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《心经》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(下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心是实践的枢纽。我们都是凡夫俗子,纵向展开以成佛为中心的向上途径,横向展开为心与众生及环境的关系。抬头仰望的是高高在上的佛,放眼看去的是无边无际的众生,要从因地开始一步一步地往上攀升。所以,饭得一口一口地吃,事情得一步一步地做。

  “从心开始”的哲学革命意义

  2006年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成立50周年系庆,这一年哲学系升格成为哲学学院。既然是学院,总要有几个下属的系,所以今年成立了哲学系和宗教学系。为系庆我曾撰过这么一幅对联:

  唯心唯物唯戏论,唯有心能转物;

  知人知天知众生,知否人难胜天。

  上联是谈我对哲学根本问题的认识。什么唯物主义、唯心主义,统统都是戏论。戏论是什么呢?对解脱没有任何意义的语言虚构。从本体意义上讲心物一元、心物不二,没有必要讨论谁是第一性的。但是在实践层面上,心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。因为心是能动的、革命的,“业以思为体”,我们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我们的行为。

  下联就涉及环保问题,人往往自称可以战天斗地,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人是胜不了天的。对天、对地、对大自然、对众生,我们要充满敬畏感。现在中国人是天不怕地不怕。为什么呢?人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。我们被唯物主义彻底洗了脑。

  横批,充满着性空无我的精神:“我算老几?”(笑声,掌声)苏格拉底研究了一辈子哲学,最后谦卑地说:“我只知道这么一句话,我什么都不知道。”有些疯子和狂人,以为可以用他们的妄念改变天下,这是造成世界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源。一切灾难都来源于我们的妄念,来源于我们的狂妄、贪婪、无知。

  在演示图片上,我用阴阳鱼来表示我们的心:一半是光明,一半是黑暗;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魔鬼;有善有恶;有智有愚。这就是我们心的形相。从哪个心开始?就从我们这个日常之心开始。因时间关系,分四个层面作一简单讨论:

  第一个层面,身心问题,认识论上心与境的问题。涉及心的心理作用,认识能力,心的内在结构。也是唯识学重点讨论的问题,比如心王与心所,二分说,三分说,四分说,相见分等等。

  第二个层面,与伦理学问题相关。心的染净善恶这两种趋向,解答了刚才讨论过的流转缘起和还灭缘起。这两种趋向都取决于心,为解脱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  第三个层面,从横向方面,心与众生的关系,与社会的关系,与国土的关系。也就是刚才所讨论的正报与依报、共业与别业的关系。从这些关系里面,推导出佛教的菩萨精神,也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。

  第四个层面,从纵向方面,心与佛的关系,心与法界的关系,亦即心与终极存在的关系。为我们处理出世与入世关系,提供了方法论上的理论依据。

  2006年在杭州和普陀山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,主题是“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”。为这个主题,专门在北京开会讨论,做了很大努力。有人认为可以借鉴奥运会的主题“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”,至少要达到这个水平。梦想有什么好?《心经》说要远离颠倒梦想!体育大会,说到底是一群四肢发达、头脑简单者的聚会。佛教论坛,要展示我们的头脑发达,绝对不能用梦想这类东西!也有人建议用“和谐共生”。净慧老和尚当场提出不同看法,因为共生的概念正是佛教所批判的。《中论》说:因缘生法既不是自生的,也不是他生的,也不是自他共生的,更不是无因缘生的。像“共生”这样一种充满歧义、似是而非的观念,不能用到佛教论坛。后来我们提出,佛教的会议主题,一定要从经教上找依据。七佛通诫偈里的“自净其意”,《阿含经》、《维摩经》都提到的“心净国土净”,这是大小乘、南北传佛教都共许的主题。而且这样的口号能面向世俗社会,强调佛教对于提升心灵、改造世界、改造社会的强大实践作用。经过一天讨论,终于达成了共识:“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。”并从三个维度来加以阐释:“心净国土净,心安众生安,心平天下平。”

  “从心开始”这个口号,具有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意义。它能对治我们现在被唯物主义庸俗化的社会通病,能对治当前人欲横流、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病,也是佛教教义对于环境问题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依据。

  从心开始的“始”,含目标于过程之中。佛经常说的“初发心即等正觉”,“初发心”就是始,“即等正觉”就是目标,而这个目标就实现在菩萨行的过程之中。发心就意味着一定要有行动,如果不发心的话,就不会有行动。所以这个“始”,就具有实践向上的意义。比方说“始士”,就是菩萨的异译,始,发心之谓也。再比如“始觉”,是指经过后天的发心修行,次第地生起断惑之智,破除一分无明,获得一分解脱,最终返归到本觉清净的体性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说,一切众生有本觉、不觉、始觉。人人都有本觉,但是认识不到本觉,那就是不觉。当你通过闻思佛法,开始发心修行了,就进入到始觉的阶段。始觉要在事上去践行!

