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藏要》解题
王雷泉
[王雷泉按:2009年10月中旬,率复旦大学禅学会和禅学社一行参访南京金陵刻经处,承肖永明副主任赠送《藏要》一套。忆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金陵刻经处管恩琨主任赠送一套《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》,据以编选《悲愤而后有学——欧阳渐文选》。现找出当年所撰〈藏要〉提要,校订电脑乱码,刊发在本博客。]
[近代]欧阳渐 吕澂
《藏要》,三辑,收佛书七十种,四百余卷,近代欧阳渐、吕澂编校。支那内学院于民国十八年(一九二九)出版第一辑,民国二十四年(一九三五)年出版第二辑。一九八五年,金陵刻经处将当时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,与前二辑一起成套出版。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。
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《大藏辑要》,进而对历代刻印的大藏经进行整理考订的遗训,本着「讲学以刻经」的办学方针,自一九二七年起,即组织人力,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经中选择要典,校勘文字,编辑一套精要的佛经丛书《藏要》。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、巴利文、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西藏大藏经,比较研求,对汉文翻译的藏经重加考证,以为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。原计划将菩萨藏、声闻藏中之经律论、西土此方著述,抉其要分为六辑;然后以此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,刻成比较可靠的定本。欧阳渐把编《藏要》和《晚年定论》视作有生之年发愿完成的二大工作。一九三四年十月在《覆陈伯严书》中,指出编辑《藏要》分考据和义理二个阶段进行:考据校勘嘱吕澂完成,此事千年以来已无作者,须择译善、版善,必求精审,以饷学者;义理抉择由欧阳渐承担,此事千年以来亦芜秽不治,「第一分部不确当,第二各溺所宗而诬概全局,第三敷浅泛滥充栋汗牛,乃无一纸切当示要之论」,故必须叙次文法、抉择经义。但因战乱等原因,实际上编成三辑(其中第三辑没有完成);在所收七十种书中,所作叙文仅二十余种。
《藏要》的编校方法是:第一、采取刻校、译校、类校三周校勘方式,在校勘文字上一变从来重视高丽本的偏向,而在刻校方面取南宋后思溪版藏经为底本,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,误文夺字,皆订正注明。第二、在译校方面,对译文内错落晦涩的地方,择要用原典或异译本来证文,并加标注。第三、在类校方面,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,分清段落,剖析章句,并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,如《宝德藏经》注出所摄《五分般若》之处(注《五分》印本某页某行)、《佛地经论》注出所据戒贤释论之文(注戒贤论同或缺)、《成实论》注出成实宗所立之章门(依《大乘义章》注某章某段)、《俱舍论》注出萨婆多难解之余义(依《顺正理论》注某卷)等。第四、对书中的重要义理,用提要体裁写成叙,以供学人了解,欧阳渐对二十余种重要经论作了叙文,对各书的传承和前后变化,皆能穷源竟委,扼其学说大意。
第一辑收经十一种,律三种,论十一种,共二十八册,分装甲乙丙丁四函。卷首为《藏要》总叙,概述经典的要义及收录原则,认为本辑所收,为经律论三藏中「要中之要」。下按原书编号标出所选佛典的译本、卷数和在本辑中的册数:
一、《大般若经·第二分·舍利子般若》,唐·玄奘译,选卷四百一至四百五(第一册)。欧阳渐有《大般若经十六分总叙》及《大般若经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《大般若经·第二分·方便般若》,选卷四百五十九至四百七十八(第二至四册)。欧阳渐有《方便般若二十品目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、《大般若经·第五分》,选卷五百五十六至五百六十五(第五、六册)。欧阳渐有《大般若经第五分品目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三、《华严经·十地品》,唐·实叉难陀译,选卷三十四至三十九(第七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四、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,刘宋·求那跋陀罗译,全四卷(第八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五、《大般涅槃经·迦叶品》,北凉·昙无谶译,选卷三十三至三十八(第九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六、《解深密经》,唐·玄奘译,全五卷。第十册。欧阳渐有《解深密经品目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七、《大菩萨藏经·般若品》,唐·玄奘译,选卷十六至十九(十一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八、《胜鬘师子吼经》,刘宋·求那跋陀罗译,全一卷(十一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九、《大宝积经·无量寿会》,唐·菩提流志译,选卷十七、十八(十一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、《妙法莲华经》,后秦·鸠摩罗什译,全七卷。