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念處修行要領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的開發。

  再來,當把重心轉移到右腳之後,然後你再下達口令:「提」!左腳跟才提起來;「移」!左腳再往前移;「落」!腳掌再往下落;「觸」!腳掌再觸在地上。當觸地上之後,同樣的,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漸增加,你左腳整個重心轉變的過程,你的雙腿有什麼樣的變化,這些都要去感受到。當重心移到左腳之後,再提、移、落、觸,右腳同樣的再按照這個方法繼續練習…。

  練習這些是讓我們的覺察力,清醒明覺、活在當下,而且它會開發出你的覺性,讓你逐漸地覺醒過來。爲什麼我們要先下達口令才有動入作呢

  因爲平常我們身體的各種動作,都是有先下達口令,後面才有跟隨動作,就好像計算機要先下達指令,才會隨著你下達的指令而工作、而動作,我們的身體、身心,都是意念在前引導,都是先有起心動念才會有動作,但是因爲平常連結得太緊密、沖動的太快,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導、起心動念。

  通常你都是不斷的在沖動、沖動而已,你要把這個沖動慢下來!因爲你一開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導,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動作、分解動作。當這個階段熟悉之後,下一個步驟再協助大家深入,如實去觀察到意念在前引導。但是對于第一個步驟,你不可以馬虎,一定要腳踏實地、實實在在的練習,我們現在只是把本來就存在的現象擴大,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較清楚。

  本來就是意念在前引導身體,我們只是把它強化或是放大,讓大家清楚看到,一方面幫助大家攝心,一方面幫助大家去看到實相,當你現在認真去練習、去做到之後,再來就能夠協助大家進一步去開發更深層的「明行足」。所以,告訴大家的這些方法,都是很簡便、很實在、很實用,是無價之寶,都已經跟大家分享,希望大家好好的練習、認真的去做。當再過幾天逐漸深入的時候,你就能夠體會到修行深層的骨髓,以及甘味,到時候你要開發出「明心」就容易了。

  *「安那般那念」的第叁、四階段:

  當你進入到第叁、第四階段之後,會慢慢進入禅定的世界。禅定是後面的第五到第八階段所敘述的,是屬于禅定的世界。

  「安那般那念」的第叁階段:(叁)『覺知全身我出息』及『覺知全身我入息』彼如是學。(四)『安息身行我出息』及『安息身行我入息』彼如是學。這個「學」,一方面除了學習之外,你還要有覺知,最主要是你能夠清醒明覺,「學」是包含有覺知、覺察。第叁個階段是來到『覺知全身我出息』,就是在吸氣的時候,能夠清清楚楚的覺察到吸氣跟全身是有密切關系的,怎麼去體會呢?當吸氣的時候,要去覺察到身體有什麼樣的變化?身體有沒有稍微的膨脹?

  第二個階段是觀察丹田,當在吸氣的時候,丹田會隨著你的吸氣而浮起來,在呼氣的時候,丹田會隨著我們的呼氣而凹下去。現在要把覺察的範圍再擴大到全身,在吸氣的時候,我們的身體有沒有隨著吸氣而稍微膨脹一點?在呼氣的時候,我們的身體有沒有隨著呼氣而稍微收縮一點?身體有沒有像汽球這樣,吹氣的時候它膨脹一點,消氣的時候它稍微收縮一點,要去清楚覺察到全身的變化,你的呼吸跟全身有沒有連帶關系?要如實客觀的去覺察,也就是把我們的覺察力從原來鼻頭、人中這一點,慢慢地擴大到丹田,把覺察的範圍慢慢地擴大,然後就像覺察丹田一般的覺察全身的變化。

  如果以呼吸的四個階段來講,就是點、線、面、空間。從點,鼻頭這個點來到丹田這個線,然後再慢慢擴大全身這個面,你一定要逐步把你的覺察範圍,一開始是要先縮小到一點,然後慢慢地,再以這樣清醒明覺的質量,再把覺察的範圍慢慢擴大、擴大,然後再慢慢地擴大到全身,這是一個滿重要的階段,當這個階段做好了,你才能夠進入到後面第四個階段--溶入虛空。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做到,或是你的覺察、你的修行、觀出入息,幾年來都還只是守住一點,你的覺知範圍沒辦法擴大,沒辦法來到溶入空。

  修行、覺察範圍一樣是有次第、有步驟,從點、線、面、空逐次的擴大,現在協助大家的是來到點、線、面,面的階段。把我們的覺察力,從原來鼻頭、人中這一點擴大到丹田,現在再把它放大到全身,當全身都很放松的話,就會慢慢體會到那股波動、脈動,我們的呼吸,會影響到我們全身、我們的脈動,一樣你可以清楚的覺察到,這必須要你的身心甯靜下來,就可以清楚覺察到我們的呼吸跟身體的密切關系。

  再來,進一步去體會、去覺察到,我們的心律、心跳、脈動跟全身的密切關系,全身不但有隨著呼吸的韻律在收縮膨脹,也隨著我們的脈動在起伏、起伏、波動,慢慢地你會看到,我們的身體就像個海洋,我們看大海、海浪一直在波動、波動、波動,在流動、流動,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小海洋,它也是在波動、在脈動、在流動,而我們這個身體的小海洋不是單獨的存在,它是跟整個法界完全密不可分,跟整個大自然完全密不可分,就像海裏面的魚牠能夠活著,不是魚單獨能夠存在,牠是跟整個大海有完全密不可分,大家慢慢去體會。

