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藏要》解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叁至叁十叁(二、叁冊)。歐陽漸有《華嚴經品目敘》,並作本品敘。其卷首總敘曰:「一輯舉《華嚴》根本爲〈十地〉,二輯舉《華嚴》臨入爲〈十向〉,小大、自他、理事,無不資力回向以爲轉移也。」

  四、《大般涅槃經·師子吼菩薩品》,北涼·昙無谶譯,選卷二十七至叁十二(四冊)。歐陽漸有《大涅槃經·師子吼品敘》及《大般涅槃經師子吼科判》。其卷首總敘曰:「一輯《涅槃》,舉〈迦葉〉法用;二輯《涅槃》,舉〈師吼〉法義,用以示善巧義以示切要也。」

  五、《無盡意菩薩經》,劉宋·智嚴共寶雲譯,全四卷(五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。其卷首總敘曰:「《般若》以殊特義,說行中因果義;《無盡意經》則以平等義,說行中因果義也。」

  六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後秦·鸠摩羅什譯,全叁卷(五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及《維摩诘經科文》。其卷首總敘曰:「又《般若》、《華嚴》諸經,以殊特義說境行果義;而《維摩诘經》,亦以平等義說境行果義也。方便利他,真俗神通,行菩薩行,見十方佛。世俗以之爲神奇,大道以之爲通途也。」

  七、《佛說長阿含經·第一分》,後秦·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,選卷一至卷五(六冊)。歐陽漸于卷首總敘曰:「《雜含》五誦,深于談禅;《長含》四分,詳于破執。一輯、二輯,都舉其初而已。」

  八、《法句經》,法救撰,吳·維只難等譯,全二卷(六冊)。本經與《長阿含經》二部,爲小乘經典,歐陽漸于卷首總敘曰:「《法句經》者,要偈多存,古經猶聚。誠根據之有由,而小藏之精要欤!」

  九、《四分戒本》(昙無德出),後秦·佛陀耶舍譯,全一卷;附錄四分巴利二本衆學法對照表(七冊)。

  十、《彌沙塞五分戒本》,劉宋·佛陀什等譯,全一卷(七冊)。

  十一、《解脫戒經》(出迦葉毗部),元魏·瞿昙般若流支譯,全一卷(七冊)。

  十二、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》,唐·義淨譯,全一卷,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(七冊)。

  十叁、《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》,東晉·佛陀跋陀羅譯,全一卷(七冊)。

  十四、《根本薩婆多部律攝》,勝友集,唐·義淨譯,全十四卷(八、九冊)。

  本輯收律部六種,歐陽漸于卷首總敘曰:「一輯所舉,《十誦》、《善見》而已。二輯則法藏之《四分》、化地之《五分》、飲光之《解脫》、有部之《戒經》、大衆之《僧祇》,無不次第舉其戒本,而使八家部執,詳略異同,比例研求,堪資取舍,則戒學之大營也。複舉有部《律攝》,以四句頌攝戒多事,複敘戒文隨事分釋。文則視廣律爲簡,義則較廣律爲繁。研戒之初,莫此爲便。又戒學之切要也。」

  十五、《十二門論》,龍樹造,後秦·鸠摩羅什譯,全一卷(十冊)。

  十六、《百論》,婆薮造,後秦·鸠摩羅什譯,全二卷(十冊)。

  十七、《廣百論本》附〈教誡弟子品釋〉,聖天造本,護法造釋,玄奘譯,全二卷(十冊)。

  十八、《大乘中觀釋論》,安慧造,宋·惟淨等譯,全十卷(十一冊)。

  十九、《究竟一乘寶性論》,元魏·勒那摩提譯,全五卷(十二冊)。

  以上與龍樹中觀學有關之五部論典,歐陽漸于卷首總敘曰:「龍樹《中論》,大小染淨,叁科十二支,二取二空,赅攝于四百四十六偈,闡揚空義,汪噦大哉。而無以示入德之門,于是抉擇《中論》,約爲十二以示之門。初叁因緣觀空,次叁相觀空,次二生滅變異觀空,後四因果作者時生以觀空是也。提婆推演《中論》,作瑜伽行四百頌,未能全來,所來者《百論》十品,罪福、神我、一、異、情、塵、因、果、常、空而已。又《廣百論》八品,常、我、時、見、根、邊、相、誡,爲四百頌之後二百頌而已。然外內之論義,既已詳盡,《中論》之法門,亦複增多。談空之義,至矣極矣!雖然,教誡弟子毋惡取空,當留意也。诠釋《中論》,此土唯叁。青目既舉于前,安慧當續于後,故繼于《中觀釋論》也。《寶性論》者,依《陀羅尼自在王經》,以七金剛句攝一切佛法。《自在王經》與《大涅槃經》,均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菩提功德,利衆生業,皆所以見性。叁寶一歸,但指不同,初無歧異。然所謂一切空者,見性涅槃是也。上來五論,皆龍樹學也。」

  二十、《瑜伽師地論·抉擇分·五識身相應地·意地》,彌勒說,玄奘譯,選卷五十一至五十七(十叁冊)。

  二十一、《大乘莊嚴經論》,無著造,唐·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,全十叁卷(十四、五冊)。

