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(中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由。只是不改變自己的信仰,肯定自己是個佛教徒罷了!

  顯教講叁皈依,密教則必須六皈依。除了皈依顯教的佛法僧叁寶之外,密教還必須加上上師、本尊、護法,以爲皈依的對象,這個護法,像我們稱各位爲護法居士。修密宗的人,需要請一位神明來做他的護法。在印順法師的《成佛之道》一書中曾記載,太虛大師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師,想到西藏學密法,依照密教的規矩,禮請一位護法神來護持他。不想卻請來了一個狐狸精,狐狸精破口大罵大勇法師說:「你不可以到西藏學密法,如果你堅持要去的話,我就擾亂你的修行。」使大勇法師進退爲難,不知如何是好!有時候請護法神來護持道場固然是好,但是神和鬼一樣,有喜怒哀樂的情緒,如果不能順其心意,反而惹麻煩上身。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,平常我們不和他們打交道,倒也互不相關,相安無事。萬一和他們有了來往,以後常常會上門找麻煩。

  由于密宗的儀軌非常的複雜,諸如灌頂、結手印等,都不容易學習。各位如果想專修密宗,除了六皈依之外,要跟隨上師學習,才能如法。平常我們可以修持顯教法門,誦念密宗咒語,而收顯密兼修之效。

  叁、律宗的修持方法 

  (一)戒律的意義 

  現在向各位說明律宗的修持方法。

  律,就是佛教的戒律。佛經裏面一再地強調說:「戒住則法住。」戒律是維系佛教于不墜的綱常,是人邁向佛道的准則。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麼樣平坦,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,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;人生旅程上,如果不持戒律,隨時有喪失生命之虞。

  戒如明燈,如光明一樣,有了燈火的照明,可以看清環境,不致跌倒。戒律好象城牆一樣,敵人來襲擊時,可以保護住我們的生命財産。戒律能抵擋私欲的強敵,守護我們的慧命。戒律如老師,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。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,弟子們圍繞著他,問了幾個問題,其中就有人問道:「佛陀,您在的時候,我們以您爲老師。您涅槃了,我們以誰做老師呢?」佛陀就回答說:「以戒爲師。」戒律的老師,隨時隨地指示我們的迷津,使我們知道何去何從。

  (二)律宗典籍 

  講戒的經典很多,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論。四律指十誦律、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僧祇律;五論就是明了論、薩婆多論、善見論、摩得勒伽論、毗尼母論。在中國最盛行的是四分律,有法勵的相部宗、道宣的南山宗、懷素的東塔宗等叁派,其中以道宣的影響力最大。

  戒有五戒、十戒、八關齋戒、二百五十戒、叁百四十八戒,乃至無量無數的戒。我們僅知道有戒條,尚嫌不足,要進一步去受持。受戒好比學生要遵從校規,人民要恪守法律,我們則要依循人生的准則--戒律的指示,才不致身心放逸。學校的校規、國家的法律,是來自于外在的約束,屬于他律,而佛教的戒律,是吾人發諸于內心的自我要求,屬于自律,兩者迥然不同。

  戒,依據它的精神,分爲戒法、戒條、戒行、戒相。所謂戒法,是佛陀所製定的法規,是聖道的根本,能生長禅定、智能。嚴持戒法,可免于沈溺生死大海之苦。戒體是受持戒法之後,並得戒法之精神融貫于內心,産生防非止惡之功德,戒體即戒律的根本精神。戒行是將戒體如法地表現于身口意叁業;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,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比丘、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。如果缺乏戒體爲內涵,那麼佛教的戒律,易流爲形式化的戒條;如果戒律的精神,不實踐于行爲,如同虛設,對生活一點也産生不了作用。因此戒雖分爲四科,其精神是一體的。我們受持戒律,要將這四者充分的發揮,蘊戒體于內心,而將戒行形諸于外,則能莊嚴儀表,受人愛敬。

  (叁)出家衆的戒律 

  在佛教裏面,出家的女子,稱爲比丘尼,戒律有叁百多條;出家的男子,稱比丘,應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條戒。即使七歲以上,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小男孩、小女孩,所謂沙彌、沙彌尼,也要守十條戒律。出家人的戒法,依佛門的規矩,本來是不應該對在家信徒講的,不過,如果不講,大家心裏很好奇,現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法,其綱目簡單地向各位介紹一下:

  (1)波羅夷戒

  有四條根本大戒,是不能犯的,犯了這四戒,叫做犯四波羅夷戒。什麼叫波羅夷呢?波羅夷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,犯了波羅夷罪,從此佛教不要他,無法再生活于僧團之中。什麼戒那麼嚴重呢?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。殺就是以瞋恨心殺害衆生;盜就是不經同意而盜取他物;淫是以貪婪心行奸淫的事;妄是以不實在的話,欺诳別人。有人或許會說:「唉呀!這個妄語,不是常常會觸犯嗎?有這麼嚴重嗎?」佛教的妄語,不是指問你:「喂!吃過飯沒有?」本來沒有吃,爲了怕人家麻煩,只有說:「吃過了。」這種善意的欺騙,不犯打妄語戒。這裏的妄語是指大妄語,也就是說沒有得到神通,而說我有神通;沒有證到羅漢果,而說我現在已經證果了。用這樣的方法,取得大衆的供養,這個才是大妄語。等一會兒說明在家戒律時,還要加以解釋。這個四波羅夷戒最嚴重,犯了其中任何一條,如同死刑,無法再共住于僧團。

