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用之中。下面我想谈谈,禅宗究竟以什么修持方法,来完成明心见性的功夫?
(二)禅宗的修持方法
禅宗不同于一般世间的思想,它不注重知解,而重视实践,大家不可以用一般的见解来接受。禅宗的修持方法,乍看起来,有时候似乎很矛盾,有时候非常不通情理,不了解禅的奥妙时,禅师们的接人应答,看起来像儿戏,如果能够体会的话,个中充满了禅机、禅趣。
(1)生活中的修行
唐朝的龙潭崇信禅师,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,数年之中,打柴炊爨、挑水作羹,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法要。一天乃向师父说:
「师父!弟子自从忝厕沙门以来,已经几年了。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任何开示,请师父慈悲,传授弟子以法要吧!」
「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,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心要。」道悟禅师回答说。
「弟子愚笨,不知您传授在何处?」崇信禅师讶异地问。
「你端茶给我,我就喝;你捧饭给我,我就吃;你向我合掌,我就行礼。我何尝一日懈怠,不指示心要给你呢?」崇信禅师听了,当下顿然开悟。
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,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。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、喝茶吃饭,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。因此庞大士说:「神通并妙用,运水及搬柴。」
禅,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,中国禅宗的祖师们,为了适应中国的民族性格、风俗习惯,将印度注重习定瞑思的思想,融入日常生活之中,而开展出中国独特的讲求作务精神的禅风。本来持观修定的印度禅观,也是为了制伏烦恼,观照自性真如的工夫。但是过度耽于甚深的瞑思之中,思考着抽象的形而上问题,难免产生和现实生活脱节的毛病,并且长久的打坐习定,容易使肉体凝固化,陷入昏睡之中,为了排除默坐所引起的昏暗长夜,四祖的道信禅师,首先唱出「行住坐卧,无非是禅」的划时代宣言。到了百丈禅师更创建丛林制度,而树立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作务精神,提倡刀耕大种、服田力穑的农禅生活,把禅的精神,深深地植根于大地之中;从心脏的跳动,手足的操作,来体会禅的妙趣,唤起真如本性的觉醒。
禅的精神,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,在二十四小时之中,举手投足,扬眉瞬目,都充满了禅的妙趣;禅的消息,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,日常的着衣吃饭、走路睡觉,都透露着禅的妙机。生活中的禅,是将寂静的禅定工夫,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,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。禅,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,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,是化伟大于平凡、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。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,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资粮。我们看看下面一则掌故,可以明了禅师们如何以生活为道场的心路历程。
唐朝的地藏桂琛禅师,为玄沙师备禅师的法嗣。有一天禅师在田中莳草播种的时候,来了一位云水僧,禅师就问这位行脚的出家人说:
「你从哪里来呀?」
「我从南方来。」行脚僧回答。
禅师一听,这个人是从南方来的,南方是禅学兴盛的地方,于是就问说:
「南方的禅法怎么样呢?」
「商量浩浩地。」行脚僧回答。意思是说南方研究禅学的风气很盛,大家热烈地讨论着。
「那也不坏,但是不如我这里耕田播种,筛谷作米,让大家都有饭吃。」
云水僧心想:禅师怎么不看经、不禅坐,而从事一些芝麻琐碎的工作呢?于是问道:
「和尚!您既不从事研究教化工作,那么您自身如何出三界?又如何去救度众生呢?」
洞察敏锐的桂琛禅师,机锋相对地回答说:
「你所谓的三界究竟是什么东西?」
禅师是住三界之中,照样吃饭睡觉,而不被三界的物欲所染。是住而不住,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,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离三界的见地所能匹俦。
六祖坛经上说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」佛法不在遐远,佛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。禅门里以日常生活的作务中为因缘,而悟道的例子甚多。譬如六祖慧能本身,也是在碓米房中,悟出无念、无相、无住的道理。赵州从谂禅师,参南泉普愿时,曾经担任火头的工作数年,料理大众的饮食。有一天,大众都到菜园工作的时候,突然间听到厨房传来赵州禅师的喊叫声:「失火了!失火了!」大众紧急地赶到现场,却看到赵州紧闭门牖,任大家如何劝诱,也不出来。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,南泉禅师赶到,从窗口递进一把钥匙给赵州,赵州才开门让大众进来,把火扑灭。这则公案是说:吾人内心的无明烦恼的火焰,不是外来的清水可以扑灭的,而是以内在觉悟的力量,才能够熄灭的。
