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念处修行要领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」的开发。

  再来,当把重心转移到右脚之后,然后你再下达口令:「提」!左脚跟才提起来;「移」!左脚再往前移;「落」!脚掌再往下落;「触」!脚掌再触在地上。当触地上之后,同样的,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渐增加,你左脚整个重心转变的过程,你的双腿有什么样的变化,这些都要去感受到。当重心移到左脚之后,再提、移、落、触,右脚同样的再按照这个方法继续练习…。

  练习这些是让我们的觉察力,清醒明觉、活在当下,而且它会开发出你的觉性,让你逐渐地觉醒过来。为什么我们要先下达口令才有动入作呢

  因为平常我们身体的各种动作,都是有先下达口令,后面才有跟随动作,就好像计算机要先下达指令,才会随着你下达的指令而工作、而动作,我们的身体、身心,都是意念在前引导,都是先有起心动念才会有动作,但是因为平常连结得太紧密、冲动的太快,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导、起心动念。

  通常你都是不断的在冲动、冲动而已,你要把这个冲动慢下来!因为你一开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导,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动作、分解动作。当这个阶段熟悉之后,下一个步骤再协助大家深入,如实去观察到意念在前引导。但是对于第一个步骤,你不可以马虎,一定要脚踏实地、实实在在的练习,我们现在只是把本来就存在的现象扩大,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较清楚。

  本来就是意念在前引导身体,我们只是把它强化或是放大,让大家清楚看到,一方面帮助大家摄心,一方面帮助大家去看到实相,当你现在认真去练习、去做到之后,再来就能够协助大家进一步去开发更深层的「明行足」。所以,告诉大家的这些方法,都是很简便、很实在、很实用,是无价之宝,都已经跟大家分享,希望大家好好的练习、认真的去做。当再过几天逐渐深入的时候,你就能够体会到修行深层的骨髓,以及甘味,到时候你要开发出「明心」就容易了。

  *「安那般那念」的第三、四阶段:

  当你进入到第三、第四阶段之后,会慢慢进入禅定的世界。禅定是后面的第五到第八阶段所叙述的,是属于禅定的世界。

  「安那般那念」的第三阶段:(三)『觉知全身我出息』及『觉知全身我入息』彼如是学。(四)『安息身行我出息』及『安息身行我入息』彼如是学。这个「学」,一方面除了学习之外,你还要有觉知,最主要是你能够清醒明觉,「学」是包含有觉知、觉察。第三个阶段是来到『觉知全身我出息』,就是在吸气的时候,能够清清楚楚的觉察到吸气跟全身是有密切关系的,怎么去体会呢?当吸气的时候,要去觉察到身体有什么样的变化?身体有没有稍微的膨胀?

  第二个阶段是观察丹田,当在吸气的时候,丹田会随着你的吸气而浮起来,在呼气的时候,丹田会随着我们的呼气而凹下去。现在要把觉察的范围再扩大到全身,在吸气的时候,我们的身体有没有随着吸气而稍微膨胀一点?在呼气的时候,我们的身体有没有随着呼气而稍微收缩一点?身体有没有像汽球这样,吹气的时候它膨胀一点,消气的时候它稍微收缩一点,要去清楚觉察到全身的变化,你的呼吸跟全身有没有连带关系?要如实客观的去觉察,也就是把我们的觉察力从原来鼻头、人中这一点,慢慢地扩大到丹田,把觉察的范围慢慢地扩大,然后就像觉察丹田一般的觉察全身的变化。

  如果以呼吸的四个阶段来讲,就是点、线、面、空间。从点,鼻头这个点来到丹田这个线,然后再慢慢扩大全身这个面,你一定要逐步把你的觉察范围,一开始是要先缩小到一点,然后慢慢地,再以这样清醒明觉的质量,再把觉察的范围慢慢扩大、扩大,然后再慢慢地扩大到全身,这是一个满重要的阶段,当这个阶段做好了,你才能够进入到后面第四个阶段--溶入虚空。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做到,或是你的觉察、你的修行、观出入息,几年来都还只是守住一点,你的觉知范围没办法扩大,没办法来到溶入空。

  修行、觉察范围一样是有次第、有步骤,从点、线、面、空逐次的扩大,现在协助大家的是来到点、线、面,面的阶段。把我们的觉察力,从原来鼻头、人中这一点扩大到丹田,现在再把它放大到全身,当全身都很放松的话,就会慢慢体会到那股波动、脉动,我们的呼吸,会影响到我们全身、我们的脉动,一样你可以清楚的觉察到,这必须要你的身心宁静下来,就可以清楚觉察到我们的呼吸跟身体的密切关系。

  再来,进一步去体会、去觉察到,我们的心律、心跳、脉动跟全身的密切关系,全身不但有随着呼吸的韵律在收缩膨胀,也随着我们的脉动在起伏、起伏、波动,慢慢地你会看到,我们的身体就像个海洋,我们看大海、海浪一直在波动、波动、波动,在流动、流动,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小海洋,它也是在波动、在脉动、在流动,而我们这个身体的小海洋不是单独的存在,它是跟整个法界完全密不可分,跟整个大自然完全密不可分,就像海里面的鱼牠能够活着,不是鱼单独能够存在,牠是跟整个大海有完全密不可分,大家慢慢去体会。

