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淨則國土淨——佛教哲學與環境生態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宗教的質疑,從而轉向東方宗教,來嘗試重新解讀亞洲宗教傳統,並提出其中的生態智慧。這樣就形成了一種“綠色東方主義”(GreenOrientalism)。

  二、佛教環保思想的理論基礎

   環保是佛教化世導俗的最好契入點

   在東方國家,尤其是中國,佛教環保起步較晚,相對落後。大約在五年前,第二屆青年佛教徒演講比賽在普陀山召開,主題爲“佛教與環保”。在做大會總結發言時,我曾經提出,環保是佛教面向社會,提升人們心靈境界的一個重要課題。環境保護,這一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,就成爲佛教化世導俗的最好契入點。既契理,又契機。

   所謂契理,指佛教的超越性格和批判精神,能對當代環境哲學和環境保護提供最深厚的思想資源。佛教的超越性格,即它的宗教性和主體性。宗教比之于經濟與政治,具有超越性與普適性。在苦、集、滅、道“四谛”中,苦谛是認識佛教的前提。所謂“知苦”,就是用一種批判而又冷靜的眼光,來觀察這個社會,審視社會中的種種缺陷,探索其背後的原因。佛陀的創教就建立在對社會批判的思想之上。如針對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四種姓製,佛教提出衆生平等——社會批判;針對婆羅門教的神創論及各種沙門思潮中“宿命論”“懷疑論”等種種錯誤的思想謬見,提出緣起論——思想批判;然後把一切社會批判、思想批判,引向貪嗔癡叁大根本煩惱——歸結到人心的批判。

   所謂契機,就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,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,從社會適應層面發展到社會關懷層面。我曾把人間佛教劃分爲叁個層面和階段,初級階段是社會適應,但只是強調適應,就無法彰顯佛法的主體性,也無法彰顯佛陀的創教本懷;其次是社會關懷,我們現在就已經進入了這一階段;更高的層面即社會批判,還有待時日。如何正確處理人間佛教的叁個層面之關系,要靠佛教的“二谛”智慧,就是真谛與俗谛的相即不二。佛教在解釋這個問題,就是既要出世,又要入世,出世是超越,入世是關懷,也就是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這就是佛教的中道智慧。  

   從緣起論和業力論推出的兩組基本原理

   “七佛通誡偈”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基礎:“諸惡莫做,衆善奉行。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”。這裏面最重要的是“自淨其意”,就是從“心”開始的個人修行和社會變革。佛教哲學的兩大支柱爲“緣起論”和“業力論”,二者都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及發展運動的解釋。緣起論是佛教的哲學基礎,業力論是佛教的道德支柱。緣起論是對業力輪轉的哲學慧解,而業力論的叁世輪回、因果報應這一套人生觀准則,又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之上。換言之,這兩者在理論上是“空有不二”,在實踐上是“悲智雙運”,在方法上則生發出佛教的中道智慧。牢牢地把握住這兩點,基本就不會偏離方向。

   從緣起論推出普遍聯系和性空無我兩個基本原理。先說“普遍聯系”。據說,馬勝比丘在回答舍利弗之問時,概說釋迦牟尼的教導:“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比丘,常做如是說。”這被後人稱爲“法身舍利偈”,也是“緣起論”的經典表述。說明法不孤起,待緣而生,如因陀羅網中的珠子,千燈互照、光光交徹。1999年我們在發起召開中國佛教信息網會議時,與趙樸老彙報這個問題時,樸老問什麼是因特網,我說就好比佛教所說因陀羅網。樸老當場就講出了“千燈互照、光光交徹”這一個典故。唐代法藏大師對武則天講《華嚴經》“法界緣起”這一原理,運用了多媒體教學,大殿中安放十面鏡子,點起一千盞燈,這種交相映射的境界,像滿天繁星一樣無邊無際、無窮無盡。所以按照這個原理,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獨的,在江河源頭所投的汙水,經過大自然的循環,遲早有一天又會回到我們身上。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,南美洲熱帶雨林的消失,同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,非洲的饑餓同我們未來的和平也是息息相關。不要以爲其他國家發生的事情和我們沒有關系,一個地球村的觀念之下,再一次證明了佛教萬法緣起的普遍性。

   從緣起論必然推出“性空無我”的結論。“無我”就是否定有獨立的精神主宰“我”的存在。在佛教看來,當今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于自我中心所導致。在本來相互緣起的世界中,偏執于以我爲中心、以我的家庭爲中心、以我這個民族國家爲中心,都是“我執”的表現。只有無我論,才能破除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,以如實的心態對待自我和世界。

   業力論以緣起論爲哲學基礎,並注入價值論的因素,偏重于生命主體的升進和精神生活的升華,由此構成佛教人生觀和道德自律的基礎。業,是有意志、意識的行爲,此行爲能夠帶來相應的後果。也就是說,衆生善惡染淨的行爲,按照因果律而産生相應的果報。由此引出兩對範疇:“正報”和“依報”,“別業”和“共業”。從天堂到地獄的六道衆生,是造了一定的業,而形成相應的生命主體,這是正報;每一層級生命的主體,形成相應的生存環境,即依報。依報由正報所決定,有什麼樣的生命主體,也就有相應的生存環境。每個生命個體所造的業是別業,共業是社會群體共同所造的業。一個企業、一個學校、一個城市、一個國家……層層遞進。

