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(中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自由。只是不改变自己的信仰,肯定自己是个佛教徒罢了!

  显教讲三皈依,密教则必须六皈依。除了皈依显教的佛法僧三宝之外,密教还必须加上上师、本尊、护法,以为皈依的对象,这个护法,像我们称各位为护法居士。修密宗的人,需要请一位神明来做他的护法。在印顺法师的《成佛之道》一书中曾记载,太虚大师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师,想到西藏学密法,依照密教的规矩,礼请一位护法神来护持他。不想却请来了一个狐狸精,狐狸精破口大骂大勇法师说:「你不可以到西藏学密法,如果你坚持要去的话,我就扰乱你的修行。」使大勇法师进退为难,不知如何是好!有时候请护法神来护持道场固然是好,但是神和鬼一样,有喜怒哀乐的情绪,如果不能顺其心意,反而惹麻烦上身。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,平常我们不和他们打交道,倒也互不相关,相安无事。万一和他们有了来往,以后常常会上门找麻烦。

  由于密宗的仪轨非常的复杂,诸如灌顶、结手印等,都不容易学习。各位如果想专修密宗,除了六皈依之外,要跟随上师学习,才能如法。平常我们可以修持显教法门,诵念密宗咒语,而收显密兼修之效。

  三、律宗的修持方法 

  (一)戒律的意义 

  现在向各位说明律宗的修持方法。

  律,就是佛教的戒律。佛经里面一再地强调说:「戒住则法住。」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,是人迈向佛道的准则。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么样平坦,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,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;人生旅程上,如果不持戒律,随时有丧失生命之虞。

  戒如明灯,如光明一样,有了灯火的照明,可以看清环境,不致跌倒。戒律好象城墙一样,敌人来袭击时,可以保护住我们的生命财产。戒律能抵挡私欲的强敌,守护我们的慧命。戒律如老师,告诉我们人生的方向。佛陀即将涅槃的时候,弟子们围绕着他,问了几个问题,其中就有人问道:「佛陀,您在的时候,我们以您为老师。您涅槃了,我们以谁做老师呢?」佛陀就回答说:「以戒为师。」戒律的老师,随时随地指示我们的迷津,使我们知道何去何从。

  (二)律宗典籍 

  讲戒的经典很多,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论。四律指十诵律、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僧祇律;五论就是明了论、萨婆多论、善见论、摩得勒伽论、毗尼母论。在中国最盛行的是四分律,有法励的相部宗、道宣的南山宗、怀素的东塔宗等三派,其中以道宣的影响力最大。

  戒有五戒、十戒、八关斋戒、二百五十戒、三百四十八戒,乃至无量无数的戒。我们仅知道有戒条,尚嫌不足,要进一步去受持。受戒好比学生要遵从校规,人民要恪守法律,我们则要依循人生的准则--戒律的指示,才不致身心放逸。学校的校规、国家的法律,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,属于他律,而佛教的戒律,是吾人发诸于内心的自我要求,属于自律,两者迥然不同。

  戒,依据它的精神,分为戒法、戒条、戒行、戒相。所谓戒法,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规,是圣道的根本,能生长禅定、智能。严持戒法,可免于沈溺生死大海之苦。戒体是受持戒法之后,并得戒法之精神融贯于内心,产生防非止恶之功德,戒体即戒律的根本精神。戒行是将戒体如法地表现于身口意三业;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种不同的戒行,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、八关斋戒、比丘、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。如果缺乏戒体为内涵,那么佛教的戒律,易流为形式化的戒条;如果戒律的精神,不实践于行为,如同虚设,对生活一点也产生不了作用。因此戒虽分为四科,其精神是一体的。我们受持戒律,要将这四者充分的发挥,蕴戒体于内心,而将戒行形诸于外,则能庄严仪表,受人爱敬。

  (三)出家众的戒律 

  在佛教里面,出家的女子,称为比丘尼,戒律有三百多条;出家的男子,称比丘,应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条戒。即使七岁以上,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小男孩、小女孩,所谓沙弥、沙弥尼,也要守十条戒律。出家人的戒法,依佛门的规矩,本来是不应该对在家信徒讲的,不过,如果不讲,大家心里很好奇,现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法,其纲目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一下:

  (1)波罗夷戒

  有四条根本大戒,是不能犯的,犯了这四戒,叫做犯四波罗夷戒。什么叫波罗夷呢?波罗夷是开除不共住的弃罪,犯了波罗夷罪,从此佛教不要他,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。什么戒那么严重呢?就是杀、盗、淫、妄。杀就是以瞋恨心杀害众生;盗就是不经同意而盗取他物;淫是以贪婪心行奸淫的事;妄是以不实在的话,欺诳别人。有人或许会说:「唉呀!这个妄语,不是常常会触犯吗?有这么严重吗?」佛教的妄语,不是指问你:「喂!吃过饭没有?」本来没有吃,为了怕人家麻烦,只有说:「吃过了。」这种善意的欺骗,不犯打妄语戒。这里的妄语是指大妄语,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,而说我有神通;没有证到罗汉果,而说我现在已经证果了。用这样的方法,取得大众的供养,这个才是大妄语。等一会儿说明在家戒律时,还要加以解释。这个四波罗夷戒最严重,犯了其中任何一条,如同死刑,无法再共住于僧团。

