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念處修行要領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譯,覺觀翻譯成爲「尋伺」,有尋、有伺、喜、樂、一心。當你具足這五個條件,稱爲初禅。二禅,是前面的覺、觀停止了,無覺無觀,所以意思就是剩下後面叁個禅支,喜、樂、一心,這叫做二禅。叁禅呢?把喜覺支也舍下,剩下樂跟一心,就是來到叁禅的境界。四禅呢?再把樂的禅支再舍下,剩下一心、舍念清淨,就是來到四禅的境界。

  簡單的跟大家講初禅到四禅的重要區別,這是相當重要的說明。初禅五支怎麼樣去修?怎麼樣去做?「離欲、惡、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,具足初禅」,佛教常講叁界,一般衆生在滾滾紅塵裏面,稱爲欲界;你離開欲界之後,專心用功、禅修,然後能夠進入初禅,這叫做進入色界;進入色界,你能夠經曆初禅到四禅,然後進入五定到八定,就是進入無色界。在禅修過程,你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是在欲界打滾?還是已經來到色界?還是已經可以進入到無色界?

  如果你沒有禅修的基礎,這些都會只是變成一種名相而已,「離欲、惡、不善法」是非常重要的條件,你要離開欲界才能夠進入色界,進入色界就是進入初禅到四禅的境界,你要得到禅定、要能夠進入初禅,先決的條件是你要能夠離開欲界,所以第一個條件就是離欲,就是離開欲界。離開內心種種的欲求,包括對名、利的欲求,對很多事情的放不下,如果你放不下、離不開的話,你就沒辦法進入初禅,如果你能夠離開滾滾紅塵的種種吸引,不在那裏打滾、追逐名利,就是離開欲界。

  離開種種惡法、離開種種惡念,如果你帶著對某個人懷有瞋恨之心,你的內心有惡念,就一定不可能入禅定,因爲你還在跟欲界的衆生糾纏、打滾,如果你的瞋心還在,有惡念、有惡心、有陷害別人之心,有嫉妒之心、有瞋恨之心,你就沒有辦法進入禅定的。所以惡念、惡行那些要放下,這就是離欲、惡、不善,那些不善的行爲、不善的念頭都要放下,因爲欲、惡、不善是屬于欲界的是非、善惡、好壞,種種拉拉扯扯、名利的追逐,這些如果你離不開、放不下,心就定不下來,就會很煩躁,你身在禅堂,心呢?卻是在滾滾紅紅塵裏打滾,心靜不下來,離不開欲界就沒辦法進入禅定。

  現在大家聽聞了「解脫道」,也有心要追求「解脫道」出離苦海,所以大家「離欲、惡、不善法」。有方法、有次第、有步驟,透過出入息法的觀察,讓大家有覺有觀,這個有覺有觀一定要透過「有爲法」才有辦法,如果你沒有正確的理解,你的覺、你的觀會是偏差的,而且那個「觀」會是自我意願的投射、自我意思的投射,那不是如實觀。你要保持清醒明覺,如果你還在很昏沈的話,一樣沒辦法入禅定,所以覺性要開發出來,有覺、有觀,這個「觀」的內容是要建立在聞思的基礎,以及建立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,所以「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」。

  因爲你這時候一心一意的用功,「有覺有觀」就是一心一意的循著某個方法深入用功,當你身心漸漸甯靜下來,也離開欲界的牽絆了,沒多久,漸漸地你就會産生法喜、喜悅,這時候,「禅悅爲食」的那一種喜樂,就會産生出來。喜覺支、樂覺支就會自然的産生出來,這時候就可以稱爲你具足了初禅,因爲你一心一意的在用功,就具足了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所以當你能夠來到初禅境界的時候,你的內心不會有任何的煩躁、不會浮動不安,身心是很穩定而且很喜悅的,那一種喜悅不是幾十萬-幾百萬所能夠買來的,內心的安祥是由心靈裏面自然的流露出來,整個法界,就像在幫你按摩、慶祝,這時候你才會體會到放下世間欲界的抓取,竟然所得到的卻是整個法界的慶祝,所以那一種喜禅支、樂禅支會自然的泉湧出來。你要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,才能夠得到無限,這好像是矛盾的,但事實上就是這樣,當你能夠離開欲界的執取,才能夠得到色界禅定的快樂、安祥。

