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消除二元對立,那麼是否還有善惡之分?如果有,豈不是和消除二元對立矛盾?如果沒有,爲什麼又要持戒來斷惡緣、結善緣?善惡到底是什麼?有人說:有的說善中有惡,有的惡中有善,如何分辨?不分辨又如何結善緣、斷惡緣,但如果分辨,是否觸犯了昨晚師父所講的不要去論斷?想不明白。請師父開示。(2010.10.03靈峰寺)
答:我如果簡短講就是這樣,善與惡就好像說提與放,我現在比喻啦,提跟放。如果你有智慧的話……哎,先講沒智慧好了。如果你沒智慧的話,你“提”也會帶來憂悲惱苦,“放”也會帶來憂悲惱苦,這是沒有智慧的時候。如果你有智慧,你從智慧出發去做,“提”也是快樂自在,“放”也是快樂自在。
二元對立,善、惡這個問題是這樣,如果你聽錯、會錯意,你很容易誤解:空海說我們要來到沒有是非善惡,我們不要分辨那些是非善惡,反正好壞都相同,善與惡都相同……那這樣你很容易落入什麼?沒有因果的觀念,你很容易落入沒有因果的觀念。
有一位學員他說:善跟惡都相同嘛,所以變成以前不敢去做的,現在敢去做,這個是完全錯誤的解讀。你本來就有某方面的欲望,你不敢去做,因爲一些道德的觀念把我們自已局限住。好了那不敢去做,現在找、找、找!人家說那個善惡是平等的,善惡這個要超越呀,所以,好了,去做沒關系。然後還認爲說:我已經開悟了,我已經證果了,我已經跟別人不一樣了,我的心靈品質比別人高了……
衆生很容易在這個所謂的兩端跑。你不是一直在壓抑、壓抑、壓抑到痛苦的時候,你去找一個可以幫我們“背書”的一個人,或是幫我們背書支撐的一句話,然後來支撐你的想法:就是這樣!所以從壓抑跳到另一端——放縱。然後又找很多的理由,來爲自己的放縱做很神聖的解釋:我們是開悟的人,我們是破身見的人……真的不是這回事。所以不要找很多的原因,然後來爲自己催眠,爲自己做一些注解,或是找一些人來幫我們背書。有的人學了解脫道之後會誤解,以爲說:空海講那些要超越二元對立,那這樣就沒有因果啊?真的那都是錯誤的解讀。
佛陀有提到:切莫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得阿羅漢果已,方可信汝意。當然這一句話是很深啦,我知道我再講一百遍,你們聽過好像懂,但是在曆緣對境的時候……除非你經過曆緣對境,不斷曆練、曆練,你才會真的體會到這句話的深意,不然不容易體會到,你也很不容易做到。所以我爲什麼一直勉勵大家,不要得少爲足,不要自欺欺人,不要以爲說看了之後認爲:我已經懂了,我已經會了,然後去自我放縱,然後說:我們要放下善惡,我們不要有那些好壞論辯……不是這樣的。
智慧者,就像佛陀,他們跟我們講的、勉勵我們的,那空海是透過一些白話來讓大家了解。爲什麼佛陀說“切莫信汝意”,然後得阿羅漢果的時候,你才能夠相信自已的那個分辨?
一般衆生,一般人你所界定的是非、好壞、善惡、對錯,是從自我出發去界定,不是實相。這個要仔細聽好哦!一般人你所界定的是非、好壞、善惡、對錯,那是從自我出發去界定,從你的好惡標准去界定。你這樣的界定很多情況是你把好的判爲不好,因爲它不符合你這個“自我”的預設立場,不符合這個“自我”的框框,所以你會把好的判爲不好的。但是你卻不知道,你也不以爲然。因爲你覺得這是我親眼所見、我親耳所聽,我的判斷不會錯誤,那個人就是那麼的壞。但是你不知道你被自己的眼耳、六根所欺騙。所以你認爲的壞,未必是真正的壞,只是他呈現出來的不符合我們那個自我的預設立場,就這樣而已。
再來,你認爲的好,實相上未必是真的好,你認爲的好,它只是剛好符合你內心所要的。那個“自我”就是這樣,它會有一個框框,它會有一些界定,然後你所做的,或是你所呈現出來的這個境界呢?符合我這個“自我”所預設的立場、標准的時候,你就會認爲這是好的,這是對的,這是善的,但實相上它未必是真的好。所以(學員咳嗽聲)……我現在在講,你不要有時間……沒有時間咳嗽的啦,仔細聽啊。我剛才是開玩笑,這裏面就有那一種,我們想去要別人符合我們的意思。剛才是故意表演給大家看的。
我們往往都會用我們的框框去要求別人,這個小孩子如果都乖乖聽父母親的話,父母親就覺得這個小孩是好小孩;老師如果認爲這個小孩子每次考都100分,他很會背誦,很會回答,每次考試分數都很高,所以就是好學生。那些比較會調皮的,或是沒有按照老師的這種規定去做的,很多老師就認爲這是調皮搗蛋的壞學生,這是“朽木不可雕也”的壞學生。
但是實相上他真的是壞學生嗎?不是。他只是很多他想做的大人不容許他做,他有他的理想,他有他的一套的思想,大人不容許他做。所以就把他壓、壓、壓,希望他在一個狹小的框框裏面——因爲在這個大人容許的框框裏面,大人才會覺得比較安心。但是對于一些智慧比較高、心靈比較高的人,他不希望受這些框框限製,所以他有時候呈現出來的,他會痛苦,甚至展現出來會讓人感覺到叛逆,事實上不是他不對。
