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心是實踐的樞紐。我們都是凡夫俗子,縱向展開以成佛爲中心的向上途徑,橫向展開爲心與衆生及環境的關系。擡頭仰望的是高高在上的佛,放眼看去的是無邊無際的衆生,要從因地開始一步一步地往上攀升。所以,飯得一口一口地吃,事情得一步一步地做。
“從心開始”的哲學革命意義
2006年是複旦大學哲學系成立50周年系慶,這一年哲學系升格成爲哲學學院。既然是學院,總要有幾個下屬的系,所以今年成立了哲學系和宗教學系。爲系慶我曾撰過這麼一幅對聯:
唯心唯物唯戲論,唯有心能轉物;
知人知天知衆生,知否人難勝天。
上聯是談我對哲學根本問題的認識。什麼唯物主義、唯心主義,統統都是戲論。戲論是什麼呢?對解脫沒有任何意義的語言虛構。從本體意義上講心物一元、心物不二,沒有必要討論誰是第一性的。但是在實踐層面上,心是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。因爲心是能動的、革命的,“業以思爲體”,我們的起心動念決定了我們的行爲。
下聯就涉及環保問題,人往往自稱可以戰天鬥地,其實仔細想一想我們人是勝不了天的。對天、對地、對大自然、對衆生,我們要充滿敬畏感。現在中國人是天不怕地不怕。爲什麼呢?人死後哪怕它洪水滔天。我們被唯物主義徹底洗了腦。
橫批,充滿著性空無我的精神:“我算老幾?”(笑聲,掌聲)蘇格拉底研究了一輩子哲學,最後謙卑地說:“我只知道這麼一句話,我什麼都不知道。”有些瘋子和狂人,以爲可以用他們的妄念改變天下,這是造成世界環境問題非常重要的一個根源。一切災難都來源于我們的妄念,來源于我們的狂妄、貪婪、無知。
在演示圖片上,我用陰陽魚來表示我們的心:一半是光明,一半是黑暗;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魔鬼;有善有惡;有智有愚。這就是我們心的形相。從哪個心開始?就從我們這個日常之心開始。因時間關系,分四個層面作一簡單討論:
第一個層面,身心問題,認識論上心與境的問題。涉及心的心理作用,認識能力,心的內在結構。也是唯識學重點討論的問題,比如心王與心所,二分說,叁分說,四分說,相見分等等。
第二個層面,與倫理學問題相關。心的染淨善惡這兩種趨向,解答了剛才討論過的流轉緣起和還滅緣起。這兩種趨向都取決于心,爲解脫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。
第叁個層面,從橫向方面,心與衆生的關系,與社會的關系,與國土的關系。也就是剛才所討論的正報與依報、共業與別業的關系。從這些關系裏面,推導出佛教的菩薩精神,也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。
第四個層面,從縱向方面,心與佛的關系,心與法界的關系,亦即心與終極存在的關系。爲我們處理出世與入世關系,提供了方法論上的理論依據。
2006年在杭州和普陀山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,主題是“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”。爲這個主題,專門在北京開會討論,做了很大努力。有人認爲可以借鑒奧運會的主題“同一個世界,同一個夢想”,至少要達到這個水平。夢想有什麼好?《心經》說要遠離顛倒夢想!體育大會,說到底是一群四肢發達、頭腦簡單者的聚會。佛教論壇,要展示我們的頭腦發達,絕對不能用夢想這類東西!也有人建議用“和諧共生”。淨慧老和尚當場提出不同看法,因爲共生的概念正是佛教所批判的。《中論》說:因緣生法既不是自生的,也不是他生的,也不是自他共生的,更不是無因緣生的。像“共生”這樣一種充滿歧義、似是而非的觀念,不能用到佛教論壇。後來我們提出,佛教的會議主題,一定要從經教上找依據。七佛通誡偈裏的“自淨其意”,《阿含經》、《維摩經》都提到的“心淨國土淨”,這是大小乘、南北傳佛教都共許的主題。而且這樣的口號能面向世俗社會,強調佛教對于提升心靈、改造世界、改造社會的強大實踐作用。經過一天討論,終于達成了共識:“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。”並從叁個維度來加以闡釋:“心淨國土淨,心安衆生安,心平天下平。”
“從心開始”這個口號,具有劃時代的哲學革命的意義。它能對治我們現在被唯物主義庸俗化的社會通病,能對治當前人欲橫流、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病,也是佛教教義對于環境問題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依據。
從心開始的“始”,含目標于過程之中。佛經常說的“初發心即等正覺”,“初發心”就是始,“即等正覺”就是目標,而這個目標就實現在菩薩行的過程之中。發心就意味著一定要有行動,如果不發心的話,就不會有行動。所以這個“始”,就具有實踐向上的意義。比方說“始士”,就是菩薩的異譯,始,發心之謂也。再比如“始覺”,是指經過後天的發心修行,次第地生起斷惑之智,破除一分無明,獲得一分解脫,最終返歸到本覺清淨的體性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說,一切衆生有本覺、不覺、始覺。人人都有本覺,但是認識不到本覺,那就是不覺。當你通過聞思佛法,開始發心修行了,就進入到始覺的階段。始覺要在事上去踐行!