  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,「尋」就是尋找,爲什麼要經過尋、伺的階段呢?因爲一般人平常在欲界裏打滾,你的心有很多、很多的牽挂,想過去、想未來、想別人很多的對不起自己,內心很多的不平、很多的埋怨,很多的牢騷、很多的怨歎,這樣一個凹凹凸凸不平的心,怎麼能夠甯靜下來呢?如果沒有方法,你這顆心是靜不下來的,爲了讓這一顆心能夠甯靜下來,就像幼兒園的小孩子,爲了讓他能夠來到學院裏面上課,幼兒園的老師就要設計很多的玩具,設計很多的方便法來讓幼兒園的小孩子,能夠喜歡到學校裏面來讀書。小孩子是這樣,國小學生、大學生還是一樣,包括大人也是一樣,都要有很多的玩具、很多的方便法引導你逐漸的深入。

  修行也是一樣,要修行、把這顆心定下來,談何容易啊!本來是可以不用方法,但是不用方法、無爲法、沒有方法,你的心就是靜不下來!所以不得已!那些智慧者、解脫者就大慈大悲,告訴衆生怎麼讓這顆心能夠定下來。爲了能夠讓這顆心能夠定下來,佛陀針對不同的衆生,講解很多不同的方法,稱爲八萬四千法門,包括現在時下普遍流行的念佛、持咒、禮佛、拜忏…,都是八萬四千法門的其中之一,目的都只是爲了讓大家把這一顆心安定下來!

  這顆心就像心猿意馬,如果沒有透過某個方法讓心定下來,它就是一直東飄西飄、東奔西跑、靜不下來。要知道種種方法都是方便法,種種方法都是對治的藥物!因爲我們的心靜不下來,從某個程度來講,就是心有病變、有病態了,你的心有病,要讓這個心能夠甯靜下來,就是要透過一些方法來對治,透過一些藥物來治療啊!

  我們所選用的方法,負作用最少,所花的錢最少,最經濟、最簡便,就能夠把我們這個心安定下來,不是最好嗎?但是你要能夠來到單純的方法,能夠安住在單純的方法,不容易喔!因爲衆生很喜歡奇奇怪怪五花八門的法門,愈能夠迷惑衆生的,衆生愈覺得神秘、奇怪的,衆生愈好奇,也唯有你學過、經曆過很多的法門,然後你還覺得不能夠讓你的心安定下來,你還是在尋尋覓覓、尋尋覓覓,到後來你才會安止在一個很單純、很簡單的方法上面。在這個尋覓的過程,不只幾年,有時候要幾十年,甚至要幾百世。

  所以,第一個階段的「尋」,就是代表你在尋尋覓覓的過程,在尋覓一個能夠讓你的心安定下來的法門,在尋覓一個能夠讓你的心病治療好的良藥。「尋」就是不斷在尋找、尋找、尋覓,這是對「尋」方面的廣泛解釋,現在大家能夠有因緣、有機緣進入到「解脫道」,然後用「出入息法」逐漸的深入,這表示大家已經經曆過相當多人間的尋尋覓覓了,覺得這個方法很單純、很有效、相當好,你願意安住在這個方法上面。經過尋找、比較之後,覺得這個方法很有效、相當好,能夠很快讓心安定下來。因此,第二個階段你就會安心、安定在這個方法上面,把心定下來,叫做「伺」。

  就像一艘航空母艦、一艘大船在海中航行,有時候遇到大風大浪需要停止下來,要找一個可以讓它穩定、可靠的樁,讓它系下來、安定下來。不斷的尋找、尋找,也許這裏有一棵樹,然後把船系縛在岸邊的樹上,但是沒多久,這個船一晃動,那一棵樹就連根被拔掉了,就是因爲這個方法沒辦法讓這艘船穩定下來,那個方法、法門,沒辦法真正讓你的心安定下來,所以你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不是很理想,然後又會再繼續尋找、尋覓。