  (2)僧残戒

  下面有十三条戒叫僧残戒,就是犯了很严重的罪,要赶快加以补救的意思。出家人犯了这方面的戒,等于残废一样,是次于波罗夷的重戒。譬如不真实的情况,随便诬赖别人、毁谤别人,就犯了僧残罪。「哟!某某法师啊,大概有几千万。」请问你是他的会计师呢?还是他的帐房,怎么会知道他有几千万呢?道听涂说,信口雌黄,制造莫虚有的谣言,就犯这个罪。

  「哟!某某法师啊!曾经说过某人的坏话,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。」「是你亲眼看到的吗?」「啊!没有,我听到的。」「那一个讲的?」「嗯!记不清楚了。」讲话不负责任,兴风起浪,挑拨离间别人的感情,也犯了这个戒。

  在学校里面,我们见到那一位同学不乖了,马上对他说:「喂,人家说你现在不好,不用功啊!」「那一个说我不用功呢?」「大家说的啊!」「大家,是谁啊?」「大家,就是大家嘛!」用这种莫虚有的方法中伤别人,实在已经犯戒了。犯了僧残中的任何一条戒,如果能够接受僧团的救护,仍不失为一位比丘的资格。

  (3)不定戒

  不定,有两条。所谓不定,即这个罪,还没有确定,尚在怀疑判断之中,是什么样的情况?譬如某某出家人,和某一个女人,共处于幽室之中,或同在偏僻的地方。两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犯戒,不得而知,这就犯了不定戒。这种情况要赶快自我表白说明;如果不老实自说,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,别人怀疑你犯到某种程度,你就得接受那种罪法的处理。

  (4)舍堕戒

  第四是舍堕,就是波逸提,有三十条。把多余的钵或衣服收藏起来,不肯转送给别人,超过十日以上不用,就犯了这个戒。这个波逸提的戒,为什么叫舍堕呢?就是犯了这种戒的人,要让他赶快舍离所有犯戒之赃物,不仅要把所得物舍掉,并且要舍除贪心,因此称为舍堕戒。

  另外有一种叫单堕,一共有九十条,和舍堕一样,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种。舍堕是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,而单堕则只要向他人忏悔,即可以得到清净。因此三十条的舍堕戒,是舍去财物、舍相续贪心、舍罪的意思;而九十条的单堕只有舍贪心、舍罪。犯了舍堕罪或单堕罪,如果不能至诚忏悔的话,会堕入地狱受苦,因此同称为「堕」。

  九十条的单堕戒,条目繁琐,无法一一加以说明。我仅介绍其中一、二条。单堕戒前三条分别为小妄语戒、骂戒、两舌戒,俗话说斧在口中,祸从口出,在十戒中,对于口业就提出了四条,可见我们平时不经意中,由口所闯下的祸端有多少,因此佛教对口业也特别的注重。

  所谓妄语戒,不明究实,胡造谣言,强不知以为知,固然犯了妄语戒;知而不言,当说而不说,也犯了妄语戒。有些人明哲保身,管你们天下大乱,反正对与不对,好与不好,与我不相干,这种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,在僧团里是不合法的,佛教的积极参与的精神,于此可见一斑。

  (5)波罗提舍尼戒

  另外还有犯提舍尼戒的,一共有四。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忏悔,犯了过错,只要向一人忏悔就可以了。佛陀在世的时候,有的信徒很虔诚,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养,就备办饮食,亲自带到城外精舍去供养僧侣。但是由于精舍座落于郊外,人烟较少的地方。当信徒带着厚重的财物经过旷野时,有时候遇到坏人,时有被抢劫危险。这种事情发生以后,佛陀于是制戒,比丘应该自己入城去托钵乞食,不自己入城托钵乞食的比丘受到诃责,犯了此戒的人,必须向一人道歉忏悔,不该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来供养。

  (6)突吉罗戒

  有关威仪方面的戒,属于突吉罗戒。从身业与口业来说,就叫恶作或恶说,在戒本里把它归类于众学法。众学戒有一百条,就是轻微的戒法。比方说,朝椅子上一座,跷起二郎腿,失去威仪,即犯了突吉罗戒。不过这是小小的戒,并不是严重的戒,所以叫众学,意思即应当在大众之中再努力学习。

  如果服装不整,或把衣服倒过来穿,像公子哥儿油腔滑调的样子;或穿著拖鞋进入寺院,这都不合乎威仪,犯了众学法的戒。众学法相当于今日的生活须知,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。

  (7)灭诤法

  最后叫灭诤法,有七条戒。所谓灭诤法即大家意见不合,争执起来时,要面对面坦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,解除彼此之间的误解。一旦化除争执,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,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。

  一般会引起诤论的原因是彼此对法相的看法不同,抱持自是彼非的态度,在讨论之中起了争执。有时候某一人所犯的过错,到底是属于那一类戒法,由于罪相不容易分别判断而引起的诤论,这种情形就需要灭诤法来消弭彼此的诤议。

  (四)佛陀制戒的因缘 

  佛陀为了达到十种利益,才制定戒律。所谓十种利益:(一)为了使僧团大众和合相处;(二)藉和合清净的僧团风范来摄受僧众;(三)以法来调伏个性…

《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