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译,觉观翻译成为「寻伺」,有寻、有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。当你具足这五个条件,称为初禅。二禅,是前面的觉、观停止了,无觉无观,所以意思就是剩下后面三个禅支,喜、乐、一心,这叫做二禅。三禅呢?把喜觉支也舍下,剩下乐跟一心,就是来到三禅的境界。四禅呢?再把乐的禅支再舍下,剩下一心、舍念清净,就是来到四禅的境界。
简单的跟大家讲初禅到四禅的重要区别,这是相当重要的说明。初禅五支怎么样去修?怎么样去做?「离欲、恶、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具足初禅」,佛教常讲三界,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,称为欲界;你离开欲界之后,专心用功、禅修,然后能够进入初禅,这叫做进入色界;进入色界,你能够经历初禅到四禅,然后进入五定到八定,就是进入无色界。在禅修过程,你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是在欲界打滚?还是已经来到色界?还是已经可以进入到无色界?
如果你没有禅修的基础,这些都会只是变成一种名相而已,「离欲、恶、不善法」是非常重要的条件,你要离开欲界才能够进入色界,进入色界就是进入初禅到四禅的境界,你要得到禅定、要能够进入初禅,先决的条件是你要能够离开欲界,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离欲,就是离开欲界。离开内心种种的欲求,包括对名、利的欲求,对很多事情的放不下,如果你放不下、离不开的话,你就没办法进入初禅,如果你能够离开滚滚红尘的种种吸引,不在那里打滚、追逐名利,就是离开欲界。
离开种种恶法、离开种种恶念,如果你带着对某个人怀有瞋恨之心,你的内心有恶念,就一定不可能入禅定,因为你还在跟欲界的众生纠缠、打滚,如果你的瞋心还在,有恶念、有恶心、有陷害别人之心,有嫉妒之心、有瞋恨之心,你就没有办法进入禅定的。所以恶念、恶行那些要放下,这就是离欲、恶、不善,那些不善的行为、不善的念头都要放下,因为欲、恶、不善是属于欲界的是非、善恶、好坏,种种拉拉扯扯、名利的追逐,这些如果你离不开、放不下,心就定不下来,就会很烦躁,你身在禅堂,心呢?却是在滚滚红红尘里打滚,心静不下来,离不开欲界就没办法进入禅定。
现在大家听闻了「解脱道」,也有心要追求「解脱道」出离苦海,所以大家「离欲、恶、不善法」。有方法、有次第、有步骤,透过出入息法的观察,让大家有觉有观,这个有觉有观一定要透过「有为法」才有办法,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解,你的觉、你的观会是偏差的,而且那个「观」会是自我意愿的投射、自我意思的投射,那不是如实观。你要保持清醒明觉,如果你还在很昏沈的话,一样没办法入禅定,所以觉性要开发出来,有觉、有观,这个「观」的内容是要建立在闻思的基础,以及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,所以「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」。
因为你这时候一心一意的用功,「有觉有观」就是一心一意的循着某个方法深入用功,当你身心渐渐宁静下来,也离开欲界的牵绊了,没多久,渐渐地你就会产生法喜、喜悦,这时候,「禅悦为食」的那一种喜乐,就会产生出来。喜觉支、乐觉支就会自然的产生出来,这时候就可以称为你具足了初禅,因为你一心一意的在用功,就具足了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,所以当你能够来到初禅境界的时候,你的内心不会有任何的烦躁、不会浮动不安,身心是很稳定而且很喜悦的,那一种喜悦不是几十万-几百万所能够买来的,内心的安祥是由心灵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,整个法界,就像在帮你按摩、庆祝,这时候你才会体会到放下世间欲界的抓取,竟然所得到的却是整个法界的庆祝,所以那一种喜禅支、乐禅支会自然的泉涌出来。你要能够放下手中的抓取,才能够得到无限,这好像是矛盾的,但事实上就是这样,当你能够离开欲界的执取,才能够得到色界禅定的快乐、安祥。
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,「寻」就是寻找,为什么要经过寻、伺的阶段呢?因为一般人平常在欲界里打滚,你的心有很多、很多的牵挂,想过去、想未来、想别人很多的对不起自己,内心很多的不平、很多的埋怨,很多的牢骚、很多的怨叹,这样一个凹凹凸凸不平的心,怎么能够宁静下来呢?如果没有方法,你这颗心是静不下来的,为了让这一颗心能够宁静下来,就像幼儿园的小孩子,为了让他能够来到学院里面上课,幼儿园的老师就要设计很多的玩具,设计很多的方便法来让幼儿园的小孩子,能够喜欢到学校里面来读书。小孩子是这样,国小学生、大学生还是一样,包括大人也是一样,都要有很多的玩具、很多的方便法引导你逐渐的深入。
修行也是一样,要修行、把这颗心定下来,谈何容易啊!本来是可以不用方法,但是不用方法、无为法、没有方法,你的心就是静不下来!所以不得已!那些智慧者、解脱者就大慈大悲,告诉众生怎么让这颗心能够定下来。为了能够让这颗心能够定下来,佛陀针对不同的众生,讲解很多不同的方法,称为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现在时下普遍流行的念佛、持咒、礼佛、拜忏…,都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其中之一,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大家把这一颗心安定下来!