  現在尋尋覓覓來到「出入息法」,很單純的出入息法門,然後把心定下來。當你的心定下來之後,再來是換比較狹小範圍的尋覓,最初是協助大家在鼻頭、人中,這裏就像固定的一個樁,這個樁讓你把心能夠系在上面,但是你這一匹心猿意馬、你這個心是飄動不安,沒多久又會跑走,你有有耐心的把它拉回來,系縛在這個樁上面。沒多久,它又會跑走,只要你有實際禅修,就會知道,告訴你一個法門之後,做一做沒多久、觀呼吸幾下,沒多久,又打妄想去了、又昏沈了。

  所以,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不容易降服下來,在這個尋尋覓覓跟安定下來的過程,是這樣不斷的拉扯、拉扯,拉回來沒多久又跑走。跑走,在這個階段,很多人會修行的很挫折,很多人也會修行的很火大,因爲他會發現:奇怪!爲什麼到禅堂打坐,經過了兩天,心怎麼還是這麼的浮躁呢?妄想怎麼還這麼多呢?妄念還這麼多,內心還這麼的不穩,他有時候就會起煩惱,有時候甚至會打退堂鼓,這都是很正常的過程。

  各位的心路曆程我都走過,內心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我都走過,所以我可以了解你們內心的情況,但是在這時候請大家用愛心、耐心,來包容這個調皮的小孩,那一匹心猿意馬就像個調皮的小孩,因爲它以前放蕩慣了,現在要讓它安定下來不容易,要給它有個適應期,給它有個過渡期間,如果一下子讓它有太大的壓力,它的反彈會很大。

  這一匹飄動不安的心猿意馬,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,需要你用愛心來包容它,需要你用耐心來引導它,所以這時候跑掉了,沒關系!,覺察到就再把它拉回來,不要責備,因爲那些責備對它來講,會有更大的挫折,就像一個浪人、流浪漢,浪子回頭金不換,在這浪子回頭的過程中,一些舊有的習氣、習性還會偶而發作出來,你要包容它。包容它,它會有慚愧心,它會改進的。如果在它回頭的過程,當它有稍微犯錯,你一嚴厲責備它,它又會很挫折,甚至又會逃走。

  在降服這一匹心猿意馬的拉扯過程,我知道是很辛苦,我知道會很心浮氣躁、不安,很多的煩躁都會産生,但如果你沒有經曆過這個過程,後面的禅定、喜悅不會産生出來的。你就算再修個十年、二十年,還是一樣,只是用一些方便法門,然後不斷地在那裏吃麻醉劑、吃止痛藥這樣而已,吃一些安慰劑啊!就像一個人要戒毒或是戒煙,在那個階段是會很苦的、會有不安的,但只要我們耐心的協助他成長、包容他,他一定會改頭換面。

  請你用無量的包容、無量的空間,容許這個調皮的小孩讓他慢慢的習慣下來,慢慢的安定下來,這個禅堂夠容納你的心的紛飛啦!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你,所以希望你也能夠有足夠的空間,讓你這一匹心猿意馬慢慢的能夠穩定下來,不要責備它、不要挫折,給自己鼓勵啊!今天你能夠有因緣來參加禅修,這已經是相當不容易,在很挫折的時候,給自己多鼓勵,當你能夠慢慢的讓自己有無限的空間,包容自己的那些妄念或是煩躁。

  當你能夠用愛心去消溶的時候,尋、伺的這個階段,就會慢慢的穩定下來,當尋、伺穩定之後,因爲你懂得放松要領,在這尋、伺拉扯的過程是很辛苦,但是你有愛心之後,它心會定下來,之後再配合一個很重要關鍵要領,就是你要懂得放松、還有用愛心,來鼓勵自己、關懷自己。懂得放松又有愛心的情況之下,這個小孩子很快就會成長,這時候「喜覺支」能不能産生出來?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記得!就是要放松,用慈悲心、用愛心來協助它,這個心定下之後,只要你能夠放松,「喜覺支」就會産生。

