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藏要》解題
王雷泉
[王雷泉按:2009年10月中旬,率複旦大學禅學會和禅學社一行參訪南京金陵刻經處,承肖永明副主任贈送《藏要》一套。憶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金陵刻經處管恩琨主任贈送一套《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》,據以編選《悲憤而後有學——歐陽漸文選》。現找出當年所撰〈藏要〉提要,校訂電腦亂碼,刊發在本博客。]
[近代]歐陽漸 呂澂
《藏要》,叁輯,收佛書七十種,四百余卷,近代歐陽漸、呂澂編校。支那內學院于民國十八年(一九二九)出版第一輯,民國二十四年(一九叁五)年出版第二輯。一九八五年,金陵刻經處將當時尚未完成的零本編爲第叁輯,與前二輯一起成套出版。另有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和上海書店的影印本。
支那內學院禀承楊文會編輯《大藏輯要》,進而對曆代刻印的大藏經進行整理考訂的遺訓,本著「講學以刻經」的辦學方針,自一九二七年起,即組織人力,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經中選擇要典,校勘文字,編輯一套精要的佛經叢書《藏要》。盡量搜羅國外校印的梵文、巴利文、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種刻本的西藏大藏經,比較研求,對漢文翻譯的藏經重加考證,以爲佛學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基礎。原計劃將菩薩藏、聲聞藏中之經律論、西土此方著述,抉其要分爲六輯;然後以此爲基礎徹底整理全藏,刻成比較可靠的定本。歐陽漸把編《藏要》和《晚年定論》視作有生之年發願完成的二大工作。一九叁四年十月在《覆陳伯嚴書》中,指出編輯《藏要》分考據和義理二個階段進行:考據校勘囑呂澂完成,此事千年以來已無作者,須擇譯善、版善,必求精審,以饷學者;義理抉擇由歐陽漸承擔,此事千年以來亦蕪穢不治,「第一分部不確當,第二各溺所宗而誣概全局,第叁敷淺泛濫充棟汗牛,乃無一紙切當示要之論」,故必須敘次文法、抉擇經義。但因戰亂等原因,實際上編成叁輯(其中第叁輯沒有完成);在所收七十種書中,所作敘文僅二十余種。
《藏要》的編校方法是:第一、采取刻校、譯校、類校叁周校勘方式,在校勘文字上一變從來重視高麗本的偏向,而在刻校方面取南宋後思溪版藏經爲底本,勘以北宋福州及高麗新雕版,誤文奪字,皆訂正注明。第二、在譯校方面,對譯文內錯落晦澀的地方,擇要用原典或異譯本來證文,並加標注。第叁、在類校方面,取有關義解之異籍參證,分清段落,剖析章句,並闡明學說上的相關聯系,如《寶德藏經》注出所攝《五分般若》之處(注《五分》印本某頁某行)、《佛地經論》注出所據戒賢釋論之文(注戒賢論同或缺)、《成實論》注出成實宗所立之章門(依《大乘義章》注某章某段)、《俱舍論》注出薩婆多難解之余義(依《順正理論》注某卷)等。第四、對書中的重要義理,用提要體裁寫成敘,以供學人了解,歐陽漸對二十余種重要經論作了敘文,對各書的傳承和前後變化,皆能窮源竟委,扼其學說大意。
第一輯收經十一種,律叁種,論十一種,共二十八冊,分裝甲乙丙丁四函。卷首爲《藏要》總敘,概述經典的要義及收錄原則,認爲本輯所收,爲經律論叁藏中「要中之要」。下按原書編號標出所選佛典的譯本、卷數和在本輯中的冊數:
一、《大般若經·第二分·舍利子般若》,唐·玄奘譯,選卷四百一至四百五(第一冊)。歐陽漸有《大般若經十六分總敘》及《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《大般若經·第二分·方便般若》,選卷四百五十九至四百七十八(第二至四冊)。歐陽漸有《方便般若二十品目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、《大般若經·第五分》,選卷五百五十六至五百六十五(第五、六冊)。歐陽漸有《大般若經第五分品目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叁、《華嚴經·十地品》,唐·實叉難陀譯,選卷叁十四至叁十九(第七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四、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,全四卷(第八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五、《大般涅槃經·迦葉品》,北涼·昙無谶譯,選卷叁十叁至叁十八(第九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六、《解深密經》,唐·玄奘譯,全五卷。第十冊。歐陽漸有《解深密經品目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七、《大菩薩藏經·般若品》,唐·玄奘譯,選卷十六至十九(十一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八、《勝鬘師子吼經》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,全一卷(十一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九、《大寶積經·無量壽會》,唐·菩提流志譯,選卷十七、十八(十一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、《妙法蓮華經》,後秦·鸠摩羅什譯,全七卷。十二、十叁冊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一、《雜阿含經·緣起誦》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,選卷十一、十二;附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九十叁、四〈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谛界擇攝第叁之一、二〉(十四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以上大乘經十種,小乘經一種。