曆史上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講,愛迪生,大發明家愛迪生,他就是被老師趕出學校的啊。因爲老師覺得:你這個學生太難教的啦,你這個學生調皮搗蛋,思想怪異。所以他是被他媽媽領回去家裏,學校接納不了這樣的人才。他是笨嗎?他是調皮搗蛋嗎?是師長給他的範圍太狹窄。所以你認爲的壞學生是真的壞嗎?不是啊。他只是不符合你認爲的那一種好學生的框框、標准,但你看不到我們的框框是多麼的小。包括愛因斯坦,你們要知道,愛因斯坦也是被傳統教育把他排斥的人啊,愛因斯坦,是被傳統教育排斥的人。
講這些是讓大家了解,只要你有自我,我們有自私、自利的心,有名利心,只要我們有我慢,有自私的心,有我是、我能、我很厲害這一種“自我”的心,你從這裏出發去界定的,你所認爲的好、壞、善、惡,跟實相上往往都會有很大的落差,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。所以常常活在被自己欺騙的世界裏面,自己不知道。然後這樣的一種錯誤的論斷,就會造成很多的沖突,很多的苦海。
就比如說中國的曆代很多國王、國君,如果這個國君是昏庸的,遇到昏庸的國君,那些忠臣良相會怎麼樣?一個一個都死得很慘,因爲昏庸的國君,他喜歡聽的是那些美美的話,那些麻醉的、讓他麻酥酥的話。你要講真話,爲國爲民,你爲社稷在考量的那些真心話,他不喜歡聽。所以你看忠臣良相,沒辦法在昏庸的國君面前有好下場。在那個昏庸的國君面前,他認爲這些忠臣、良相這是大壞蛋:你敢這樣忤逆我,你是叛賊,所以很多就是抓去殺掉。你認爲的壞人是真的壞嗎?
我們很多的情況,當我們在起嗔心的時候,我們就像在扮演昏庸的國君。當我們在起嗔心的時候,我們都聽不進逆耳忠言。那些真正爲我們好的人,我們聽不進也不喜歡,所以你會認爲他是壞人,或是討厭,或是不喜歡這樣的人,甚至起嗔。但要去看到,這都是我們心靈的自我封閉,我們不願意成長,我們用自我在論斷,自我他一直要設法麻醉自己,要逃避。所以他不願意聽真話,那你看你界定的壞是真的壞嗎?
如果面對那些昏庸的國君、國王、皇上,你說:你是怎麼樣的英明,你是怎麼樣的好,反正都是講一些巴結討好的話。他會覺得:嗯,你是最貼心的,哎呀,你是對我最忠誠、最忠心的。好了,爲什麼國家會滅亡、朝代會滅亡?就是這樣啊。好人你把他判爲是壞人,真正居心不良的人,要在腐蝕你的人,腐化你生命的人,你卻認爲他是你的知音,你認爲他是好人,他反而是得寵。所以曆史上一樣有發生過很多那些奸臣得寵啊,然後把朝政搞得這樣烏煙瘴氣。
所以大家要了解,我們要會看戲,然後要會反觀我們自己。真的,一般人你所做的是非、好壞、善惡、對錯,如果是從自我的立場、自私、自利的立場出發去界定,很多都是錯的你不知道。你一直在自我催眠、自我欺騙你也不知道。所以爲什麼佛陀一直叮咛,空海也跟大家講過、提醒過好幾次:“切莫信汝意”,你很多那種斬釘截鐵的論斷、好壞二元對立的論斷,很多是錯的,跟實相有很大的落差。
所以爲什麼說要保留,要超越那些二元對立的觀念?爲什麼老子希望大家要超越好壞、美醜的那些觀念?這個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落入那個自我欺騙、自我麻醉或是用自我去審判,然後你結了很多惡因、種了很多惡緣而自已不知道。
要知道所謂的“苦海”,那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。原因就在剛才所講的,就是那個自我對于是非、好壞、善惡、對錯的分辨跟實相有很大的落差,跟實相不相符,然後你在播種惡因、結惡緣、創造苦海都不知道。解脫道就是要協助大家,放下那些自我的論斷,讓我們的心靈不斷地成長、成長、成長上來。當你逐漸地成長上來,你就會清楚地看到,自己過去是怎麼樣的活在顛倒夢想,自己過去是怎麼樣的離譜。
那並不是說,有智慧的人,那些高等心靈品質的人,他們就活在沒有是非好壞、沒有因果的世界,絕對不是這樣。你心靈品質層次越高之後,你越有智慧,你越能夠正確清楚的分辨,你分辨出來的跟實相會越接近。當你不斷地淨化、淨化到、來到無我無私、佛陀所講的“得阿羅漢果已,方可信汝意”,那個就是,阿羅漢就是代表我慢斷盡,沒有自私自利,展現出來就是無我無私的人。如果你真的能夠呈現這一種高等的心靈品質,無我無私。那因爲沒有自我的立場,所以這時候你才會來到真的很客觀,很如實地看。這時候,你看的是非、好壞、善惡、對錯,那跟實相是完全一致的。
比如說,這個人來到你面前,他有沒有在耍心機,你很清楚;這個人來到你面前,他講的話,是不是由衷,是不是真誠,是不是真心,你都很清楚。你的判斷跟當事人的心態呈現出來的會是相同的。如果這…
《要消除二元對立,那麼是否還有善惡之分?善中有惡,惡中有善,如何分辨?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