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三至三十三(二、三册)。欧阳渐有《华严经品目叙》,并作本品叙。其卷首总叙曰:「一辑举《华严》根本为〈十地〉,二辑举《华严》临入为〈十向〉,小大、自他、理事,无不资力回向以为转移也。」
四、《大般涅槃经·师子吼菩萨品》,北凉·昙无谶译,选卷二十七至三十二(四册)。欧阳渐有《大涅槃经·师子吼品叙》及《大般涅槃经师子吼科判》。其卷首总叙曰:「一辑《涅槃》,举〈迦叶〉法用;二辑《涅槃》,举〈师吼〉法义,用以示善巧义以示切要也。」
五、《无尽意菩萨经》,刘宋·智严共宝云译,全四卷(五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。其卷首总叙曰:「《般若》以殊特义,说行中因果义;《无尽意经》则以平等义,说行中因果义也。」
六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后秦·鸠摩罗什译,全三卷(五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及《维摩诘经科文》。其卷首总叙曰:「又《般若》、《华严》诸经,以殊特义说境行果义;而《维摩诘经》,亦以平等义说境行果义也。方便利他,真俗神通,行菩萨行,见十方佛。世俗以之为神奇,大道以之为通途也。」
七、《佛说长阿含经·第一分》,后秦·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,选卷一至卷五(六册)。欧阳渐于卷首总叙曰:「《杂含》五诵,深于谈禅;《长含》四分,详于破执。一辑、二辑,都举其初而已。」
八、《法句经》,法救撰,吴·维只难等译,全二卷(六册)。本经与《长阿含经》二部,为小乘经典,欧阳渐于卷首总叙曰:「《法句经》者,要偈多存,古经犹聚。诚根据之有由,而小藏之精要欤!」
九、《四分戒本》(昙无德出),后秦·佛陀耶舍译,全一卷;附录四分巴利二本众学法对照表(七册)。
十、《弥沙塞五分戒本》,刘宋·佛陀什等译,全一卷(七册)。
十一、《解脱戒经》(出迦叶毗部),元魏·瞿昙般若流支译,全一卷(七册)。
十二、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》,唐·义净译,全一卷,附录净译藏译二本众学法对勘表(七册)。
十三、《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》,东晋·佛陀跋陀罗译,全一卷(七册)。
十四、《根本萨婆多部律摄》,胜友集,唐·义净译,全十四卷(八、九册)。
本辑收律部六种,欧阳渐于卷首总叙曰:「一辑所举,《十诵》、《善见》而已。二辑则法藏之《四分》、化地之《五分》、饮光之《解脱》、有部之《戒经》、大众之《僧祇》,无不次第举其戒本,而使八家部执,详略异同,比例研求,堪资取舍,则戒学之大营也。复举有部《律摄》,以四句颂摄戒多事,复叙戒文随事分释。文则视广律为简,义则较广律为繁。研戒之初,莫此为便。又戒学之切要也。」
十五、《十二门论》,龙树造,后秦·鸠摩罗什译,全一卷(十册)。
十六、《百论》,婆薮造,后秦·鸠摩罗什译,全二卷(十册)。
十七、《广百论本》附〈教诫弟子品释〉,圣天造本,护法造释,玄奘译,全二卷(十册)。
十八、《大乘中观释论》,安慧造,宋·惟净等译,全十卷(十一册)。
十九、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,元魏·勒那摩提译,全五卷(十二册)。
以上与龙树中观学有关之五部论典,欧阳渐于卷首总叙曰:「龙树《中论》,大小染净,三科十二支,二取二空,赅摄于四百四十六偈,阐扬空义,汪噦大哉。而无以示入德之门,于是抉择《中论》,约为十二以示之门。初三因缘观空,次三相观空,次二生灭变异观空,后四因果作者时生以观空是也。提婆推演《中论》,作瑜伽行四百颂,未能全来,所来者《百论》十品,罪福、神我、一、异、情、尘、因、果、常、空而已。又《广百论》八品,常、我、时、见、根、边、相、诫,为四百颂之后二百颂而已。然外内之论义,既已详尽,《中论》之法门,亦复增多。谈空之义,至矣极矣!虽然,教诫弟子毋恶取空,当留意也。诠释《中论》,此土唯三。青目既举于前,安慧当续于后,故继于《中观释论》也。《宝性论》者,依《陀罗尼自在王经》,以七金刚句摄一切佛法。《自在王经》与《大涅槃经》,均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菩提功德,利众生业,皆所以见性。三宝一归,但指不同,初无歧异。然所谓一切空者,见性涅槃是也。上来五论,皆龙树学也。」
二十、《瑜伽师地论·抉择分·五识身相应地·意地》,弥勒说,玄奘译,选卷五十一至五十七(十三册)。
二十一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无著造,唐·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,全十三卷(十四、五册)。
二十二、《观所缘论释》,护法造,唐·义净译,全一卷(十六册)。
二十三、《佛地经论》,亲光等造,玄奘译,七卷(十六册)。
二十四、《因明入正理论》,商羯罗主造,玄奘译,一卷(十六册)。
