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(中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较顽劣的众生;(四)使僧侣知道过错忏悔以后,内心得到清净快乐;(五)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而断除现在烦恼;(六)使僧侣断除现在烦恼之后,进而产生定力,断除未来世的烦恼;(七)使信众生起信心;(八)使已生信心的弟子,更加坚定;(九)使正法得以久住,佛法长存;(十)使未来戒法常在,修行梵行者,能安心住于佛法之中。

 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。

  至于每一条戒律的制定,本来都是佛陀为了随顺当时的情况,依照当时的风俗民情、因时适宜善巧制定的。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,佛陀就告诫说:「下次不可这样啦!应该制定这样的戒,以后不可再犯。」当时佛陀为了纠正弟子的行为,所制定的规矩,就成了现在的戒律。每一条戒,都有它制定的因缘,比方说:有一位比丘生病了,住在波罗奈国的苏卑女,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,听到比丘病了,心生不忍,前往探病,问比丘的病情说:「您的病怎么样才会好呢?您想吃什么东西啊?」比丘说:「我想吃肉!」苏卑女赶快想办法弄肉给他吃,可是市场关门了,无法买到肉,怎么办呢?她一心为了治好比丘的病,就在自己身体上割下一块肉,煮好了,送去给他吃。那位比丘一吃,病倒是好了,可是,苏卑女割了肉以后,伤口发炎,却病了,睡在床上,痛苦呻吟。丈夫回来一看,问清楚了原因,很欢喜她有这样的信心,又很难过妻子命在旦夕。苏卑女就对她的丈夫说:「你也不必难过,我已经快死了,请你默默的祝愿,把家里好的东西拿出来,备办斋席,请佛陀再到我们家里受供一次,让我们来拜见佛陀,我死而无憾!」

  佛陀来后,听苏卑女的丈夫叙说了原委,佛陀立刻要进去看望苏卑女的病,苏卑女的丈夫很着急说:「佛陀,我们房间很脏,请不要进去!」但是佛陀还是进去探病。

  躺卧在病床的苏卑女听到佛陀驾到,精神一振,忽然像健康的人一样,走出来向佛陀顶礼。佛陀于是开示说:「苏卑女,你这种作法,是愚痴的行为,不合乎佛法恭敬供养沙门的作法。所谓供养、布施,要在不自苦、不自恼的原则之下,才可以做;所谓供养、布施,是在不他恼、不他苦的原则下才可以做的。」这是佛陀伟大的法音,各位护法信徒,你们都要记住这句话,带着勉强、痛苦的施舍,不是真正的供养、布施。真正的供养、布施,不管施者、受者都充满欢喜的。

  佛陀为苏卑女开示了这些法语,一方面规定比丘不能向信徒化缘很难办到的布施供养。有的信徒信仰虔诚,家境困难,捉襟见肘,却拿钱去布施,这是不合乎佛法的。不自苦、不自恼、不令他苦、不令他恼才可以行布施,不可以打肿脸充胖子,不要勉强布施供养,以表示自己的虔诚,学佛要发恒长心、细水长流,过分了,就不能长久。

  (五)在家信众的戒律 

  上面是有关出家众的戒律以及制裁的因缘。那么,在家学佛的信徒们,要怎么样来受戒呢?在家戒有五戒、八戒、菩萨戒等,今天要和各位讲说的是五戒和八戒。五戒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相当于中国儒家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五常。不杀生曰仁、不偷盗曰义、不邪淫曰礼、不妄语曰信、不饮酒曰智。

  不杀生是表示对他人的生命不侵犯;不偷盗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;不邪淫是对他人的身体不侵犯;不妄语是对他人的名誉不侵犯;不饮酒是对自己的灵智不侵犯,而不致去伤害别人。因此,所谓五戒者,综合起来就是一戒,也就是不侵犯。不侵犯是什么意思?用现在的观念加以诠释的话,就是自由的意思,也就是在不侵犯别人自由的情况之下,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。

  有的信徒,不了解持戒的精神,一听到持「戒」,就说:「唉哟!何必自我束缚!」其实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。各位请看,关在牢狱里面的人,都是犯了五戒,才失去自由。像杀生,主要是杀人,现在有些人太狠,不但杀人,还要分尸。案发判刑,今生身系囹圄,受到身心的不自由,来生堕落地狱中,不能解脱,更不自由。

  所谓偷盗罪,放眼今日社会的贪污、诈欺、背信、违反票据法、抢劫等不法行为,都是犯了偷盗。邪淫诸如妨害风化、重婚、骗婚、三角恋爱都是。妄语呢?在这个社会里面就更多了,只要对自己有利,能够骗取对方的财物,则不择手段,不惜用什么语言来伤害别人。饮酒戒,除了会使人昏醉的一切饮料不可饮用之外,举凡鸦片烟、吗啡、速赐康等,会迷失人类本性的毒剂,也不应该吸食注射的。