这颗心就像心猿意马,如果没有透过某个方法让心定下来,它就是一直东飘西飘、东奔西跑、静不下来。要知道种种方法都是方便法,种种方法都是对治的药物!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,从某个程度来讲,就是心有病变、有病态了,你的心有病,要让这个心能够宁静下来,就是要透过一些方法来对治,透过一些药物来治疗啊!
我们所选用的方法,负作用最少,所花的钱最少,最经济、最简便,就能够把我们这个心安定下来,不是最好吗?但是你要能够来到单纯的方法,能够安住在单纯的方法,不容易喔!因为众生很喜欢奇奇怪怪五花八门的法门,愈能够迷惑众生的,众生愈觉得神秘、奇怪的,众生愈好奇,也唯有你学过、经历过很多的法门,然后你还觉得不能够让你的心安定下来,你还是在寻寻觅觅、寻寻觅觅,到后来你才会安止在一个很单纯、很简单的方法上面。在这个寻觅的过程,不只几年,有时候要几十年,甚至要几百世。
所以,第一个阶段的「寻」,就是代表你在寻寻觅觅的过程,在寻觅一个能够让你的心安定下来的法门,在寻觅一个能够让你的心病治疗好的良药。「寻」就是不断在寻找、寻找、寻觅,这是对「寻」方面的广泛解释,现在大家能够有因缘、有机缘进入到「解脱道」,然后用「出入息法」逐渐的深入,这表示大家已经经历过相当多人间的寻寻觅觅了,觉得这个方法很单纯、很有效、相当好,你愿意安住在这个方法上面。经过寻找、比较之后,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、相当好,能够很快让心安定下来。因此,第二个阶段你就会安心、安定在这个方法上面,把心定下来,叫做「伺」。
就像一艘航空母舰、一艘大船在海中航行,有时候遇到大风大浪需要停止下来,要找一个可以让它稳定、可靠的桩,让它系下来、安定下来。不断的寻找、寻找,也许这里有一棵树,然后把船系缚在岸边的树上,但是没多久,这个船一晃动,那一棵树就连根被拔掉了,就是因为这个方法没办法让这艘船稳定下来,那个方法、法门,没办法真正让你的心安定下来,所以你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很理想,然后又会再继续寻找、寻觅。
现在寻寻觅觅来到「出入息法」,很单纯的出入息法门,然后把心定下来。当你的心定下来之后,再来是换比较狭小范围的寻觅,最初是协助大家在鼻头、人中,这里就像固定的一个桩,这个桩让你把心能够系在上面,但是你这一匹心猿意马、你这个心是飘动不安,没多久又会跑走,你有有耐心的把它拉回来,系缚在这个桩上面。没多久,它又会跑走,只要你有实际禅修,就会知道,告诉你一个法门之后,做一做没多久、观呼吸几下,没多久,又打妄想去了、又昏沈了。
所以,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不容易降服下来,在这个寻寻觅觅跟安定下来的过程,是这样不断的拉扯、拉扯,拉回来没多久又跑走。跑走,在这个阶段,很多人会修行的很挫折,很多人也会修行的很火大,因为他会发现:奇怪!为什么到禅堂打坐,经过了两天,心怎么还是这么的浮躁呢?妄想怎么还这么多呢?妄念还这么多,内心还这么的不稳,他有时候就会起烦恼,有时候甚至会打退堂鼓,这都是很正常的过程。
各位的心路历程我都走过,内心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都走过,所以我可以了解你们内心的情况,但是在这时候请大家用爱心、耐心,来包容这个调皮的小孩,那一匹心猿意马就像个调皮的小孩,因为它以前放荡惯了,现在要让它安定下来不容易,要给它有个适应期,给它有个过渡期间,如果一下子让它有太大的压力,它的反弹会很大。
这一匹飘动不安的心猿意马,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,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,需要你用耐心来引导它,所以这时候跑掉了,没关系!,觉察到就再把它拉回来,不要责备,因为那些责备对它来讲,会有更大的挫折,就像一个浪人、流浪汉,浪子回头金不换,在这浪子回头的过程中,一些旧有的习气、习性还会偶而发作出来,你要包容它。包容它,它会有惭愧心,它会改进的。如果在它回头的过程,当它有稍微犯错,你一严厉责备它,它又会很挫折,甚至又会逃走。
在降服这一匹心猿意马的拉扯过程,我知道是很辛苦,我知道会很心浮气躁、不安,很多的烦躁都会产生,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,后面的禅定、喜悦不会产生出来的。你就算再修个十年、二十年,还是一样,只是用一些方便法门,然后不断地在那里吃麻醉剂、吃止痛药这样而已,吃一些安慰剂啊!就像一个人要戒毒或是戒烟,在那个阶段是会很苦的、会有不安的,但只要我们耐心的协助他成长、包容他,他一定会改头换面。