以上与无著、世亲系瑜伽行派有关之五部论典,欧阳渐于卷首总叙曰:「一辑举菩萨行,二辑举菩萨境。五识意地抉择,则唯识了义境也。《庄严》与〈菩萨地〉诸品,名同而义别,西域不娴不能弘法,盖菩萨行之推广谈,与菩萨地功用无或殊也。《观所缘》,则唯识相分自内而已。此宗谈果,莫详于《佛地论》。四智心品为用,清净法界为体,菩提、涅槃二转依义,体用须明也。一辑《门论》,谈因明原理。二辑《入论》,谈因明作法而已。上来五论,皆无著学也。」
二十五、《菩提行经》,龙树集,宋·天息灾译,全四卷(十二册)。卷首总叙曰:「抉集群经,赞发菩提心,修行六度,回向众生,非龙树所作,而谈空义大破瑜伽,倘亦龙树学欤?」
二十六、《成实论》,诃梨跋摩造,鸠摩罗什译,全二十卷(十七至十九册)。
二十七、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附本颂,世亲造,玄奘译,全三十一卷(二十至二十四册)。
以上二部小乘论典,卷首总叙曰:「小趣大者,《成实》入《般若》之半途,《俱舍》造《瑜伽》之中路。欲探大乘由来,二论诚不可不读也。」
第三辑尚未编峻,故卷首无总叙及目录,所收经典的编号目次亦有错漏。计收经十一种,律二种,论十种:
一、《大般若经第十六分》,玄奘译,选卷五百九十二至六百卷(一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,并附《大般若经第十六分大科》。
二、《华严行位七品读》,选录《华严经》〈净行品第十一〉、〈十住品第十五〉、〈梵行品第十六〉、〈十行品第二十一〉、〈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〉、〈十忍品第二十九〉、〈普贤行品第三十六〉等七品(二册)。前有吕澂简短说明。
《首楞严三昧经》,鸠摩罗什译,全三卷(二册)。
三、《大般涅槃经·正法分》,北凉·昙无谶译,选卷三至卷十(三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。
四、《大宝积经·普明会》(失译),附录一:晋译《摩诃衍宝严经》「胜解胜利」段;附录二:《瑜伽师地论》卷第七十九及八七〈菩萨地抉择释〉(四册)。
五、《虚空藏问经·抉择分》,唐·不空译,选四卷,卷首序分不录(四册)。
六、《合部金光明经·正宗分》,据尼泊尔梵本、失译藏文本等合本,选四卷(五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。
八、《大乘密严经》,不空译,全三卷(六册)。欧阳渐有《叙》,并附《大乘密严经科文》。
九、《中阿含经·双品》,东晋·瞿昙僧伽提婆译,选卷四十八、四十九(七册)。
《佛说义足经》,吴·支谦译,全二卷(七册)。
十二、《清净毗尼方广经》,鸠摩罗什译,全一卷(七册)。
十四、《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》,唐·义净译,全十卷(八册)。
十五、《十住毗婆娑论》,龙树造,鸠摩罗什译,全十五卷(九、十册)。
十七、《菩提资粮论》,龙树造,自在释,隋·达摩桫多译,全六卷;附:《菩提资粮论大科》(十一册)。
十八、《六门教授习定论》,无著本,世亲释,义净译,全一卷(十一册)。
十六、《显扬圣教论》,无著造,玄奘译,全二十卷;附:《显扬圣教论大科》(十二至十四册)。
《大乘掌珍论》,清辩造,玄奘译,全二卷;附:《大乘掌珍论科文》(十五册)。
《成唯识宝生论》(一名《二十唯识顺释论》),护法造,义净译,全五卷;附:《成唯识宝生论科目》(十五册)。
二十一、《舍利弗阿毗昙论·非问分道品》,后秦·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译,选卷十三至十四(十六册)。
《三法度论》,世贤本,众军释,东晋·瞿昙僧伽提婆译,全三卷(十六册)。
《解脱道论》,优波底沙造,僧伽婆罗译,全九卷(十七册)。
《藏要》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用科学严谨的方法编校的佛典选集,最初目的是为今后彻底整理全藏作准备。一九四○年,欧阳渐在《精刻大藏经缘起》中,提出整理藏经的三大要事:一、删芜;二、严部;三、考订。对于大量宋元明清以来从无整理的中土著述,提出「余付藏外,任世沉浮」的主张。由此亦可一窥未及完成的《藏要》后三辑的编辑理路。《藏要》在文字上重新标点、校勘,拣除伪似,并写有叙论,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种种方便。此书印行后,国内外学者好评如潮,其中一部分曾被日本各佛教大学作为课本使用,有些为印度国际大学用作研究资料。中华书局出版的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四卷十余册,凡《藏要》所收者,皆视为善本而优先选用之。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等机构,除翻印全书外,还将《叙文》结集成单行本出版。
——陈士强、王雷泉等主编:《中国学术名著提要·宗教卷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,1997年。
《《藏要》解题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