十二、十三册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一、《杂阿含经·缘起诵》,刘宋·求那跋陀罗译,选卷十一、十二;附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九十三、四〈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一、二〉(十四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以上大乘经十种,小乘经一种。欧阳渐叙选编理由如次:「菩萨乘有正轨,有便道。乘乎正轨又有不易之则曰境行果,依此抉择而得四经:一曰《大般若经》,二曰《华严经》,行菩萨乘有不易之则,一曰因果、二曰差别:因果者,运用之妙,《般若》尽之;差别者,境界不同,《华严》尽之;故《般若》、《华严》者,菩萨正轨之行也。三曰《楞伽经》,古学一百八句,一切自心所现,今学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,知法、知义于此广博,故《楞伽经》者,菩萨正轨之境也。四曰《大涅槃经》,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,此佛出世大事因缘,对机则四邬柁南,毕竟则常乐我净,见性而已,又多乎哉?是故《大涅槃经》者,菩萨正轨之果也。《解深密经》,境行果三都约其要。《菩萨藏经》,但约行中因果差别。《胜鬘》明识,属隶《楞伽》。《无量寿经》,是方便道;《法华》则经中之楬橥者也。声闻举一,曰《杂阿含》,佛言诸佛世尊具大智力,总摄诸法,安处四种邬柁南中,辗转传来,是名《阿含》,传此四句是名《阿含》,《瑜伽》五分释《杂含》多,大小沟通,《阿含》亦大故也。」
十二、《菩萨戒本》及《菩萨戒羯磨文》,弥勒说,玄奘译(十五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三、《十诵比丘戒本》,鸠摩罗什译;附录「十诵比丘众学法三本类勘表」。《十诵羯磨比丘要用》,刘宋·僧璩依律撰出(十五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四、《善见律毗婆沙·序品》,萧齐僧伽跋陀罗译,选三卷(十五册)。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以上大乘律一种,小乘律二种。欧阳渐叙选编理由如次:「律三者,《地持善戒》,译非全文,是故戒本羯磨,应抉《瑜伽》为大乘律。北方小戒,论其圆通,《僧祇》为最;究其严密,《十诵》为尤,《四分》、《五分》及迦叶维,严不及《十诵》,通不及《僧祇》,是故戒本羯磨,唯独取于《十诵》。南方小戒,此土传来,但见《善见律》,录序而已。」
十五、《中论》,青目释,鸠摩罗什译,全四卷(十六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六、《辨中边论》,世亲造,玄奘译,全三卷(十七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七、《大智度论·初品》,龙树造,鸠摩罗什译,选卷一至三十四(十八至二十二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八、《瑜伽师地论·菩萨地》,弥勒说,玄奘译,选卷三十五至五十(二十三、二十四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十九、《集论》,无著造,玄奘译,全七卷(二十五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十、《摄大乘论》,无著造,玄奘译,全三卷(十七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十一、《二十唯识论》,世亲造,玄奘译,全一卷(二十五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十二、《成唯识论》,玄奘译,全十卷(二十六、二十七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十三、《因明正理门论》,大域龙造,玄奘译,全一卷(二十五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十四、《品类足论·辩千问品》,世友造,玄奘译,选卷十至十七;附录三种毗昙法门对照表(二十八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二十五、《异部宗轮论》,世友造,玄奘译,全一卷(二十八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;吕澂有校勘说明。
以上大小乘十一种论典,欧阳渐叙选编理由如次:「摩诃衍义,创始于龙树,充量于无著。合之则相圆,分之则义窒,岂空有之或异,实偏依之各详。《中论》谈遍计空,《辩中边论》谈依他有,中之义备也。《大智度论》,释经论中详一切法,而详于对小;《瑜伽师地论》,宗经论中详一切法,而详于自大。龙树毗昙为《智论》,无著毗昙为《集论》,是则乘之事备也。唯识为入道之体,《摄论》创始于其先,《二十唯识》、《成唯识论》昌于其后。因明为拣外之用,而《理门论》者,则又基本之作也。毗昙多种,六《足》为精,《集论》为大乘毗昙之终,《品类足论》为小乘毗昙之始,龙树、无著皆所宗矣。其余部执,则《异部宗轮论》亦足知概。」
第二辑收经八种,律六种,论十三种。卷前有欧阳渐所作本辑总叙,将本辑与第一辑所收经典一一对照比较;并新增吕澂所作《藏要第二辑校例》。
一、《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》,宋·法贤译,全三卷(一册)。
二、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玄奘译,全一卷(一册)。
欧阳渐总叙曰:「般若道场,闻者记录或广或略,或以长行,或以偈颂。一辑于长行略广,五分中撮其大凡;二辑则举《宝德藏经》三十二品偈颂。读者若先颂后长行,此经犹前温陀南;若先长行后颂,此经则后温陀南也。《心经》谈空三昧,是舍利子般若类;《金刚》谈无相三昧,是须菩提般若类也。」
三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十回向品》,唐·实叉难陀译,选卷二十…
《《藏要》解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