  有人或许会说:「哼!我又没有受戒,怕什么啊!」虽然不受戒,犯了过失,一样有罪。如果你受过戒了,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了交通规则,比较安全;航海中,有了罗盘可以指引;人在学校里,有老师可指导;战争时,有城墙可以保护自己。所以先生应该鼓励太太受戒,太太应该劝导先生受戒,先生如果受了戒,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将不会在外拈花惹草,先生也放心,受过戒的太太就不会红杏出墙。所以五戒是维护家庭和谐美满的助力,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,是促进社会安宁进步的妙方。

  本年十二月中,佛光山将要传授三坛大戒,除了传授出家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之外,并传授在家五戒、在家菩萨戒,现在报名受戒的已经有千人以上了。我并不是要你们去受戒,在台北,传授戒法的很多,为了建立幸福的家庭,你们应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。

  受完五戒以后,可以进一步受八关斋戒,短期中练习过出家人的生活。可于每月的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三日、二十九日、三十日的六斋日当中来受持八关斋戒,或者六天之中选一天,或者六日都受也可以。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之外,还要加受三条:一是不擦脂粉、不化妆插花;一是不要唱歌跳舞;一是不要睡高广大床,这三条加上前面的五戒,合称八关斋戒,斋就是持过什不食戒的意思。受持八关斋戒的主要意义是让在家信徒有机会培养出离心,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,这是佛陀慈悲特别开出的方便法门,让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。

  经典告诉我们,依戒才能生定,依定才能引发智能,而达到解脱。在家信徒学佛持戒,如此熏习之后,生活中自然会产生定力,增加智能,道德与人格自然升华。如此对于事业的发展、身心的安顿,都有很大的帮助。    

  四、禅宗的修持方法  

  (一)禅的时代意义 

  下面要向各位介绍的是,最为现代人所普遍喜爱的禅宗的修持方法,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。

  自从达摩祖师西来,将禅的要义传入中国之后,经过慧可、僧粲、道信、弘忍,而之传至六祖慧能,一花开五叶,禅在中国本土遂开出灿烂的花朵,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。禅的思想,不仅影响佛教界,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,也受到禅宗的甚深的影响,尤其宋朝的儒者,大都修禅学儒,乃掀起异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新儒学运动;禅,为宋明理学注入了新的生命。

 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,在历史上都曾经盛极一时。譬如华严宗、天台宗、法相宗、三论宗等,曾经为上下朝野所喜好,但是这些宗派或者因为教理高玄,不容易为一般民间所接受;或者缺乏继承传弘的人才,而渐渐式微衰弱。只有禅宗和净土宗,随着时代的迁移,而更加兴隆。尤其现代,文明过度进步的西方,也纷纷回过头来,转向东方的禅,找寻他们精神上的资粮。

  在现在这个复杂纷乱的社会生活里,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,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。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巨浪,席卷整个世界,机器的运作,加快了人们的脚步,物质的增产,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。人们随着机械的轮子,马不停蹄地汲汲于营生糊口,而忘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;生活竞争的激烈,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愈来愈严重,感官的过度享受,使人们麻醉了自己的性灵,虚无、失落,遂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麾名词。针对这样的时弊,禅,实在是一剂最好的药方。

  修行禅宗,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。所谓明心见性,就是认识自己,认识自己朴实未染的本来面目。说起来很悲哀,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,高兴的时候,觉得世界是美丽的;悲伤的时候,看花儿,也在落泪;生气的时候,看到什么东西都讨厌。心理学上将我们的心分成几种「我」,究竟生气时的我和悲伤时的我,那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?我们如果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,只有被外在的环境所驾御,轮转不已,永远无法得到安宁。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禅的修学方法--回光返照,来返观自己的自性,认识自己的本心,以求得心灵的真正解脱。

  那么,如何才能明心见性,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呢?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、我见,拋弃一切的迷妄、分别,才能超凡入圣,进而凡圣俱绝,顿入禅的核心之中。佛教里有一则故事,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,跋山涉水,好不辛苦。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,一不小心,掉到深谷里去。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,双手在空中攀抓,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,总算保住了生命,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,上下不得,正在进退维谷,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,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,站立在悬崖上,慈祥的看着自己,此人如见救星般,赶快求佛陀说:

  「佛陀!求求您慈悲,救我吧!」

  「我救你可以,但是你要听我的话做一件事,才有办法救你上岸。」佛陀慈祥的说着。

  「佛陀!到了这种地步,别说一件事,就是一百件、一千件,我全部都听您的。」

  「好吧!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,我才能救你上来。」

  此人一听,心想,把手一放,誓必掉到万丈深坑,跌得粉身碎骨,哪里还保得住生命?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,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,只好离去。

  我们想明心见性,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,把手放下来。在悬崖的地方,把手放下来当然会殒身毙命,不得全身,但是我们的妄执如果不跌得粉身碎骨,佛法的妙谛则无法进入心中。禅,就是要把吾人迷妄的人生,跌得粉身碎骨,使它大死一番,脱胎换骨之后,透彻地进入禅的大机大…

《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