一個客觀的覺察者,很快就會加入主導、主宰,當你有主導、主宰的時候,它就會産生用力,進而幹擾到呼吸的正常進出,沒多久就會覺得不順暢而産生胸悶。所以,如果你有這種現象,請自己檢查一下,是不是有這兩種情況?自己就要調整、檢查。

  再來,你在打坐而身心漸漸甯靜下來之後,沒多久可能會容易陷入昏沈,這時候可以用兩種方法來配合:第一、如果覺得呼吸不容易覺察到或是容易陷入昏沈的時候,你可以深呼吸幾次,深呼吸幾分鍾、幾分鍾,當下深呼吸就又是變成長呼吸,清楚觀察我現在深深的吸氣,兒身體胸部的變化情況,你也清楚覺察到。深深的呼氣,你也清楚觀察呼氣的情況,以及胸、腹部的變化,這是深呼吸,這也可以驅除掉你的昏沈。

  就算你沒有昏沈,但是當它漸漸的微細,你的心也很容易跑掉或是覺察不到,甚或是忽略了,沒多久又變成在那裏只是枯坐、空坐,這時候請你配合四個字--「生、滅、變、異」的要領來修行,這四個字含意很深,除了能夠幫助我們攝心之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,就是能夠幫助你很快的見法。

  「生、滅、變、異」怎麼樣跟呼吸配合呢?當在吸氣的時候,就在自己內心配合默念一個「生」;當呼氣的時候,就配合默念「滅」,因爲呼氣就像一個現象生起來,然後消滅,所以我們配合這個「滅」字。再來,當吸氣的時候,又配合變化的「變」,默念「變」字;在呼氣的時候默念異常的「異」,所以在一吸一呼、一吸一呼,兩次的呼吸之間,你就默念這四個字--生、滅、變、異。

  記得!是現象發生之後,觀察到這樣的現象,你才默念那個字,而不是用你所理解的那個字去引導呼吸,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導呼吸,不是用覺察力去引導、去影響它。看到現象我們才默念,先默念這四個字除了能夠幫助攝心之外,也是要幫助大家見法。就像小孩子先背唐詩叁百首,最初朗朗上口的在背、在背: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…,直到他們很會背,但還不了解真正的意思。但是當慢慢他長大,就可以很快體悟到:哦!原來那一句話是什麼意思!

  所以,「生、滅、變、異」這四個字,只要你身心甯靜下來,又有聞思的基礎,你很快就可以體悟什麼叫做「無常」法印?什麼叫做「無我」的法印?在這個簡便的方法裏面,已經隱藏著協助大家見法的要領,不要小看這些步驟。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法門招數,例如持一些咒語或是念一些佛號、符號,或是一些奇怪的修行法門,認爲才算啊!認爲剛剛以上所講的好像很單純,沒什麼特殊、沒什麼稀奇。

  宇宙最奧妙的真理實相,都很平凡、平實、平淡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,真正最奧妙的,它是用最平凡、平淡的展現出來。真正最好的法門是很簡單、很單純、很樸實無華,不會嘩衆取寵,不必耍花俏、不必耍花招。跟大家講的都是幹淨利落的修法,不用花什麼錢,又很快速、很有效果。

  出入息修行的第叁和第四個階段,要等實際去做練習之後,才能夠進一步跟大家分享,所以後面的階段,下一次會再跟大家分享。

  *經行的要領:

  「經行」就是走路,不要以爲走路,就覺得我已經會走路啦!怎麼還須要練習呢?誰不會走路?!這太簡單啦!就是因爲你認爲太簡單,所以忽略了。是因爲你忽略了,因此你還處在「無明行」的世界,能不能把我們無明的沖動轉爲「明行」、「明行足」?不要以爲很容易就能夠成爲「明行足」,這是佛陀十個法號之一,也是解脫者、覺醒者的特征、特色。所以,不要小看「經行」,經行是有次第、有步驟的,不要以爲這很簡便、我都會,這樣很容易被自我意識所欺騙,被自己欺騙都不知道。大家要歸零,從不會、從現在才開始學習,這樣最快、最安全,不要以爲自己已經會了。

  經行,掌握幾個要領步驟:第一、把你的腳步放慢一點,我們本來的腳步都很沖動、很快,而且又急、又粗重,你都沒有覺察到,這樣你的覺性沒辦法開發出來,要學習佛陀那一種「明行足」。看佛陀或那些解脫者在走路,覺得他們如行雲流水在走,好像沒什麼,但是你必須要開發,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「明行」?

  講個比喻:如果有位打太極拳的高手,他比一招、劃一招,把整套的十八式、廿四式,或是六十四式的這樣打一遍給你看,這樣行雲流水的打過,你覺得:哇!很好看、很不錯!當他打一遍過了之後,問你:你會了嗎?還不會?好!再打一遍給你看,然後你說:我看第二遍,嗯!我會了啦!或是你跟著他依樣畫葫蘆,再比幾次、再學幾次,這樣你就能夠把太極拳學起來嗎?不要說全部十八式或是二十四式從頭打,現在只要一招,從頭這樣表演一次,然後你也依樣畫葫蘆,以爲這樣我已經學會了,但是有那麼容易嗎?

  如果沒有經過分解動作,沒有經過一個動作、一個步驟去學習,表面上好像會依樣畫葫蘆,會一樣在那裏比劃,但是其中的精髓、核心,就是展現不出來,也許似乎會比個架勢,但是你有沒有力道?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!包括你要開車或是要學習其它的運動,都是要從分解動作開始。

  所以,現在要把「無明行」轉變爲「明行足」,請大家從分解動作開始,這是最快的。怎麼分解動作呢?當你在走路的時候,現在慢下來,在經行的時段盡量慢下來。首先,要先站立好,之後就默念,先有口令再有動作。第一、「提」,下達「提、移、落、觸」口令,你的腳步才跟著動作,當下達「提」的時候,你的右腳才提起來,提起來還不要馬上往前沖動。提起來,當你下達「移」的時候,你的腳掌才向前移動,下達口令「落」,你的腳掌才往下落下來。

  再來「觸」,你的腳掌才觸地,觸地之後,你本來的重心是放在左腳,現在重心要轉移到右腳,你的身體才能夠往前,在重心轉移的過程,你的右腳腳掌觸地之後,重量會慢慢的增加,請你去感受腳掌觸地,以及重量增加的過程,包括你腿部的一些變化。腿部、腳部從承受五公斤、十公斤,到廿、卅、五十公斤的重量,看它有什麼樣的變化?這已經是「身念住」跟「受念住…

《四念處修行要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