  《阿含经》的经证

  我们再把《心经》与《阿含经》作一对照。《杂阿含经》第267经:

  “诸比丘!当善思惟观察于心。所以者何?长夜心为贪欲所染,瞋恚、愚痴所染故。比丘!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故众生净。”

  从经文上来看,“心净国土净,心安众生安,心平天下平”的理念并非是从《维摩经》才开始,它与早期的《阿含经》一脉相承,与七佛通诫偈的“自净其意”也是一脉相承的。所以真理一定是圆融的,是不变的。

  心净,要净化什么呢?这就归结到我们人心当中最阴暗的层面:贪、嗔、痴。这三毒是生命痛苦、是世界动荡不安的总根源。我有时候想,如果不懂点佛法,没有一点佛教那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,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是畸形的。不谈别人,就谈我身边的大学教师。他们自己买了车,也鼓动我买车。说有车就上了一个台阶,就“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”。我说你脑子是否有病?我的家离复旦大学就几里路,骑自行车只要十六分钟,散步也不到半小时,我既锻炼了身体,又推行了环保。我干嘛要给交通添堵,给环境增加污染,给自己增加不快,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傻事。你搞的是什么生活方式?你严重地破坏了我们人类的安宁!(掌声)

  所以佛教一定要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,让那些可以不坐车、不买车而为了虚荣的人,不管这车是公车还是私车,当你坐上车的时候,你会像浑身长刺一样,为千针所刺,为千夫所指,会有一种犯罪感。这就是从人心来改变我们的贪欲,这方面佛教可以扯开喉咙说话:要惜福!我们就这么一个地球,我们就这么一点石油和煤炭,你得悠着点花。你干嘛要穷奢极欲呢?你看现在我们国家,什么活动都在烧钱啊!佛教界也是如此,大法会,大举动,天天在烧钱。这种果报还得自己受。

  贪欲是自私的根源,贪欲导致对他人、对自然的掠夺;嗔恚是仇恨的根源,导致冲突,导致战争;而愚痴是认识不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《杂阿含经》第296经有着几乎跟《心经》一模一样的内容:

  云何缘生法?为此有故彼有,为无明缘行。若佛出世,若未出世,此法常住,法住,法界。……此等诸法,法住、法空、法如、法尔,法不离如,法不异如。

  此有故彼有,此灭故彼灭,是缘起法的流转缘起和还灭缘起的两种趋向,说明了世间的轮回和出世的解脱这两种趋向。这两种趋向前后法之间的相依,就是缘起法整体性的“界”性。如就是真如,就是实相,就是法界。换言之,“缘起”亦即指“法界”。当我们心灵迷失的时候,当我们被贪嗔痴所控制的时候,我们就处于苦集的世间,处于五浊恶世之中;当我们熄灭了贪嗔痴,走向觉悟的时候,我们就与佛等量齐观,处在清净的法界之中。法界与世间,在大乘佛法里面同一边际。正如《中论》所说:“涅槃与世间,无有少分别;世间与涅槃,亦无少分别”。

  我展示的这个图,红色的箭头指世间的滚滚红尘,表向下堕落的流转缘起;绿色的箭头指出世间的修行,表向上提升的还灭缘起。流转缘起,是世间;还灭缘起,是出世间。世间与出世间,都同一边际,含摄在法界之中。在这个终极的存在中,心、佛、众生,同属一大法界。但这里面有一个最活跃的实践的力量,那就是我们主体的心。上升还是下堕,取决于当下一念,就是改变污染的流转缘起,转向清净的还灭缘起。

  所以,“从心开始”的“始”,既是一个发心成佛的开始,也是一个含目标于脚下的实践过程。须菩提在《金刚经》里问佛:发趣菩萨道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当立志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,心应云何住,云何修行,云何降伏其心? “云何修行”这一句,鸠摩罗什没有译,但玄奘、义净的译本都有这一句。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,就是由流转缘起走向还灭缘起的过程中,怎么来矢志不移地克服任何患得患失的心理走向终极解脱,度化一切众生。所以佛经不管是横说竖说正说反说乃至于不说,原理上没有任何矛盾,都是一个意思。因为真理是简单的,简单的真理才可能提供无限发挥的可能性。

  《维摩经》的经证

  我们再来举《维摩经》的例子。《维摩经·佛国品》提到:

  “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。随其心净则佛土净。”

  对于这一段著名的经文,人们的解读见仁见智,也引发出不少争论。比如说台湾大学哲学系杨惠南教授,早在1994年《当代佛教的环保理念的省思》一文中,就对慈济功德会的“预约人间净土”和法鼓山的“心灵环保”提出批评。他认为两者都偏重于垃圾回收和种树种草,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: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,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相勾结的政府。这篇文章我在十多年前就介绍到《法音》上,但未免陈义过高。我觉得杨惠南遗漏了一个问题,就是在“心净”和“国土净”之间,还有一个“行净”的环节,就是菩萨行者带动广大众生修菩萨行。慈济功…

《从《心经》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