   從緣起性空的終極層面來看,從業力論推出兩個重要原理:即依正不二和自他同體。但從自淨其意的實踐層面來看,業以思(意志)爲體,即在環境與生命主體的依正關系上,強調心的主觀能動性。在生命個體與群體的自他關系上,大乘的菩薩以他爲自,故形成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慈悲思想和行爲。就個體而言,心的染淨趨向決定了行爲的善惡,從而産生相應的苦樂後果。就個體與社會的關系而言,個人的別業與衆生的共業休戚與共。就衆生與世界的關系而言,主體的正報與環境的依報息息相關。業力論既解釋了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,也爲解脫痛苦提供了意志自由的依據。而正報與依報、共業與別業的辯證關系,則爲佛教改造世界、改造社會提供了哲學依據。

   從“心物一元”到“從心開始”

   我們把佛教教義的兩個基本點出發,推導出兩組可以與環保思想相契的基本原理:普遍聯系、性空無我和依正不二、自他同體。這兩組基本原理,也就是智慧與慈悲兩輪。而連結悲智兩輪的主軸,則是“心”。如《華嚴經》所說:“應知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在本體意義上,心與物無所謂誰先誰後,佛法認爲心物一元,心物不二。但是在我們實踐的層面,肯定心的能動作用。

   在佛教哲學中,關于“心”,可以分析爲四個層面的問題:

   1、心-身關系、心-境關系。心的心理作用、認識能力和內在結構,引出境由心造的命題。

   2、心的染淨關系。心的汙染與清淨,善與惡,引入倫理價值的因素,解釋了生命流轉的原因與解脫實踐的依據。

   3、心與衆生、社會、國土的關系。就是剛才所說的正報與依報,共業與別業的辯證不二關系。從這個關系中必然導致出菩薩拯救衆生的精神,以及人間佛教的理論前提。菩薩——覺有情,使一切衆生皆能得到解脫。慈者與樂,悲者拔苦,佛教的慈悲精神,不僅是情感的無限擴大,還是理性的自覺抉擇。慈悲,臺灣的慈濟人把它概括爲“大愛”,偉大的愛。在緣起論的基礎上,慈悲展開爲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。“無緣”,即無條件的慈悲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中所說的“叁輪體空”無相布施,不住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佛教的慈悲,一定是建立在畢竟空的基礎上,無條件地愛。“同體”,就像《維摩經》所說,“以衆生病,是故我病”。以同體大悲的精神,衆生的苦我們感同身受,黃河在流血,長江要斷流,我們再也不能坐視不顧,因爲我們的血管裏就流淌著黃河長江水。宋代哲學家張載在《西銘》中提到:“民吾同胞,物我與也。”老百姓是我的同胞,世界上的草木大地都是我的朋友。這個“民胞物與”與“同體大悲”意義相仿。總之,悲智不可分離,是謂悲智雙運。沒有智慧的慈悲、善是不可靠的。

   4、心與佛,心與法界,心與終極存在的關系。這是處理世、出世間關系的理論依據和方法論。在最終極的層面,給每個人的自我解脫,給衆生的解脫,給環境的清淨,找到了最徹底的依據。通常我們會認爲現實世界是一個五濁惡世,充滿了黑暗與痛苦,故向往光明清淨的彼岸佛土。舍離此世,追逐彼世,這是小乘的出離思想,是一種逃離。而大乘的出世間是“即世間而出世間”。換言之,世間與出世間好比“陰陽魚”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二者不是截然割裂,是“相即不二”的關系。所以我們現在要建設一個清淨的國土,就是在這個汙穢的世界當中,發掘每個人心中所具的光明覺心,以莊嚴國土,利樂有情。

   通過上述分析,可知心是實踐的樞紐,縱向展開以成佛爲中心的向上途徑,橫向展開爲心與衆生及環境的關系。“從心開始”這個命題,在哲學上的革命意義不言自喻,恰可對治當前人欲橫流、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病,也是佛教教義對于環境問題最具可操作性的實踐依據。“始”,是含目標于過程之內,具有實踐和向上之義。如“始士”,指菩薩之異譯。始,發心之謂也。“始覺”,即經過後天之發心修行,次第生起斷惑之智,斷破無明,歸返本覺清淨之體性。落實到環境哲學上,環境既是心認識和活動的對象,又是心變革和改造的對象。

   第一、一切唯心造,說明造成今天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的根源。

   第二、唯心能轉物,這是佛教推行環保事業的實踐基礎。

   第叁、心淨國土淨,這是佛教在人間創建淨土的理想目標。

   《維摩經》與《阿含經》的經證

   剛才我從佛教基本教義作了理…

《心淨則國土淨——佛教哲學與環境生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的基本目標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