请你用无量的包容、无量的空间,容许这个调皮的小孩让他慢慢的习惯下来,慢慢的安定下来,这个禅堂够容纳你的心的纷飞啦!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你,所以希望你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,让你这一匹心猿意马慢慢的能够稳定下来,不要责备它、不要挫折,给自己鼓励啊!今天你能够有因缘来参加禅修,这已经是相当不容易,在很挫折的时候,给自己多鼓励,当你能够慢慢的让自己有无限的空间,包容自己的那些妄念或是烦躁。
当你能够用爱心去消溶的时候,寻、伺的这个阶段,就会慢慢的稳定下来,当寻、伺稳定之后,因为你懂得放松要领,在这寻、伺拉扯的过程是很辛苦,但是你有爱心之后,它心会定下来,之后再配合一个很重要关键要领,就是你要懂得放松、还有用爱心,来鼓励自己、关怀自己。懂得放松又有爱心的情况之下,这个小孩子很快就会成长,这时候「喜觉支」能不能产生出来?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,记得!就是要放松,用慈悲心、用爱心来协助它,这个心定下之后,只要你能够放松,「喜觉支」就会产生。
当「喜觉支」产生之后,「乐觉支」就会跟随而来,而「喜觉支」跟「乐觉支」的最大区别,在于「喜觉支」的频率比较高、比较大,「乐觉支」的频率比较小,但是它比较缓慢而持续性比较长,就如同现在我敲这个磬的声音让大家体会,什么叫做喜觉支、乐觉支?一开始敲下去的声音比较大,一开始的前面几秒钟是代表「喜觉支」的过程,慢慢的余音绕梁,就是一个「乐觉支」的情况。
现在请大家去体会「喜觉支」跟「乐觉支」不一样的地方,到现在还有余音绕梁,一开始敲下去,当你「喜觉支」一产生的时候,禅悦一产生的那一种法喜、那一种喜悦,它是会涌现出来,就像刚敲下去的频率振动比较大、比较强,但是后面的一种持续,它会持续下来,到现在我这里还可以听到余音,这就是「喜觉支」跟「乐觉支」不同的地方。
如果「喜觉支」跟「乐觉支」两个相比,喜是比较粗,当你禅定到一种情况之后,你自然会慢慢的宁静下来,会慢慢的放松、放下,你一心一意锁定在一个方法上用功,有寻、有伺,然后慢慢的「喜觉支」又产生、「乐觉支」又产生,一心一意的在那里用功,你就浸泡在法喜、喜悦里面,这时候就是在具足初禅的世界。
如果大家对初禅能够了解清楚,初禅五支怎么样进入,然后每个禅支都清楚了解之后,再来后面的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就容易了。因为禅定是这样,初禅的五支是由粗到比较微细、比较细,然后渐渐微细,到后来是很微细,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,都希望安祥、宁静、祥和,如果内心越安祥、越宁静的时候,你不需要强烈的刺激,希望的是越来越柔和、越安祥的那种气氛、情况,就好像以前你需要靠抽烟提振你的精神,但是当一段期间之后,你觉得烟味不好,我不需要靠抽烟就能够很快乐。当你内心越充实、越安祥的时候,你不需要靠烟来刺激,就可以很安祥、很快乐,因为你内心越宁静啊!
初禅的五支是由粗,也就是刺激量是比较大的,当你的内心渐渐宁静之后,会自然的放下前面的那个寻、伺,也就是觉、观你会自然的放下,因为你已经习惯了,那一匹心猿意马经过你拉回来、拉回来,跑掉、拉回来!一段期间之后,己经渐渐地习惯了、稳定下来了,它不会再跑掉了,你不用再费力气去拉那些。所以,这时候寻、伺,也就是有觉、有观,就可以自然的放下。
当你稳定之后,觉得己经不需要在那里拉扯、很稳定,而且「喜禅支」、「乐禅支」就出来了,这时候很自然地进入了二禅。你会觉得前面的寻、伺、前面的觉、观,都是属于比较粗糙的,所以放下这些,然后就进入了二禅。二禅的时候,是还有喜禅支、乐禅支、一心,当喜悦一段期间之后,会自然的、慢慢的稳定、祥和下来。再一段期间之后,喜禅支也会放下来,因为已经不需要那么强的兴奋、刺激,安祥、柔和就好了。
此时,就会进入了第三禅,就是「乐觉支」跟「一心」。但是「乐觉支」还是有兴奋度,还是有一种频率存在。一段期间之后,「乐觉支」也会很自然的放下,就是内心很安祥─舍念、清净、宁静。
这时候是进入到第四禅,内心很祥和,没有什么烦恼,没有什么苦,没有什么不安,身心很稳定、很柔软,而这些希望大家逐次的去实践、去修行,你可以经历过的。
《四念处修行要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