《阿含經》的經證
我們再把《心經》與《阿含經》作一對照。《雜阿含經》第267經:
“諸比丘!當善思惟觀察于心。所以者何?長夜心爲貪欲所染,瞋恚、愚癡所染故。比丘!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。”
從經文上來看,“心淨國土淨,心安衆生安,心平天下平”的理念並非是從《維摩經》才開始,它與早期的《阿含經》一脈相承,與七佛通誡偈的“自淨其意”也是一脈相承的。所以真理一定是圓融的,是不變的。
心淨,要淨化什麼呢?這就歸結到我們人心當中最陰暗的層面:貪、嗔、癡。這叁毒是生命痛苦、是世界動蕩不安的總根源。我有時候想,如果不懂點佛法,沒有一點佛教那種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,我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將是畸形的。不談別人,就談我身邊的大學教師。他們自己買了車,也鼓動我買車。說有車就上了一個臺階,就“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”。我說你腦子是否有病?我的家離複旦大學就幾裏路,騎自行車只要十六分鍾,散步也不到半小時,我既鍛煉了身體,又推行了環保。我幹嘛要給交通添堵,給環境增加汙染,給自己增加不快,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傻事。你搞的是什麼生活方式?你嚴重地破壞了我們人類的安甯!(掌聲)
所以佛教一定要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,讓那些可以不坐車、不買車而爲了虛榮的人,不管這車是公車還是私車,當你坐上車的時候,你會像渾身長刺一樣,爲千針所刺,爲千夫所指,會有一種犯罪感。這就是從人心來改變我們的貪欲,這方面佛教可以扯開喉嚨說話:要惜福!我們就這麼一個地球,我們就這麼一點石油和煤炭,你得悠著點花。你幹嘛要窮奢極欲呢?你看現在我們國家,什麼活動都在燒錢啊!佛教界也是如此,大法會,大舉動,天天在燒錢。這種果報還得自己受。
貪欲是自私的根源,貪欲導致對他人、對自然的掠奪;嗔恚是仇恨的根源,導致沖突,導致戰爭;而愚癡是認識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《雜阿含經》第296經有著幾乎跟《心經》一模一樣的內容:
雲何緣生法?爲此有故彼有,爲無明緣行。若佛出世,若未出世,此法常住,法住,法界。……此等諸法,法住、法空、法如、法爾,法不離如,法不異如。
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,是緣起法的流轉緣起和還滅緣起的兩種趨向,說明了世間的輪回和出世的解脫這兩種趨向。這兩種趨向前後法之間的相依,就是緣起法整體性的“界”性。如就是真如,就是實相,就是法界。換言之,“緣起”亦即指“法界”。當我們心靈迷失的時候,當我們被貪嗔癡所控製的時候,我們就處于苦集的世間,處于五濁惡世之中;當我們熄滅了貪嗔癡,走向覺悟的時候,我們就與佛等量齊觀,處在清淨的法界之中。法界與世間,在大乘佛法裏面同一邊際。正如《中論》所說:“涅槃與世間,無有少分別;世間與涅槃,亦無少分別”。
我展示的這個圖,紅色的箭頭指世間的滾滾紅塵,表向下墮落的流轉緣起;綠色的箭頭指出世間的修行,表向上提升的還滅緣起。流轉緣起,是世間;還滅緣起,是出世間。世間與出世間,都同一邊際,含攝在法界之中。在這個終極的存在中,心、佛、衆生,同屬一大法界。但這裏面有一個最活躍的實踐的力量,那就是我們主體的心。上升還是下墮,取決于當下一念,就是改變汙染的流轉緣起,轉向清淨的還滅緣起。
所以,“從心開始”的“始”,既是一個發心成佛的開始,也是一個含目標于腳下的實踐過程。須菩提在《金剛經》裏問佛:發趣菩薩道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當立志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時,心應雲何住,雲何修行,雲何降伏其心? “雲何修行”這一句,鸠摩羅什沒有譯,但玄奘、義淨的譯本都有這一句。如何解決這叁個問題,就是由流轉緣起走向還滅緣起的過程中,怎麼來矢志不移地克服任何患得患失的心理走向終極解脫,度化一切衆生。所以佛經不管是橫說豎說正說反說乃至于不說,原理上沒有任何矛盾,都是一個意思。因爲真理是簡單的,簡單的真理才可能提供無限發揮的可能性。
《維摩經》的經證
我們再來舉《維摩經》的例子。《維摩經·佛國品》提到:
“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。”
對于這一段著名的經文,人們的解讀見仁見智,也引發出不少爭論。比如說臺灣大學哲學系楊惠南教授,早在1994年《當代佛教的環保理念的省思》一文中,就對慈濟功德會的“預約人間淨土”和法鼓山的“心靈環保”提出批評。他認爲兩者都偏重于垃圾回收和種樹種草,未能觸及汙染臺灣環境的兩大汙染源:資本家所開設的工廠,以及已與資本家利益相勾結的政府。這篇文章我在十多年前就介紹到《法音》上,但未免陳義過高。我覺得楊惠南遺漏了一個問題,就是在“心淨”和“國土淨”之間,還有一個“行淨”的環節,就是菩薩行者帶動廣大衆生修菩薩行。慈濟功…
《從《心經》看佛教環境哲學的理論基礎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