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:「菩薩乘有正軌,有便道。乘乎正軌又有不易之則曰境行果,依此抉擇而得四經:一曰《大般若經》,二曰《華嚴經》,行菩薩乘有不易之則,一曰因果、二曰差別:因果者,運用之妙,《般若》盡之;差別者,境界不同,《華嚴》盡之;故《般若》、《華嚴》者,菩薩正軌之行也。叁曰《楞伽經》,古學一百八句,一切自心所現,今學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、二無我,知法、知義于此廣博,故《楞伽經》者,菩薩正軌之境也。四曰《大涅槃經》,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,此佛出世大事因緣,對機則四邬柁南,畢竟則常樂我淨,見性而已,又多乎哉?是故《大涅槃經》者,菩薩正軌之果也。《解深密經》,境行果叁都約其要。《菩薩藏經》,但約行中因果差別。《勝鬘》明識,屬隸《楞伽》。《無量壽經》,是方便道;《法華》則經中之楬橥者也。聲聞舉一,曰《雜阿含》,佛言諸佛世尊具大智力,總攝諸法,安處四種邬柁南中,輾轉傳來,是名《阿含》,傳此四句是名《阿含》,《瑜伽》五分釋《雜含》多,大小溝通,《阿含》亦大故也。」
十二、《菩薩戒本》及《菩薩戒羯磨文》,彌勒說,玄奘譯(十五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叁、《十誦比丘戒本》,鸠摩羅什譯;附錄「十誦比丘衆學法叁本類勘表」。《十誦羯磨比丘要用》,劉宋·僧璩依律撰出(十五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四、《善見律毗婆沙·序品》,蕭齊僧伽跋陀羅譯,選叁卷(十五冊)。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以上大乘律一種,小乘律二種。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:「律叁者,《地持善戒》,譯非全文,是故戒本羯磨,應抉《瑜伽》爲大乘律。北方小戒,論其圓通,《僧祇》爲最;究其嚴密,《十誦》爲尤,《四分》、《五分》及迦葉維,嚴不及《十誦》,通不及《僧祇》,是故戒本羯磨,唯獨取于《十誦》。南方小戒,此土傳來,但見《善見律》,錄序而已。」
十五、《中論》,青目釋,鸠摩羅什譯,全四卷(十六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六、《辨中邊論》,世親造,玄奘譯,全叁卷(十七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七、《大智度論·初品》,龍樹造,鸠摩羅什譯,選卷一至叁十四(十八至二十二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八、《瑜伽師地論·菩薩地》,彌勒說,玄奘譯,選卷叁十五至五十(二十叁、二十四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十九、《集論》,無著造,玄奘譯,全七卷(二十五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十、《攝大乘論》,無著造,玄奘譯,全叁卷(十七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十一、《二十唯識論》,世親造,玄奘譯,全一卷(二十五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十二、《成唯識論》,玄奘譯,全十卷(二十六、二十七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十叁、《因明正理門論》,大域龍造,玄奘譯,全一卷(二十五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十四、《品類足論·辯千問品》,世友造,玄奘譯,選卷十至十七;附錄叁種毗昙法門對照表(二十八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二十五、《異部宗輪論》,世友造,玄奘譯,全一卷(二十八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;呂澂有校勘說明。
以上大小乘十一種論典,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:「摩诃衍義,創始于龍樹,充量于無著。合之則相圓,分之則義窒,豈空有之或異,實偏依之各詳。《中論》談遍計空,《辯中邊論》談依他有,中之義備也。《大智度論》,釋經論中詳一切法,而詳于對小;《瑜伽師地論》,宗經論中詳一切法,而詳于自大。龍樹毗昙爲《智論》,無著毗昙爲《集論》,是則乘之事備也。唯識爲入道之體,《攝論》創始于其先,《二十唯識》、《成唯識論》昌于其後。因明爲揀外之用,而《理門論》者,則又基本之作也。毗昙多種,六《足》爲精,《集論》爲大乘毗昙之終,《品類足論》爲小乘毗昙之始,龍樹、無著皆所宗矣。其余部執,則《異部宗輪論》亦足知概。」
第二輯收經八種,律六種,論十叁種。卷前有歐陽漸所作本輯總敘,將本輯與第一輯所收經典一一對照比較;並新增呂澂所作《藏要第二輯校例》。
一、《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》,宋·法賢譯,全叁卷(一冊)。
二、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》,玄奘譯,全一卷(一冊)。
歐陽漸總敘曰:「般若道場,聞者記錄或廣或略,或以長行,或以偈頌。一輯于長行略廣,五分中撮其大凡;二輯則舉《寶德藏經》叁十二品偈頌。讀者若先頌後長行,此經猶前溫陀南;若先長行後頌,此經則後溫陀南也。《心經》談空叁昧,是舍利子般若類;《金剛》談無相叁昧,是須菩提般若類也。」
叁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·十回向品》,唐·實叉難陀譯,選卷二十…
《《藏要》解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