对禅师们来说,禅活生生地充塞于宇宙之间,禅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禅,就是日常茶饭、如厕沐浴,无一不是般若和禅定的风光。
(2)提起疑情 棒喝见性
我们对于一种宗教,希望从它获得一些启示或助益,最基本的态度是要对它起信仰,因此许多的宗教都强调信仰,譬如基督教、天主教说:「信仰上帝,就能得救。」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,也注重信心的培养,有了信心,才能深入佛法的大海;有了信心,才能长养求道的根苗。但是佛教不同于其它的宗教,除了重视信心的培养之外,更注意疑问的提起。
平常我们称赞某人很有学问,其实「学问」就是学习发问的意思。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明,哲学上不少崇高的思想,都是从我们平时引以为常的事物之中产生疑问而发展形成的。譬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,看到苹果掉在地上,引起疑问,因此发现地心引力的道理;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气,掀开了水壶的盖子,迷惑不解,努力研究,终于发明了蒸汽机。佛陀未出家前,出游四门,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现象,促使他开始探讨痛苦的来源,终于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,为宇宙带来了无限的光明。疑问是发明的原动力,真理是不怕探讨的。孔子说:「学而不思则罔」。我们对于事事物物,不懂得去发掘问题,启发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力,充其量也不过和其它动物一样,行尸走肉而已。古人说:「为学,则不当疑处应疑;做人,则当疑处不疑。」疑问如同撞钟一样,力道愈大,声音愈响;疑问愈深,答案愈精辟,因此佛教说:「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不疑不悟。」我们如果对生命的意义,希望有深一层的了解,就必须培养提出疑问的认识。而禅宗的公案对答、参话头的方法,正是提起疑情最高度的表现。
有一位云水僧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:
「什么是祖师西来意?」
禅师招手叫这位云水僧靠近身边来,然后出其不意地以手打他的耳光说:
「六耳不同谋。」
所谓「祖师西来意」,是说初祖菩提达摩千里迢迢,从印度来到了中国,究竟传来什么的佛法,也就是说佛法的奥义、禅的真髓究竟是什么呢?禅的意思是说佛法的妙意,如同三个人交头接耳商策事情,消息已经不径而走,宣泄无遗。也就是说佛法的大意书在人人脚下、日用之中,而对方愚痴不明,还追问不舍,难怪要挨打了。禅宗在疑问对答之中,找到了解答,语录问答的方法,遂成为禅宗特有的入道法门。在禅宗,有时候不近情理的打骂喝斥,也是接机的重要方法。譬如有名的德山棒、临济喝,就是以无理的来对待有理,以棒喝去除我们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妄执、我见,以显现清净无染的本性。因此禅的教学法,有时看似混乱,但是混乱中有哲理;有时视如矛盾,但是矛盾中有统一。
有一次,药山惟俨正在禅坐的时候,来了一位行脚的出家人,看到静坐中的禅师就问:「你在这里孤坐不动,思量一些什么事情啊?」
「思量不思量。」禅师回答说。
「既然是不思量,又如何思量呢?」这位行脚僧不放松地追问。
「非思量。」禅师针锋相对地回答。
这则公案从一般的理论上看,既思量,却又不思量,似乎互为矛盾,其实有它的道理。意思是说:禅虽然不是文字知解,主张言语道断,但是透过文字知解,可以把握禅不可言说处的真髓,也唯有超越知识见解上的执着,才能探骊得珠,体会到真正的禅味。
在禅宗里,寻师访道、参究佛法要意的公案比比皆是,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答中,不乏幽默的例子。
临济义玄禅师在黄蘗禅师座下参学,虽然过了数年,但是都不敢问一句佛法。有一位上座就鼓励他去请教黄蘗禅师,临济禅师于是鼓起勇气问黄蘗说:
「请问禅师,什么是祖师西来意?」
话还没说完,就遭到黄蘗禅师一顿毒打,临济吓得噤若寒蝉,不敢开口,但是心中的疑团实在不能化解,上座鼓励他再问,于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,又去请教黄蘗,如此三次,都遭到一顿毒打。临济禅师心里难过,心想:自己和师父没有缘份,我还是到别处去吧!于是向黄蘗辞行。黄蘗禅师知道临济的心情,就告诉他说:
「你到大愚禅师那儿参学好了。」
临济到了大愚禅师那儿,大愚就问:
「你在黄蘗那儿学禅,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呢?」
「我和他无缘,他总是打我。」临济一五一十地回答。
大愚听了,慨叹地说:
「黄蘗禅师对你是老婆心切,他是大慈大悲啊!」
临济一听,仿佛打破虚空、拨云见日一般,豁然大悟,然后发狂似地哈哈大笑说:
「哈!哈!原来黄蘗佛法无多旨。」
大愚禅师看了,连忙下座,抓住临济的衣领喝道:
「赶快回去!赶快回去!」意思是要临济回去接受黄蘗禅师的印证。临济于是握起拳头,向大愚打了三拳,说:
「我回去!」被打的大愚,也欢喜的哈哈大笑。
临济回到黄蘗禅师那儿,见到禅师,劈头就说:
「报告师父,我已经开悟了。」
黄蘗禅师听了,上前就想打他,但是禅师尚未出手时,临济抢先就掴打师父几下耳光。被打的师父不但不动怒,反而欢喜非常,呵呵地笑了起来。临济不放松,更用脚踢了禅师一下。
这则公案,乍看之下,师父毒打弟子,毫无慈爱;弟子对师父拳打脚踢,实在大逆不道,其实这里面的恩情是无限的。师父打弟子,意思是说:佛法不是嘴皮上的工夫,而是要以身心去实践参究;弟子打师父是说,我已证悟心性上…
《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