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用功的道理,因此以一拳來報恩,再踢上一腳,以表深情。在禅宗裏,不但禅坐、作務是修行,甚至擠眉弄眼、打架相罵也是修行。他們愉快地工作、愉快地商量、愉快地相打,其用意是借著棒喝,打碎我們的無明煩惱,呵斥我們的迷妄執著,而收到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的大機大用。
(3)打坐觀心 坐斷乾坤
透過禅定的工夫,以顯發我們的真如佛性,自來爲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。禅觀的實踐,佛陀在世的時代,早已普遍地盛行于當時印度一般的思想界,譬如六派哲學的瑜伽派、數論派等,都非常注重禅定。佛陀本身未證悟之前,也曾經過六年禅定工夫的訓練,最後在金剛菩提座下,進入無上甚深的禅定之中,終于夜睹明星,而證悟因緣生滅的真理。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覺,和禅坐有著密切的關系,禅坐是吾人徹見本性的要門。
達摩祖師西來東土的時候,曾經獨自一人在嵩山頂上面壁九年,在靜靜的禅坐中,靜靜地渡過了他的一生,從身體的力行實踐之中,細細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,並且把禅的醍醐妙味,遍灑于中國全土。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覺禅師贊歎他說:「寥寥冷坐少林,默默全提正令。」
宋朝的天童如淨禅師受到禅坐思想的影響,極力提倡坐禅,首先提出「只管打坐」的見解,日本的道元禅師跟隨他學禅,遂將禅師的思想移植于東瀛,而開創日本曹洞宗「只管打坐」的獨特門風。除了如淨、道元兩禅師的提倡打坐之外,當時更有宏智禅師提倡「默照禅」,主張端坐內觀自性,以徹見諸法的本源。由于如淨、宏智等人的推弘,中國的禅風,遂從六祖慧能以來,一向注重觀照本性的心證,一變而爲在「赤肉團」上用功夫的身行,打坐于是成爲禅門入道不可缺少的實踐方法。
其實禅定的注重,並不限于佛教,平時我們勸人要冷靜,慌亂的心冷靜下來之後,才能好好的思考問題;這好比一池混濁的潭水,投人一顆明礬,池水則清澈幹淨一樣。事實上,冷靜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現。儒家的大學上說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後能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荀子也認爲人生最高的境界,爲達到「虛、壹、靜」的寂靜世界,這一切都說明了靜慮的修持,是我們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門。佛教裏流行著一則趣譚:
有一位賣豆腐的人,送豆腐到寺院,看到禅坐中的師父們,威儀莊嚴,心生敬慕,心想:我也來打坐。因此請求糾察師父讓他隨喜參加,他進入禅堂之後,放下一切雜念,專心一意的打坐。過了一支香的時候,他如獲至寶地發出歡呼說:
「我終于想起來,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叁塊豆腐錢,還沒有還給我。」這位賣豆腐的人,只靜坐了一會兒的時間,就收到如此的妙用,何況入于甚深的禅定之中,其所顯發的智能,自不待言了。打坐,開始的階段,能使身體感到輕安愉快,心裏柔軟笃實。功夫深了,忘失身心、世界的時候,覺悟的道路自然開啓。我們只要用工夫,等到心湖的波浪靜止了,自然能夠湧現出朗朗的明月;紛亂的念頭平息了,清明的靈性自然顯現出來。
如淨禅師在他的語錄上說:參禅爲身心脫落,不用燒香、禮拜、念佛、修忏、看經,祇管打坐始得。坐禅不是沈思瞑想,更不是呆默無爲;坐禅有別于誦經拜佛,坐禅的人要拋棄萬塵,心無旁骛,一心以禅坐爲最高無上的安樂法門,仿佛回歸自己本家一般,安然地穩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,和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,遨遊于法界性海之中。
禅坐最終的目的,在求得身心脫落,把我們虛妄的分別心脫落盡淨,甚至連佛、覺悟的世界也蕩滌無遺,禅師們在寂寂的古剎、袅袅的煙火中,一支香、一支香地打坐,將他們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,目的就是希望把動蕩的身心、虛妄的世界坐斷消滅,在永恒無限的靜坐中,將清淨的本心,流入無限的時空,而達到不迷不悟、完全解脫自在的境界。
(叁)禅坐的方法
