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較頑劣的衆生;(四)使僧侶知道過錯忏悔以後,內心得到清淨快樂;(五)使僧衆言行有所規範而斷除現在煩惱;(六)使僧侶斷除現在煩惱之後,進而産生定力,斷除未來世的煩惱;(七)使信衆生起信心;(八)使已生信心的弟子,更加堅定;(九)使正法得以久住,佛法長存;(十)使未來戒法常在,修行梵行者,能安心住于佛法之中。
以上十益是佛陀製定戒律的真正目的。
至于每一條戒律的製定,本來都是佛陀爲了隨順當時的情況,依照當時的風俗民情、因時適宜善巧製定的。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,佛陀就告誡說:「下次不可這樣啦!應該製定這樣的戒,以後不可再犯。」當時佛陀爲了糾正弟子的行爲,所製定的規矩,就成了現在的戒律。每一條戒,都有它製定的因緣,比方說:有一位比丘生病了,住在波羅奈國的蘇卑女,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聽到比丘病了,心生不忍,前往探病,問比丘的病情說:「您的病怎麼樣才會好呢?您想吃什麼東西啊?」比丘說:「我想吃肉!」蘇卑女趕快想辦法弄肉給他吃,可是市場關門了,無法買到肉,怎麼辦呢?她一心爲了治好比丘的病,就在自己身體上割下一塊肉,煮好了,送去給他吃。那位比丘一吃,病倒是好了,可是,蘇卑女割了肉以後,傷口發炎,卻病了,睡在床上,痛苦呻吟。丈夫回來一看,問清楚了原因,很歡喜她有這樣的信心,又很難過妻子命在旦夕。蘇卑女就對她的丈夫說:「你也不必難過,我已經快死了,請你默默的祝願,把家裏好的東西拿出來,備辦齋席,請佛陀再到我們家裏受供一次,讓我們來拜見佛陀,我死而無憾!」
佛陀來後,聽蘇卑女的丈夫敘說了原委,佛陀立刻要進去看望蘇卑女的病,蘇卑女的丈夫很著急說:「佛陀,我們房間很髒,請不要進去!」但是佛陀還是進去探病。
躺臥在病床的蘇卑女聽到佛陀駕到,精神一振,忽然像健康的人一樣,走出來向佛陀頂禮。佛陀于是開示說:「蘇卑女,你這種作法,是愚癡的行爲,不合乎佛法恭敬供養沙門的作法。所謂供養、布施,要在不自苦、不自惱的原則之下,才可以做;所謂供養、布施,是在不他惱、不他苦的原則下才可以做的。」這是佛陀偉大的法音,各位護法信徒,你們都要記住這句話,帶著勉強、痛苦的施舍,不是真正的供養、布施。真正的供養、布施,不管施者、受者都充滿歡喜的。
佛陀爲蘇卑女開示了這些法語,一方面規定比丘不能向信徒化緣很難辦到的布施供養。有的信徒信仰虔誠,家境困難,捉襟見肘,卻拿錢去布施,這是不合乎佛法的。不自苦、不自惱、不令他苦、不令他惱才可以行布施,不可以打腫臉充胖子,不要勉強布施供養,以表示自己的虔誠,學佛要發恒長心、細水長流,過分了,就不能長久。
(五)在家信衆的戒律
上面是有關出家衆的戒律以及製裁的因緣。那麼,在家學佛的信徒們,要怎麼樣來受戒呢?在家戒有五戒、八戒、菩薩戒等,今天要和各位講說的是五戒和八戒。五戒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相當于中國儒家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等五常。不殺生曰仁、不偷盜曰義、不邪淫曰禮、不妄語曰信、不飲酒曰智。
不殺生是表示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;不偷盜是對別人的財産不侵犯;不邪淫是對他人的身體不侵犯;不妄語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;不飲酒是對自己的靈智不侵犯,而不致去傷害別人。因此,所謂五戒者,綜合起來就是一戒,也就是不侵犯。不侵犯是什麼意思?用現在的觀念加以诠釋的話,就是自由的意思,也就是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情況之下,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。
有的信徒,不了解持戒的精神,一聽到持「戒」,就說:「唉喲!何必自我束縛!」其實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。各位請看,關在牢獄裏面的人,都是犯了五戒,才失去自由。像殺生,主要是殺人,現在有些人太狠,不但殺人,還要分屍。案發判刑,今生身系囹圄,受到身心的不自由,來生墮落地獄中,不能解脫,更不自由。
所謂偷盜罪,放眼今日社會的貪汙、詐欺、背信、違反票據法、搶劫等不法行爲,都是犯了偷盜。邪淫諸如妨害風化、重婚、騙婚、叁角戀愛都是。妄語呢?在這個社會裏面就更多了,只要對自己有利,能夠騙取對方的財物,則不擇手段,不惜用什麼語言來傷害別人。飲酒戒,除了會使人昏醉的一切飲料不可飲用之外,舉凡鴉片煙、嗎啡、速賜康等,會迷失人類本性的毒劑,也不應該吸食注射的。
有人或許會說:「哼!我又沒有受戒,怕什麼啊!」雖然不受戒,犯了過失,一樣有罪。如果你受過戒了,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了交通規則,比較安全;航海中,有了羅盤可以指引;人在學校裏,有老師可指導;戰爭時,有城牆可以保護自己。所以先生應該鼓勵太太受戒,太太應該勸導先生受戒,先生如果受了戒,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將不會在外拈花惹草,先生也放心,受過戒的太太就不會紅杏出牆。所以五戒是維護家庭和諧美滿的助力,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,是促進社會安甯進步的妙方。
本年十二月中,佛光山將要傳授叁壇大戒,除了傳授出家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之外,並傳授在家五戒、在家菩薩戒,現在報名受戒的已經有千人以上了。我並不是要你們去受戒,在臺北,傳授戒法的很多,爲了建立幸福的家庭,你們應該皈依叁寶受持五戒。
受完五戒以後,可以進一步受八關齋戒,短期中練習過出家人的生活。可于每月的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二十叁日、二十九日、叁十日的六齋日當中來受持八關齋戒,或者六天之中選一天,或者六日都受也可以。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之外,還要加受叁條:一是不擦脂粉、不化妝插花;一是不要唱歌跳舞;一是不要睡高廣大床,這叁條加上前面的五戒,合稱八關齋戒,齋就是持過什不食戒的意思。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,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,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,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。