  這已經逐漸地協助大家把身心甯靜下來,然後慢慢要去見法,這引導方式都是協助大家,當身心甯靜之後,進一步就是要來止觀雙運,去開悟、去見法。如果你的打坐基礎跟甯靜度不夠的時候,第叁階段『覺知全身出息』,你一樣可以用隨息的方式,吸氣的時候從我們的鼻頭開始,然後你就想象它從鼻頭進來、進去,到經過胸部、腹部到丹田,就一個管道。呼氣的時候,空氣從丹田、腹部、胸部到鼻腔出來,就像一個呼吸的全程,這也是第叁階段的另外一個含意,全身的意思,也就是呼吸的全程,這樣也可以讓你的覺察力更加穩定在你身體上面。

  吸氣,你的覺察力隨著吸氣進來到丹田;呼氣的時候,覺察力從丹田、腹部、胸部到鼻腔,這樣你會更加能夠攝心。當你能夠這樣攝心的時候,就把全身放松,把你的覺察放在全身,這時候慢慢地穩定下來之後,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『安息身行』,這時候你的身心會很柔軟,身體會很穩定,而且慢慢地法喜、喜悅就會出來。第五個階段的喜覺支就會慢慢地出來,這都是有關鍵、有訣竅、有步驟。

  出入息法的第一階段是長呼吸的練習,第二階段是短呼吸,也就是微細呼吸的熟練,第叁個階段是來到學一切身息入,也就是覺知呼吸跟我們全身的關系,大家要逐次的去練習,從點、線、面、空慢慢的擴大,前面最重要的是點、線、面要好好的熟練,至于第叁個階段,怎麼樣從點、線,也就是從鼻頭、人中移到丹田,然後再擴大到全身,把我們的覺察力放開、放大而已。

  你覺察的範圍,從原來一個小點再擴大、擴大,如果你沒有一個根據地,你的覺知會很散漫、很散亂,你從一個點開始,逐漸的擴大,它有一個中心點,從這個中心點再擴大,這樣你會很穩定,不會散亂掉,就好像在大海之中,航空母艦是那些飛機的著力點、休息點,有這樣一個航空母艦的一個根據地,它就可以飛翔,如果你有這個點可以讓你的心安住,你的心就能夠可小、可大、可進、可退。

  所以凝聚力、覺察力要集中從一個點開始,然後慢慢再擴大、擴大,現階段擴大到全身。從丹田到全身,有一個訣竅就是可以把全身當作是丹田,當作是小腹、腹部,腹部,它起伏比較明顯,全身收縮膨脹比較微細,但只要你心甯靜下來,就可以覺察到。當你能夠掌握到放松的要領之後,你很快就可以進入到第四個階段,就是你的「身行」會止息下來,身行的沖動都會止息下來。當止息下來的時候,就是漸漸的進入初禅,也就是第五階段喜覺支就會呈現了。

  *初禅五支、禅定:(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197頁)

  如何入禅定?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197頁中間幾行,很多人在打坐、在修行,但是不容易入禅定,一方面因爲觀念不正確,或是方法不正確,導致打坐好幾年、修行好幾年,但還是沒辦法入禅定,或是有的人一打坐,雖然能夠入定,但是他內心渴求的就是禅相、異相,這些是不正確的,也是因爲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所導致。《阿含經》裏面,佛陀對禅定有相當具體的界定,告訴我們初禅是怎麼樣的情況?二禅、叁禅、四禅是怎麼樣的情況?只要你熟練了初禅,懂得進入初禅的要領,然後你又熟練了初禅,則後面的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你就知道怎麼樣進入了。

  當你能夠進入四禅,則你也知道五定到八定怎麼樣進入了。關鍵是在于你怎麼樣能夠進入初禅?進入初禅必需具備五個條件,以現代的翻譯是: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,以前早期《阿含經》的翻譯,都是翻譯爲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。如果你能夠具足這五個禅支,這樣就可以稱爲進入初禅,經文裏面講的很簡短,如果你光看經文而沒有實修實證,你還是看不懂禅定到底講的是什麼?怎麼樣入禅定?你還是看不懂。

  「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,比丘者,離生喜樂,,漬身潤澤,,普遍充滿于此身中…」。「離生喜樂」;「定生喜樂」、「無喜生樂」、「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…」,這裏所描述的就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境界,但講的很簡短。

  *修習禅定:

  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廿七章--「修習禅定」,在《雜阿含》,佛光版是叁百四十六經,大正版是叁百四十七經。

  佛陀對初禅到四禅的界定是怎麼樣?

  「離欲、惡、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具足初禅。」

  初禅的界定就是這麼的簡單。

  「離有覺有觀,內淨一心,無覺無觀,定生喜樂,具足第二禅。

  離喜,舍心住,正念正智,身心受樂,聖說及舍,具足第叁禅。

  離苦息樂,憂喜先斷,不苦不樂,舍,淨念一心,具足第四禅。」

  這是初禅到四禅的敘述,經文是非常的簡短,因爲太簡潔扼要,所以很多人看不懂,要深入禅定真的不容易。你只要懂得初禅五支,怎麼樣進入初禅,後面的二、叁、四禅就能夠清楚了解。《阿含經》講的初禅五支就是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以現在的翻…

《四念處修行要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