我們如果想享受禅悅的妙味,應該實地去打坐,所謂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打坐經驗久了的人,不管林下水邊、岩洞冢間,都能夠安然入定;但是初學的人,最好選擇在室內,遠離吵雜的地方,比較能夠收到效果。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,以免刺眼;也不可太暗,以防昏睡。最好能擺設佛像,燃香供佛,以攝心提念。坐禅的位置,避免直接通風,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。
除了環境之外,飲食、衣著也要注意。吃完飯一小時之內,不好打坐,因爲此時血液都集中于腸胃,此時打坐,既不合乎生理衛生,並且容易昏沈。飲食不可過飽,也不可太餓,最好七、八分飽。衣著方面要寬松、舒適、柔軟,以免妨礙血液循環。睡眠要充足,以免昏沈入睡,浪費寶貴時間。
上面的預備工作都齊全了,則可以開始打坐。禅坐普通分爲叁大階段,即調身、調息、調心,經典上有說明,尤其智者大師的「小止觀」有詳盡的解釋,各位有興趣的話,可以參考。現在我僅簡單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紹給各位。
調身方面首先要盤腿,盤腿分爲單盤和雙盤。單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,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,佛教稱之爲半跏趺坐。雙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,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,相反也可以,佛教稱之爲全跏趺坐。如果無法雙盤,單盤也可以,萬一單盤也盤不起來時,也可以將兩腳交叉架住。盤腿可以使浮亂的身心靜止下來,仿佛巨大的樹木植根大地一般,容易進入禅定的境界。
腿盤好了,雙手要結手印,先將右手仰放于肚臍下,左手放置在右手上,兩拇指輕輕相柱,兩手臂自然緊貼腋下,此稱爲結「法界定印」。這種手印可以使左右氣血,相互交流。盤坐時背脊要挺直,但也不可過度生硬。背脊挺直,可使五髒六腑順暢運行,促進身體健康。兩肩要平張,不可左右傾斜;頸項要緊靠衣領,保持從側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線的姿勢,下巴要收進來,嘴輕輕地閉著,舌尖抵住門牙上龈的唾腺,以促進消化。初學著眼睛最好微睜,注視著座前二、叁尺的地方,以免昏睡。
身體調好了,接著要調呼吸,可以持數息觀,從一數至十,數出入的呼吸,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細微平和,如遊絲一般,若有若無。調身、調息都做好了,最後要調攝心念。我們的心念如野馬奔馳一樣,不容易控製,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調製,縱然坐破蒲團,也沒有意義。我們可以持觀想,將心念集中于一處,或者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好;或者念佛,持咒;或者參公案、話頭,只要能夠將心念攝住,什麼方法都可以。
以上簡單地介紹了禅宗的修持方法,禅是無法以語言表達的,禅要親自于生活中體會,吃飯有吃飯的禅,穿衣有穿衣的禅,待人處事,甚至經商創業也有個中的禅味。香嚴智閑禅師飽學經論,後來參遊山靈佑禅師,一天靈佑禅師對他說:
「你一向博學多聞,問一答十,現在我問你一個問題:父母未生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」
智閑禅師翻遍了書本,也找不到答案,就對禅師說:
「和尚慈悲,請您開示我。」
「如果我告訴你答案的話,那仍然是我的東西,和你不相幹,我告訴了你,你將來會後悔的,甚至怨恨我。」禅師拒絕了他的請求。智閑禅師一看師父不指示他,很傷心地把所有經典燒毀,哭泣地離開了師父,到南陽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,晝夜六時如啞吧吞含火珠似地,思考著這個疑團。有一天在庭園掃地,聽到石頭打中竹子的聲音,頓然身心脫落,而大徹大悟,于是沐浴焚香,對于遊山遙拜著說:
「和尚您實在太慈悲了,假如當初師父告訴了我,我就沒有今日的喜悅了!」
禅是要自己去心領神會的,我祝福各位能夠找到你們自己的答案。謝謝大家,我們明天再見。
《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(中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