  二十二、《觀所緣論釋》,護法造,唐·義淨譯,全一卷(十六冊)。

  二十叁、《佛地經論》,親光等造,玄奘譯,七卷(十六冊)。

  二十四、《因明入正理論》,商羯羅主造,玄奘譯,一卷(十六冊)。

  以上與無著、世親系瑜伽行派有關之五部論典,歐陽漸于卷首總敘曰:「一輯舉菩薩行,二輯舉菩薩境。五識意地抉擇,則唯識了義境也。《莊嚴》與〈菩薩地〉諸品,名同而義別,西域不娴不能弘法,蓋菩薩行之推廣談,與菩薩地功用無或殊也。《觀所緣》,則唯識相分自內而已。此宗談果,莫詳于《佛地論》。四智心品爲用,清淨法界爲體,菩提、涅槃二轉依義,體用須明也。一輯《門論》,談因明原理。二輯《入論》,談因明作法而已。上來五論,皆無著學也。」

  二十五、《菩提行經》,龍樹集,宋·天息災譯,全四卷(十二冊)。卷首總敘曰:「抉集群經,贊發菩提心,修行六度,回向衆生,非龍樹所作,而談空義大破瑜伽,倘亦龍樹學欤?」

  二十六、《成實論》,诃梨跋摩造,鸠摩羅什譯,全二十卷(十七至十九冊)。

  二十七、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附本頌,世親造,玄奘譯,全叁十一卷(二十至二十四冊)。

  以上二部小乘論典,卷首總敘曰:「小趣大者,《成實》入《般若》之半途,《俱舍》造《瑜伽》之中路。欲探大乘由來,二論誠不可不讀也。」

  第叁輯尚未編峻,故卷首無總敘及目錄,所收經典的編號目次亦有錯漏。計收經十一種,律二種,論十種:

  一、《大般若經第十六分》,玄奘譯,選卷五百九十二至六百卷(一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,並附《大般若經第十六分大科》。

  二、《華嚴行位七品讀》,選錄《華嚴經》〈淨行品第十一〉、〈十住品第十五〉、〈梵行品第十六〉、〈十行品第二十一〉、〈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〉、〈十忍品第二十九〉、〈普賢行品第叁十六〉等七品(二冊)。前有呂澂簡短說明。

  《首楞嚴叁昧經》,鸠摩羅什譯,全叁卷(二冊)。

  叁、《大般涅槃經·正法分》,北涼·昙無谶譯,選卷叁至卷十(叁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。

  四、《大寶積經·普明會》(失譯),附錄一:晉譯《摩诃衍寶嚴經》「勝解勝利」段;附錄二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七十九及八七〈菩薩地抉擇釋〉(四冊)。

  五、《虛空藏問經·抉擇分》,唐·不空譯,選四卷,卷首序分不錄(四冊)。

  六、《合部金光明經·正宗分》,據尼泊爾梵本、失譯藏文本等合本,選四卷(五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。

  八、《大乘密嚴經》,不空譯,全叁卷(六冊)。歐陽漸有《敘》,並附《大乘密嚴經科文》。

  九、《中阿含經·雙品》,東晉·瞿昙僧伽提婆譯,選卷四十八、四十九(七冊)。

  《佛說義足經》,吳·支謙譯,全二卷(七冊)。

  十二、《清淨毗尼方廣經》,鸠摩羅什譯,全一卷(七冊)。

  十四、《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》,唐·義淨譯,全十卷(八冊)。

  十五、《十住毗婆娑論》,龍樹造,鸠摩羅什譯,全十五卷(九、十冊)。

  十七、《菩提資糧論》,龍樹造,自在釋,隋·達摩桫多譯,全六卷;附:《菩提資糧論大科》(十一冊)。

  十八、《六門教授習定論》,無著本,世親釋,義淨譯,全一卷(十一冊)。

  十六、《顯揚聖教論》,無著造,玄奘譯,全二十卷;附:《顯揚聖教論大科》(十二至十四冊)。

  《大乘掌珍論》,清辯造,玄奘譯,全二卷;附:《大乘掌珍論科文》(十五冊)。

  《成唯識寶生論》(一名《二十唯識順釋論》),護法造,義淨譯,全五卷;附:《成唯識寶生論科目》(十五冊)。

  二十一、《舍利弗阿毗昙論·非問分道品》,後秦·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譯,選卷十叁至十四(十六冊)。

  《叁法度論》,世賢本,衆軍釋,東晉·瞿昙僧伽提婆譯,全叁卷(十六冊)。

  《解脫道論》,優波底沙造,僧伽婆羅譯,全九卷(十七冊)。

  《藏要》爲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用科學嚴謹的方法編校的佛典選集,最初目的是爲今後徹底整理全藏作准備。一九四○年,歐陽漸在《精刻大藏經緣起》中,提出整理藏經的叁大要事:一、刪蕪;二、嚴部;叁、考訂。對于大量宋元明清以來從無整理的中土著述,提出「余付藏外,任世沈浮」的主張。由此亦可一窺未及完成的《藏要》後叁輯的編輯理路。《藏要》在文字上重新標點、校勘,揀除僞似,並寫有敘論,爲後人研究提供了種種方便。此書印行後,國內外學者好評如潮,其中一部分曾被日本各佛教大學作爲課本使用,有些爲印度國際大學用作研究資料。中華書局出版的《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》四卷十余冊,凡《藏要》所收者,皆視爲善本而優先選用之。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等機構,除翻印全書外,還將《敘文》結集成單行本出版。

  ——陳士強、王雷泉等主編:《中國學術名著提要·宗教卷》,複旦大學出版社,1997年。

  

《《藏要》解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