經典告訴我們,依戒才能生定,依定才能引發智能,而達到解脫。在家信徒學佛持戒,如此熏習之後,生活中自然會産生定力,增加智能,道德與人格自然升華。如此對于事業的發展、身心的安頓,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四、禅宗的修持方法
(一)禅的時代意義
下面要向各位介紹的是,最爲現代人所普遍喜愛的禅宗的修持方法,以作爲今天演講的結束。
自從達摩祖師西來,將禅的要義傳入中國之後,經過慧可、僧粲、道信、弘忍,而之傳至六祖慧能,一花開五葉,禅在中國本土遂開出燦爛的花朵,成爲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。禅的思想,不僅影響佛教界,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,也受到禅宗的甚深的影響,尤其宋朝的儒者,大都修禅學儒,乃掀起異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新儒學運動;禅,爲宋明理學注入了新的生命。
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,在曆史上都曾經盛極一時。譬如華嚴宗、天臺宗、法相宗、叁論宗等,曾經爲上下朝野所喜好,但是這些宗派或者因爲教理高玄,不容易爲一般民間所接受;或者缺乏繼承傳弘的人才,而漸漸式微衰弱。只有禅宗和淨土宗,隨著時代的遷移,而更加興隆。尤其現代,文明過度進步的西方,也紛紛回過頭來,轉向東方的禅,找尋他們精神上的資糧。
在現在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裏,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,來安頓浮蕩不定的身心。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的巨浪,席卷整個世界,機器的運作,加快了人們的腳步,物質的增産,刺激了人們的享受欲望。人們隨著機械的輪子,馬不停蹄地汲汲于營生糊口,而忘記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;生活競爭的激烈,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愈來愈嚴重,感官的過度享受,使人們麻醉了自己的性靈,虛無、失落,遂成爲這個時代的時麾名詞。針對這樣的時弊,禅,實在是一劑最好的藥方。
修行禅宗,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見性。所謂明心見性,就是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樸實未染的本來面目。說起來很悲哀,我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,高興的時候,覺得世界是美麗的;悲傷的時候,看花兒,也在落淚;生氣的時候,看到什麼東西都討厭。心理學上將我們的心分成幾種「我」,究竟生氣時的我和悲傷時的我,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?我們如果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,只有被外在的環境所駕禦,輪轉不已,永遠無法得到安甯。因此我們必須透過禅的修學方法--回光返照,來返觀自己的自性,認識自己的本心,以求得心靈的真正解脫。
那麼,如何才能明心見性,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呢?最重要的是必須放下我執、我見,拋棄一切的迷妄、分別,才能超凡入聖,進而凡聖俱絕,頓入禅的核心之中。佛教裏有一則故事,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,跋山涉水,好不辛苦。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,一不小心,掉到深谷裏去。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,雙手在空中攀抓,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,總算保住了生命,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,上下不得,正在進退維谷,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,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,站立在懸崖上,慈祥的看著自己,此人如見救星般,趕快求佛陀說:
「佛陀!求求您慈悲,救我吧!」
「我救你可以,但是你要聽我的話做一件事,才有辦法救你上岸。」佛陀慈祥的說著。
「佛陀!到了這種地步,別說一件事,就是一百件、一千件,我全部都聽您的。」
「好吧!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,我才能救你上來。」
此人一聽,心想,把手一放,誓必掉到萬丈深坑,跌得粉身碎骨,哪裏還保得住生命?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,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,只好離去。
我們想明心見性,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,把手放下來。在懸崖的地方,把手放下來當然會殒身斃命,不得全身,但是我們的妄執如果不跌得粉身碎骨,佛法的妙谛則無法進入心中。禅,就是要把吾人迷妄的人生,跌得粉身碎骨,使它大死一番,脫胎換骨之後,透徹地進入禅的大機大…
《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