  (2)僧殘戒

  下面有十叁條戒叫僧殘戒,就是犯了很嚴重的罪,要趕快加以補救的意思。出家人犯了這方面的戒,等于殘廢一樣,是次于波羅夷的重戒。譬如不真實的情況,隨便誣賴別人、毀謗別人,就犯了僧殘罪。「喲!某某法師啊,大概有幾千萬。」請問你是他的會計師呢?還是他的帳房,怎麼會知道他有幾千萬呢?道聽塗說,信口雌黃,製造莫虛有的謠言,就犯這個罪。

  「喲!某某法師啊!曾經說過某人的壞話,做過傷天害理的壞事。」「是你親眼看到的嗎?」「啊!沒有,我聽到的。」「那一個講的?」「嗯!記不清楚了。」講話不負責任,興風起浪,挑撥離間別人的感情,也犯了這個戒。

  在學校裏面,我們見到那一位同學不乖了,馬上對他說:「喂,人家說你現在不好,不用功啊!」「那一個說我不用功呢?」「大家說的啊!」「大家,是誰啊?」「大家,就是大家嘛!」用這種莫虛有的方法中傷別人,實在已經犯戒了。犯了僧殘中的任何一條戒,如果能夠接受僧團的救護,仍不失爲一位比丘的資格。

  (3)不定戒

  不定,有兩條。所謂不定,即這個罪,還沒有確定,尚在懷疑判斷之中,是什麼樣的情況?譬如某某出家人,和某一個女人,共處于幽室之中,或同在偏僻的地方。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犯戒,不得而知,這就犯了不定戒。這種情況要趕快自我表白說明;如果不老實自說,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,別人懷疑你犯到某種程度,你就得接受那種罪法的處理。

  (4)舍墮戒

  第四是舍墮,就是波逸提,有叁十條。把多余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,不肯轉送給別人,超過十日以上不用,就犯了這個戒。這個波逸提的戒,爲什麼叫舍墮呢?就是犯了這種戒的人,要讓他趕快舍離所有犯戒之贓物,不僅要把所得物舍掉,並且要舍除貪心,因此稱爲舍墮戒。

  另外有一種叫單墮,一共有九十條,和舍墮一樣,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種。舍墮是必須舍去犯戒的財物,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忏悔,即可以得到清淨。因此叁十條的舍墮戒,是舍去財物、舍相續貪心、舍罪的意思;而九十條的單墮只有舍貪心、舍罪。犯了舍墮罪或單墮罪,如果不能至誠忏悔的話,會墮入地獄受苦,因此同稱爲「墮」。

  九十條的單墮戒,條目繁瑣,無法一一加以說明。我僅介紹其中一、二條。單墮戒前叁條分別爲小妄語戒、罵戒、兩舌戒,俗話說斧在口中,禍從口出,在十戒中,對于口業就提出了四條,可見我們平時不經意中,由口所闖下的禍端有多少,因此佛教對口業也特別的注重。

  所謂妄語戒,不明究實,胡造謠言,強不知以爲知,固然犯了妄語戒;知而不言,當說而不說,也犯了妄語戒。有些人明哲保身,管你們天下大亂,反正對與不對,好與不好,與我不相幹,這種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,在僧團裏是不合法的,佛教的積極參與的精神,于此可見一斑。

  (5)波羅提舍尼戒

  另外還有犯提舍尼戒的,一共有四。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忏悔,犯了過錯,只要向一人忏悔就可以了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的信徒很虔誠,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養,就備辦飲食,親自帶到城外精舍去供養僧侶。但是由于精舍座落于郊外,人煙較少的地方。當信徒帶著厚重的財物經過曠野時,有時候遇到壞人,時有被搶劫危險。這種事情發生以後,佛陀于是製戒,比丘應該自己入城去托缽乞食,不自己入城托缽乞食的比丘受到诃責,犯了此戒的人,必須向一人道歉忏悔,不該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來供養。

  (6)突吉羅戒

  有關威儀方面的戒,屬于突吉羅戒。從身業與口業來說,就叫惡作或惡說,在戒本裏把它歸類于衆學法。衆學戒有一百條,就是輕微的戒法。比方說,朝椅子上一座,跷起二郎腿,失去威儀,即犯了突吉羅戒。不過這是小小的戒,並不是嚴重的戒,所以叫衆學,意思即應當在大衆之中再努力學習。

  如果服裝不整,或把衣服倒過來穿,像公子哥兒油腔滑調的樣子;或穿著拖鞋進入寺院,這都不合乎威儀,犯了衆學法的戒。衆學法相當于今日的生活須知,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。

  (7)滅诤法

  最後叫滅诤法,有七條戒。所謂滅诤法即大家意見不合,爭執起來時,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,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。一旦化除爭執,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,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。

  一般會引起诤論的原因是彼此對法相的看法不同,抱持自是彼非的態度,在討論之中起了爭執。有時候某一人所犯的過錯,到底是屬于那一類戒法,由于罪相不容易分別判斷而引起的诤論,這種情形就需要滅诤法來消弭彼此的诤議。

  (四)佛陀製戒的因緣 

  佛陀爲了達到十種利益,才製定戒律。所謂十種利益:(一)爲了使僧團大衆和合相處;(二)藉和合清淨的僧團風範來攝受僧衆;(叁)以法來調伏個性…

《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