  这已经逐渐地协助大家把身心宁静下来,然后慢慢要去见法,这引导方式都是协助大家,当身心宁静之后,进一步就是要来止观双运,去开悟、去见法。如果你的打坐基础跟宁静度不够的时候,第三阶段『觉知全身出息』,你一样可以用随息的方式,吸气的时候从我们的鼻头开始,然后你就想象它从鼻头进来、进去,到经过胸部、腹部到丹田,就一个管道。呼气的时候,空气从丹田、腹部、胸部到鼻腔出来,就像一个呼吸的全程,这也是第三阶段的另外一个含意,全身的意思,也就是呼吸的全程,这样也可以让你的觉察力更加稳定在你身体上面。

  吸气,你的觉察力随着吸气进来到丹田;呼气的时候,觉察力从丹田、腹部、胸部到鼻腔,这样你会更加能够摄心。当你能够这样摄心的时候,就把全身放松,把你的觉察放在全身,这时候慢慢地稳定下来之后,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『安息身行』,这时候你的身心会很柔软,身体会很稳定,而且慢慢地法喜、喜悦就会出来。第五个阶段的喜觉支就会慢慢地出来,这都是有关键、有诀窍、有步骤。

  出入息法的第一阶段是长呼吸的练习,第二阶段是短呼吸,也就是微细呼吸的熟练,第三个阶段是来到学一切身息入,也就是觉知呼吸跟我们全身的关系,大家要逐次的去练习,从点、线、面、空慢慢的扩大,前面最重要的是点、线、面要好好的熟练,至于第三个阶段,怎么样从点、线,也就是从鼻头、人中移到丹田,然后再扩大到全身,把我们的觉察力放开、放大而已。

  你觉察的范围,从原来一个小点再扩大、扩大,如果你没有一个根据地,你的觉知会很散漫、很散乱,你从一个点开始,逐渐的扩大,它有一个中心点,从这个中心点再扩大,这样你会很稳定,不会散乱掉,就好像在大海之中,航空母舰是那些飞机的着力点、休息点,有这样一个航空母舰的一个根据地,它就可以飞翔,如果你有这个点可以让你的心安住,你的心就能够可小、可大、可进、可退。

  所以凝聚力、觉察力要集中从一个点开始,然后慢慢再扩大、扩大,现阶段扩大到全身。从丹田到全身,有一个诀窍就是可以把全身当作是丹田,当作是小腹、腹部,腹部,它起伏比较明显,全身收缩膨胀比较微细,但只要你心宁静下来,就可以觉察到。当你能够掌握到放松的要领之后,你很快就可以进入到第四个阶段,就是你的「身行」会止息下来,身行的冲动都会止息下来。当止息下来的时候,就是渐渐的进入初禅,也就是第五阶段喜觉支就会呈现了。

  *初禅五支、禅定:(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197页)

  如何入禅定?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197页中间几行,很多人在打坐、在修行,但是不容易入禅定,一方面因为观念不正确,或是方法不正确,导致打坐好几年、修行好几年,但还是没办法入禅定,或是有的人一打坐,虽然能够入定,但是他内心渴求的就是禅相、异相,这些是不正确的,也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所导致。《阿含经》里面,佛陀对禅定有相当具体的界定,告诉我们初禅是怎么样的情况?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是怎么样的情况?只要你熟练了初禅,懂得进入初禅的要领,然后你又熟练了初禅,则后面的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你就知道怎么样进入了。

  当你能够进入四禅,则你也知道五定到八定怎么样进入了。关键是在于你怎么样能够进入初禅?进入初禅必需具备五个条件,以现代的翻译是: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,以前早期《阿含经》的翻译,都是翻译为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。如果你能够具足这五个禅支,这样就可以称为进入初禅,经文里面讲的很简短,如果你光看经文而没有实修实证,你还是看不懂禅定到底讲的是什么?怎么样入禅定?你还是看不懂。

  「复次,比丘观身如身。,比丘者,离生喜乐,,渍身润泽,,普遍充满于此身中…」。「离生喜乐」;「定生喜乐」、「无喜生乐」、「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…」,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境界,但讲的很简短。

  *修习禅定:

  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廿七章--「修习禅定」,在《杂阿含》,佛光版是三百四十六经,大正版是三百四十七经。

  佛陀对初禅到四禅的界定是怎么样?

  「离欲、恶、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具足初禅。」

  初禅的界定就是这么的简单。

  「离有觉有观,内净一心,无觉无观,定生喜乐,具足第二禅。

  离喜,舍心住,正念正智,身心受乐,圣说及舍,具足第三禅。

  离苦息乐,忧喜先断,不苦不乐,舍,净念一心,具足第四禅。」

  这是初禅到四禅的叙述,经文是非常的简短,因为太简洁扼要,所以很多人看不懂,要深入禅定真的不容易。你只要懂得初禅五支,怎么样进入初禅,后面的二、三、四禅就能够清楚了解。《阿含经》讲的初禅五支就是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,以现在的翻…

《四念处修行要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