  當「喜覺支」産生之後,「樂覺支」就會跟隨而來,而「喜覺支」跟「樂覺支」的最大區別,在于「喜覺支」的頻率比較高、比較大,「樂覺支」的頻率比較小,但是它比較緩慢而持續性比較長,就如同現在我敲這個磬的聲音讓大家體會,什麼叫做喜覺支、樂覺支?一開始敲下去的聲音比較大,一開始的前面幾秒鍾是代表「喜覺支」的過程,慢慢的余音繞梁,就是一個「樂覺支」的情況。

  現在請大家去體會「喜覺支」跟「樂覺支」不一樣的地方,到現在還有余音繞梁,一開始敲下去,當你「喜覺支」一産生的時候,禅悅一産生的那一種法喜、那一種喜悅,它是會湧現出來,就像剛敲下去的頻率振動比較大、比較強,但是後面的一種持續,它會持續下來,到現在我這裏還可以聽到余音,這就是「喜覺支」跟「樂覺支」不同的地方。

  如果「喜覺支」跟「樂覺支」兩個相比,喜是比較粗,當你禅定到一種情況之後,你自然會慢慢的甯靜下來,會慢慢的放松、放下,你一心一意鎖定在一個方法上用功,有尋、有伺,然後慢慢的「喜覺支」又産生、「樂覺支」又産生,一心一意的在那裏用功,你就浸泡在法喜、喜悅裏面,這時候就是在具足初禅的世界。

  如果大家對初禅能夠了解清楚,初禅五支怎麼樣進入,然後每個禅支都清楚了解之後,再來後面的二禅、叁禅、四禅就容易了。因爲禅定是這樣,初禅的五支是由粗到比較微細、比較細,然後漸漸微細,到後來是很微細,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,都希望安祥、甯靜、祥和,如果內心越安祥、越甯靜的時候,你不需要強烈的刺激,希望的是越來越柔和、越安祥的那種氣氛、情況,就好像以前你需要靠抽煙提振你的精神,但是當一段期間之後,你覺得煙味不好,我不需要靠抽煙就能夠很快樂。當你內心越充實、越安祥的時候,你不需要靠煙來刺激,就可以很安祥、很快樂,因爲你內心越甯靜啊!

  初禅的五支是由粗,也就是刺激量是比較大的,當你的內心漸漸甯靜之後,會自然的放下前面的那個尋、伺,也就是覺、觀你會自然的放下,因爲你已經習慣了,那一匹心猿意馬經過你拉回來、拉回來,跑掉、拉回來!一段期間之後,己經漸漸地習慣了、穩定下來了,它不會再跑掉了,你不用再費力氣去拉那些。所以,這時候尋、伺,也就是有覺、有觀,就可以自然的放下。

  當你穩定之後,覺得己經不需要在那裏拉扯、很穩定,而且「喜禅支」、「樂禅支」就出來了,這時候很自然地進入了二禅。你會覺得前面的尋、伺、前面的覺、觀,都是屬于比較粗糙的,所以放下這些,然後就進入了二禅。二禅的時候,是還有喜禅支、樂禅支、一心,當喜悅一段期間之後,會自然的、慢慢的穩定、祥和下來。再一段期間之後,喜禅支也會放下來,因爲已經不需要那麼強的興奮、刺激,安祥、柔和就好了。

  此時,就會進入了第叁禅,就是「樂覺支」跟「一心」。但是「樂覺支」還是有興奮度,還是有一種頻率存在。一段期間之後,「樂覺支」也會很自然的放下,就是內心很安祥─舍念、清淨、甯靜。

  這時候是進入到第四禅,內心很祥和,沒有什麼煩惱,沒有什麼苦,沒有什麼不安,身心很穩定、很柔軟,而這些希望大家逐次的去實踐、去修行,你可以經曆過的。

  

  

《四念處修行要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